胡介鸣个展《超图像》5月27日保利时光里
发起人:展览预告  回复数:0   浏览数:1578   最后更新:2018/05/21 16:44:05 by 展览预告
[楼主] 聚光灯 2018-05-21 16:44:05

来源:artnet


JINGART/艺览北京现场图。图片:致谢JINGART


JINGART艺览北京是由ART021原班人马在北京举办的新艺博会。在这里,我们的确可以看到一个全新的、不一样的博览会,小而精致,与北京——尤其是大栅栏儿——的历史及当代状况息息相关。JINGART传承了北京劝业场(艺博会所在地)的光辉传统,可以说它不仅是北京的,而更是大栅栏儿的。


首届JINGART中有不乏热门和有趣的艺术品吸引着藏家们(正和“劝业场”的“劝业”二字原意相符:吸引人前来购物),在艺博会于周四开幕之后,artnet新闻在现场挑选出五件在艺博会现场值得你驻足停留的作品。

JINGART/艺览北京现场人气爆棚。图片:致谢JINGART


李维伊《侧面》,2012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展位上李维伊《侧面》,2012。图片:致谢作者


简单来说,这应该是此次艺博会的最佳镜面作品。让人惊讶的是,相较于其他艺博会,此次JINGART艺览北京并没有太多的镜面作品。因此在李维伊(1987年,现工作生活于伦敦,在皇家艺术学院进行其博士阶段学习)的这件作品面前,大家纷纷掏出手机、口红甚至是梳子。镜面作品旁是其他年轻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因为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专注于展现曾参加“蜂巢生成”项目的年轻艺术家(此项目专门为年轻艺术家开设,在最近的几年内愈发吸引艺术界的注意力。最近的第三十回“蜂巢生成”项目为驻斯图加特艺术家何绍同的个展)。这一件镜面作品反映了一种奇异的图景:“年轻艺术家”便是“国际艺术家”——过去的四次“蜂巢生成”项目展出的都是曾/正在国外留学的年轻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他们大多尝试在不同的语境及场合中展示一种严肃、一本正经的样貌,这件镜面作品则以其轻松的怀旧感脱颖而出(无论如何,这不是小猪佩奇的侧脸)。

弗朗西斯·皮卡比亚 《哲学家》, 1947

豪瑟沃斯

豪瑟沃斯展位上弗朗西斯·皮卡比亚(Francis Picabia)《哲学家》(“Philosophe”), 1947。图片:致谢作者

豪瑟沃斯于首届JINGART艺览北京,2018。摄影:JJYPHOTO。图片:豪瑟沃斯


在中国区域看到弗朗西斯·皮卡比亚(Francis Picabia)作品的机会似乎并不多,而在豪瑟沃斯展位上出现的皮卡比亚作品与大栅栏儿劝业场的气场十分吻合。据说艺术界的人们不常来南城(一位备受尊重的中国艺术家说,来这里就跟去外地似的),而此地的独特气场——在怀旧与现代之间——与许多艺术家的作品产生了共鸣,而皮卡比亚的作品最为接近这种特性。艺术家多变的风格(这也是艺术家在2016年于纽约MoMA的回顾展的主题)以及劝业场及整个大栅栏儿区域多变的面貌相得益彰。尽管我们听说豪瑟沃斯展位还有一张亚伦·卡普罗(Allan Kaprow)的画作,但是笔者最终无缘见到这幅作品。


马赛尔·德塞马 & 雷蒙德·帕迪伯恩

纸上作品

卓纳画廊

卓纳画廊展位上马赛尔·德塞马(Marchel Dzama)与雷蒙德·帕迪伯恩(Raymond Pettibon)的纸上作品。图片:致谢作者

卓纳画廊于首届JINGART艺览北京,2018。图片:卓纳画廊


在卓纳画廊展位中,最为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无疑是约瑟夫·亚伯斯(Josef Albers)的著名作品;但对我来说,更为惊喜的是马赛尔·德塞马(Marchel Dzama)与雷蒙德·帕迪伯恩(Raymond Pettibon)的双人组强势回归,他们带来了十张小型、幽默的纸上作品。这两位艺术家在2015年开始合作,在2016年于卓纳画廊举办了双人展,还曾共同创作过非常棒的独立杂志。对于那些看过合作作品的观众来说,两人在1997年至2015年独立创作的纸上作品让人兴奋。在这样一个相对小型的艺博会上很少有机会能看到如此琴瑟相鸣的作品——这些纸上作品在纷涌而至的观者面前,进行了一番貌似轻松却也严肃内涵的对话(两人在2017年初创作的《Illegitimate President》独立杂志,触碰到了对于当时及现在都非常重要的议题——总统及女性)。


刘韡 《生存 No.1》,2017

长征空间

长征空间展位上刘韡《生存 No.1》,2017

JINGART/艺览北京现场长征空间展位。图片:致谢JINGART


作为刘韡新的“生存”系列的第一件作品,《生存 No.1》庞大而野心勃勃,以一种新的方式探索了艺术家在长期创作以来使用的数码科技。值得一提的是,画廊将这件作品放置于一件在颜色层面相对克制的“紫气”系列绘画旁,提供了一种强烈而迷人的对比。“生存”系列墙面作品自由、奇特,没有清晰划分的地平线及统一的形式动态;作品延续了艺术家在近期“幻影”展览中开始的探索,将艺术家长期创作中的雕塑性、物质性及绘画元素融合在了一起。《生存 No.1》的画面空间从“紫气”系列的创作基础重新开始复杂、耗时而个人化的绘制过程,既是雕塑性的也是绘画性的,不给“生存”留下任何呼吸的空间。

申亮 《行行好吧》,2016

大未来林舍画廊

大未来林舍画廊展位上申亮,《行行好吧》,2016。图片:致谢作者


尽管画廊其中一个展位上赵赵的自画像系列是非常有趣的绘画实践,申亮的书籍作品与JINGART艺览北京的整体气氛相处得更为融洽。艺术家在老旧书籍的封底上作画,再为图像加上幽默的语句(这一件作品是一个伸着手的苦行僧形象,配上“行行好吧”字句)。这一系列小型作品轻松,有巧思,与艺博会内乱哄哄的艺术界人士、网红、明星人流相映成趣。我们总不禁在此种语境中想:“一般公众会怎么样看待这个艺博会呢?”我猜,那些不慎闯入艺博会的游客们可能会喜欢申亮的图像-文字作品。在大栅栏儿,士绅化和旅游业朝着一种特定的经济发展未来携手并进——但这种未来似乎仍然不太待见我们所熟知的艺术。申亮在创作此书籍作品时并没有改动任何书籍内容,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创作方法为考虑北京纷乱的都市现实——无论是历史古建内的国际连锁咖啡店,或是怪异当代建筑内的传统文化保护机构——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