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制造——专访理查德·迪肯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692   最后更新:2018/05/21 09:38:39 by colin2010
[楼主] 小白小白 2018-05-21 09:38:39

来源:ARTYOO 文:张宗希


5月4日和9日,“艺术家的电影”项目携蒋志新片《林中》及之前两部《在风中》和《香平丽》先后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和上海补时影院举行放映、交流活动,本期发现,我们邀请艺术家蒋志谈这三部不同时间跨度的影像以及他对创作者的社会参与和“观众”的看法。


“艺术家的电影:蒋志专场”北京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首映现场

蒋志《林中》剧照  2018


《林中》:巅峰状态下的暴力与游戏感,毁灭是拥有的极端幻觉


ARTYOO有个曾用过玩具做装置的艺术家说,玩具没有变,是小孩子长大了,不再需要了,您的新片《林中》和之前的《在风中》都使用了介于毛绒玩具、布玩具和气球之间的充气玩具,请谈谈对这种道具的选择原因?除去材料因素,是否还有一个象征或意味在里面?


蒋志一般来说,随着“教育”的不断介入,人很难保持那种童心那种天真,各种概念、成见、固见、意义、解释、规则、判断、分别……萎缩了我们的想象力,我们首先是不敢,最后变成“不能”去想象了。所以,我不认同这种教育是真正的教育,充其量就是一种管教吧,包括这种类型的自我教育,也就是自我管教而已。


充气玩具的大部分是空气,坚实的物质感弱一些,轻飘飘地,可以鬼魂般的移动。这么一个没物质感的东西,却对很多小孩有吸引力,因为在他们看来——就是说他们的感觉所显示的——并非是一个包裹着一团空气的塑料。


我们眼中所看到的,就是我们自己所显示的。对象,是如你所欲

蒋志《林中》剧照  2018


ARTYOO《林中》里酷酷的年轻人的面孔和动作表演,画面构成也比较丰富,前期是否有一个具体详尽的剧本?戏剧化的从游玩到“杀戮”,这些画面也可以想到《饥饿游戏》、《分歧者》等反乌托邦小说和电影,这里面是否也有一种类似的思考?

蒋志杀戮是游戏的一部分,甚至是最核心的部分,我最早玩的游戏是战斗机去轰炸更多的敌机和军事基地,那时的游戏还没有出现“人”,但没过多久,游戏就变了,“我”要一拳一拳去击倒“别人”,我玩过几次,就失去了兴趣,估计还是因为生理上的不舒服。

蒋志《林中》剧照  2018

来源:盖瑞·罗斯《饥饿游戏》第一部 剧照 2012


游戏,或者嬉闹,能导致更充分的暴力。极端的暴力都有游戏的性质,《饥饿游戏》我们也看到这点。虽然说暴力由自私所导致,但是,巅峰状态下的暴力,却让施暴者产生一种忘我的迷醉的游戏感。巅峰状态在很多情况下是权力感高度化的状态。


ARTYOO玩具本身也多是一些典型,虽然不全是正面或者说更多的是比较中性的形象,有没有一种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的意识在里面?

蒋志《林中》剧照  2018


蒋志我们都爱美好的事物,但我们的欲望并不是单一的,比如爱的占有和毁灭,恰恰是矛盾的双重关系,是爱还是毁灭,有时是瞬间变化的,某时某刻,何境何情,要看我们是处在这种关系坐标上哪个点上。


极端的情况下,毁灭是拥有的极端幻觉

ARTYOO演员的选择上如何考虑,是职业演员吗?一共拍了多久?可否介绍具体的拍摄地点?


蒋志演员大多是职业舞者,拍了三天半。在怀来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东临北京)一片小树林拍的。

第16期《天南》文学季刊(2013)封面为袁可如作品


ARTYOO看介绍,副导演为袁可如,她自己也做影像,记得之前的一个作品还在《天南》杂志做过“钻石一代”(九零后)专题的封面,你们的合作方式具体是怎样的?与之前单独创作有哪些不同吗?对接触到的九零后的工作方式、方法或态度有哪些感触?

蒋志袁可如是现在正崭露头角的优秀的年轻艺术家,创作很受关注。因为她一直在做影像作品,对我们这次规模的低成本艺术短片,比较有经验,也很有热情,所以我很高兴她能同意来做执行导演。她是九零后,这一代人能接触到大量的资讯,和世界同步的,这是和我们那时不同。可如工作很有责任心,也经常会给我一些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很强,比如在服饰上遇到一些问题,她很快就能想出办法来。

蒋志《在风中》 2016 四频道录像 3'05" / 2'58" / 2'31" / 7'33"


《在风中》:“重”与“轻”的无序交替:人在时代洪流中的一个处境


ARTYOO看了《在风中》的几个片段中的形象,会联想到西西佛斯、牧羊人、树上的男爵、风雨夜归人等孤独的意象,雨中的画面甚至可以想到比尔 • 维奥拉有部影像里人的状态,这其中是否有一些类似“致敬”的因素?或者是否可以说“孤独”只是其中一个线索,要讨论的还是人在时代洪流中的一个处境?


蒋志我重新给西西弗斯做了人设,以前西西弗斯所扛着的石头是沉重的,我们都知道,那块象征着命运、使命、职责、意义的石头,曾经是沉重的、明确的。虽然它一次次从山上滚下来,一切皆从头开始,似乎是一次次徒劳,但它是沉重的,有意义的,给这一切带上悲剧感。这是我们对人类自己的命运的感受和感喟,但这是已经过去的人类历上的一段认识。我们如今对自己所扛负的使命或意义,对它的价值感的认识已经非常不稳定了,它一会沉重如山,一会轻如鸿毛,激情和空虚在我们的内心无序交替,我们对自己现在所做的一切,前几天还觉得使命感沉甸甸,过几天却又觉得虚无缥缈,毫无意义和价值。我塑造的"新"西西弗斯,虽然扛上巨石,却已然不仅是沉重,在狂风中,因巨石之轻,它甚至会可能被狂风吹走,西西弗斯在这时不是承受着生活之重,而是要攫住随时会轻到感受不到的⋯⋯感受


这就是你说的"讨论的还是人在时代洪流中的一个处境",当然如此。

蒋志  M+1,W-1 黑白摄影/2001-2005  (与任兰合作)  

一个因乳腺癌切除了乳房的女舞蹈家,一个是因要做变性手术而做了隆胸手术的酒吧舞者。

《香平丽》导演:蒋志 类别:剧情 片长:78分钟

剧情简介:该影片是蒋志较长的影片之一,创作于2004-2005年期间。半虚构半纪实的影像呈现出一种鸡尾酒式的混合韵味,真实的内心表白夹杂在作为表象的故事之中,夸张的传奇色彩凸显于纪录式的叙述里,其间有幽默、有悲伤、有暧昧,还有清朗,五味杂陈却汇合出一种纯粹,这种纯粹也构成了蒋志式的影像风格。


《香平丽》:从一组照片到一个“剧情片”


ARTYOO《香平丽》涉及到“边缘人群”,之前在杂志上看到过一组作品:一个舞蹈家因为乳腺癌切除乳房,胸部变成平的,上面还有疤痕,而另一个在酒吧反串女性跳钢管舞的年轻人做了隆胸手术,看上去光亮的乳房却圆实的有点假,视觉上的对比还是挺震惊的,更多的是对比之后的那种思考,我们知道,后来这个年轻人出现在《香平丽》中。从这组照片到这部片子,大概是怎样的一个构思或者过程?

蒋志这片一开始我是拍了差不多一年多的纪录,从2002年到2004年,照片是在这过程拍摄的,除了你说的那件作品,还拍了一组照片《同体》,在这过程中,我们经常见面聊天吃饭,听他们讲了他们自己或圈里发生的很多故事,我和他们商量说还不如选择一些故事演绎出来,他们自己演起来也方便,所以最后我加入了"剧情片"的方式。

来源:邱炯炯导演的纪录片《姑奶奶》剧照 2010


ARTYOO《香平丽》的故事发生在南方深圳,而另一部类似题材的片子则是发生在北方,邱炯炯的《姑奶奶》,关于一个易装的北京服装设计师的故事,看上映日期是2010年,比《香平丽》要晚一些,我觉得这种同一话题或题材在不同地域的连续和对比挺有意思,不知道你们两位导演有没有交流过?另外,他们近况如何,后来跟故事主角还有联系吗?

蒋志拍摄的樊其辉


蒋志2004年我拍那组《同体》照片时,特意来北京找樊其辉拍过他,他就是邱炯炯的片中的《姑奶奶》。那天拍完之后,我和樊其辉在路边摊吃饭,喝了一晚的啤酒,他非常善谈,讲了他很多经历,但我和邱炯炯一直没有交流过。2005底我搬来北京住,和片中的平儿一直有联系,他后来和他男朋友结婚了,事业上也不错,做演出服装的设计和销售。

蒋志  0.7%的盐  8‘35’‘ 2009


创作与“观众”:改变眼前现状的愿望当然是好的,更重要的是改变眼前之前


ARTYOO最早看您的片子应该是在录像局看纪录片《食指》,还有在尤伦斯的《0.7%的盐》,感觉您的片子里多半都有一种诗性的特质,无论是画面或者说内容题材,那么拍纪录片、录像艺术,以及电影,对你来说有哪些不同点和共同点?如何看待叙事性或故事性在它们当中的位置和作用?或者说是如何看待录像艺术、电影和纪录片之间的区别的?


蒋志我对任何区别的想法都不感兴趣。

《林中》海报  导演:蒋志 类型:影像 时长:24分钟

扫描二维码可参与《林中》观影讨论


ARTYOO是否在意观众?有特定的艺术期待吗?或者说如何看待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或社会参与性?


蒋志说实话,我并没有精力去考虑那么多,我当然对艺术的期待很迫切,也充满困难,这使我无暇顾及别的事情,有一天我在一本书里读到博尔赫斯的一段话,我很认同。他说“我在写作的时候是不会考虑到读者的(因为读者不过是个想象的角色),我也不会考虑到我自己(或许这是因为我也不过是另一个想象的角色罢了),我想的是我要尽力传达我的心声,而且尽量不要搞砸了”。我很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我自己”和“我的心声”是不一样的


而且我还觉得,观众都是各自不同的感受和思考的主体,如果你去在意,那么也只能是在做某种区分,臆想他们的喜恶和接受力。所以我觉得不去在意观众,才是对观众最大的尊重


艺术家也是社会人,当然我赞成每个人都该有对社会的责任和参与。但艺术创作并不是去声援或批判那么……我可以说是简单吗?某种社会或政治的现状,它只能生长在它适合生长的土壤,我个人认为,这个土壤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感觉所生发的预设。所以我认为改变眼前现状的愿望当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是改变眼前之前


“艺术家的电影:蒋志专场”北京首映-UCCA


“艺术家的电影:蒋志专场”上海首映-补时影院


致谢:受访者及“艺术家的电影”项目提供图片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