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散者”的广场:以影像媒介作为人群离析工具的展览实验
发起人:蜜蜂窝  回复数:0   浏览数:1789   最后更新:2018/05/18 21:17:25 by 蜜蜂窝
[楼主] 陆小果 2018-05-18 21:17:25

来源:798艺术 王晓睿


《风景系列 2018》 装置 霓虹灯、玻璃、镜子、不锈钢、木、铁、橡胶等 尺寸可变 2018年


袁松的作品营造了一种未来的科技感,不规则形状弯曲、冷暖光相互辉映的灯管构成了主体,它们又在镜面和不同晶体的映照下形成了似真似幻的效果,像是扭曲了现实的时间和空间而坠入充满未来感的世界,然而当我们走近细看会发现,其中隐藏了很多生活中廉价的现成品,视觉上营造出的“高级感”与材料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观者的心中造成了巨大的落差,这正对应了艺术家对当前环境的感受,在疯狂的消费欲望驱使之下,在浮华的外表之内,人们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灵魂又将安放何处?


艺术汇:毕业创作的“风景”以灯管、手电筒、镜子等廉价材料构成了一个充满未来感的装置作品,特别是在黑暗的环境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营造出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可否谈谈是怎样的灵感促成了这个系列的产生?

袁松:其实这系列作品的诞生并不是突然的一个想法,而是慢慢累积的过程。本科的时候,我就更多的关注光、镜像等各种各样的现成品材料。到了研究生阶段,我意识到自己对于某些材料的特殊关注,进而便开始思考“我为什么偏爱这些材料,它们为什么如此广泛的出现在人们生活中,以及它们对我、对大家来说到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等问题。在这些疑问和思考促使我更加主动的接触这些材料。当我集中并频繁的去触碰它们的时候,材料自身的特质与我潜意识中的某些特性相吻合,自然而然的会让它们通过我个人的组合方式相遇,形成了现在的作品。这甚至有些宿命论的意味——是材料、作品带着我走到了现在这一步,呈现当下的作品。现在的作品好像本来就已经在那里,只不过通过时间让我慢慢的挖掘了它。

《风景No.7》灯光装置 霓虹灯、铜、不锈钢、玻璃、铝、木等 尺寸可变 2018年


艺术汇:《风景NO.1》以不规则的形状弯曲、冷暖光相互辉映的灯管在镜面和不同晶体的映照下形成了似真似幻的视觉效果,像是扭曲了现实的时间和空间而坠入充满未来感的世界,然而当我们走近细看会发现,其中隐藏了很多生活中廉价的现成品(针、玻璃杯、铜管等),视觉上营造出的“高级感”与材料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可否进一步谈谈你对于材料运用的思考,不同的材料之间是如何搭配进而成为一个整体的?

袁松:《风景NO.1》这件作品算是我“风景”系列的第一件作品,它对我来说相当于第一次具有成功意义的实验品。在材料的运用上,我选择的这些物品如你所说,它们有着相似的特性:外表看起来闪闪发光的、反光的或者是具有反射效果的,而实际上却都是极其廉价的产品,相当广泛的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多到不被受到特别关注的同时又被人们大量而疯狂的消费着。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大众对于消费的潜意识,而这种潜意识在我看来是和我们所生存的大环境相关的。或者说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我们不断地消费这样的产品。如此看来,这些材料的特性其实和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之间形成了互文关系,这些材料的运用对应了我对于当前生活环境的感受。

材料之间的搭配侧重于制作作品本身的思考。我会考虑在造型上、色彩上或者材质上以及反光率上的等等因素,尽量让它们在临近的材料之间互相产生某种不和谐、某种冲突。在整体上则是尽量使得这些材料在一个空间之内仍然保持一种和谐与整体。即局部冲突和整体和谐的关系。这种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和当下我们所生活的环境相对应。

《风景—大旋风》 灯光电动装置  霓虹灯、玻璃、木、不锈钢、塑料、铁、电机等 尺寸可变 2018年


艺术汇:在之前的访谈中看到你是一个偏爱秩序和规则的人,而当前的作品似乎呈现出一种无序的状态,你是如何思考这二者的关系?

袁松:是的,我自身是一个偏爱秩序和规则的人,这也对我的创作造成了挺大的影响,使我的想象力很容易被我自己制定的规则所拘束。当前的作品之所以呈现出现在的样子,其实这应该归功于我的研究生导师邬建安。他在与我接触的过程中,很早就发现了我给自己带来的限制,因此不断的鼓励我去主动接触无序的世界,我想这也是我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最大的收获之一。


而就我现在对于二者关系的思考,可能认为它们并不是分的很清楚的。二者相依存,少了对方则不再成为自己。如果落实到生活中或者创作中也是一样。既需要有序的完成事情达到一定效率,同时又需要无序的不断渗入,拓宽有序带给我们的边界。而孰先孰后,有时候则可能看机遇,重要的是二者的相互协作与渗透。

艺术汇:有些作品如《风景NO.4》的结构相对比较简单而有些则相对复杂,不同作品之间是否在创作理念上有细微的差别?在创作中是会有预先考虑好的结构,还是根据现有的材料进行创作?

袁松:不同作品的创作理念会存在着细微的差别。我会希望每件作品都具有自身的独立的气质和特点,因此会在材料的选择上进行考虑,选择某些配合在一起会使我产生某种强烈而特殊的感受的材料进行使用。在创作中,我会预先在脑中构思出一个比较抽象的结构,之后再将现有材料以这一构思为方向进行创作,然而,这一步往往会打破我原先的构思。其实,更多的是思考与制作同时进行,先是接触材料,然后在符合材料特性的基础上制定结构规则。

《风景—大旋风》局部

艺术汇:在展览现场,一件作品在不同的光线照射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请问是否预先考虑过作品给人带来哪些不同的视觉效果以及产生的心理体验?

袁松:是的,不同的光线照射下的空间会产生使作品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同时,我的作品中大量出现了霓虹灯等彩色光源。因此,亮光后的效果在我对作品的考虑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作品的制作上,也会考虑展出地的光照强度,配合进行作品的光源设定。其实就是在预先考虑作品给人带来的视觉效果。白空间而相对较暗的环境,会更加突出作品绚丽的视觉效果,这样才能与作品中选用的外表光鲜而实际的廉价材料产生一定的对立关系。

《风景系列 2018》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展展览现场

《风景系列 2018》(局部)

艺术汇:在中央美术学院读研期间是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哪些因素促成了这样的转变?


袁松:自己的艺术语言其实并不是一下子可以找到,并且可以定型的。我想更多的艺术家一辈子都在不断的完善自己艺术作品中的语言,原因在于我认为在“语言”的世界中的探索是没有边界的,是不断打破边界的过程。如果说我自己的研究生阶段,实际上是使我初步找到了探索自己创作“语言”的大门,正如我之前提到已经呈现出来的作品会带着我不断的挖掘更多精彩的想象。促成转变的因素比较复杂,比如我对某些材料特有的关注,导师对我的鼓励,以及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的个人经历,这些都推动着我对于创作语言的摸索。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