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璐:她们在镜头里能够找到比现实生活中更多的自由 | ARTYOO 专题
发起人:ARTYOO  回复数:0   浏览数:1761   最后更新:2018/05/15 11:53:59 by ARTYOO
[楼主] babyqueen 2018-05-15 11:53:59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2018年适逢五月风暴50周年,为了纪念那场发生在1968年5月并席卷法国的学生工人反抗运动,在当年的风暴中心巴黎以及全球各地,众多文化艺术机构纷纷开启了相应的活动及展览,将公众的目光与历史的镜头又重新拉回到那个如火如荼的五月,聚焦那场集体乌托邦最后的狂欢。


1968年5月,巴黎,摄影:Bruno Barbey


1968年五月风暴是自法国大革命以来发生在巴黎发生的最大规模抗争事件。1962年,阿尔及利亚战争结束,1968年,马丁·路德金与罗伯特·肯尼迪遭暗杀,越南战争愈演愈烈,反战示威者高声疾呼,在大西洋的另一边,巴黎酿了一场革命。当时正处于战后重建“光辉30年(1945-1975)”中的法国正面临一场“物质上升,信仰下降”的危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土壤滋养了这股风暴,左翼政治呼声使戴高乐政权摇摇欲坠。

五月风暴期间的巴黎街头筑起街垒萨特在集会上动员索邦大学学生,图片来源:TAN


1968年5月,反抗从位于巴黎西北部的南泰尔大学开始,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在这里为学生们演讲,此举也成为工人占领工厂行动的导火索之一。这场斗争随后蔓延至巴黎大学,蔓延至布满街垒的街头,五月风暴的精神遗产,从西方到东方,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与时代的荷尔蒙一起吹进了那个狂喜又思辨的过渡年代的精神日常。

克里斯·马克电影《红在革命蔓延时》海报


从60年代反思越战的反战呼声,到全球左派的革命风潮,60年代是西方文化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由法国新浪潮左岸派导演克里斯·马克拍摄的电影《红在革命蔓延时》(A Grin without a Cat,又译《没有猫的笑容》)将纪实的镜头拉至了当年处于风暴中心的巴黎,并将视角推向了更远的 “布拉格之春”以及苏联模式的幻灭。妇女平等、环境保护…… 在新的抗争时代,人类迎来了新的战场,五月风暴仿佛象征着集体乌托邦的最后一次狂欢。


1968:反叛,行动!

1968年3月22日

巴黎南泰尔文学院学生发起集会并占领了学校,声援先前因抗议越战被捕的学生,并表达对法国落后的大学教育体制的不满。一些极左派行动小组开始组织行动。

1968年5月2日

巴黎南泰尔文学院被关闭。图为为抗议南泰尔文学院被关闭而制作的海报。人民工作坊制作。

1968年5月3-6日

学生组织与巴黎大学学生取得联系开始游行并反对关闭学校的举措。随着局势日趋紧张,巴黎警方开始在城区部署更多警力

1968年5月8日

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宣布罢课,一些积极的美院学生开始制作海报与宣传册。以萨特为代表的诸多作家、哲学家公开宣布支持学生。

1968年5月10-11日

“街垒之夜”。聚集在拉丁区的学生们筑起街垒与警察对峙。法国电台对此进行了实时广播。随后的几天内,巴黎大罢工,17日罢工与占领运动蔓延至法国全境。18日,法国交通系统工人全线罢工,巴黎彻底瘫痪。

1968年5月19日

法国总统戴高乐宣布召开内阁会议,宣称:“改革,是的!乌七八糟,不!”引起社会强烈反应。巴黎美院的人民工作坊做出回击,印制“乌七八糟,就是他!”海报。五月风暴于月末达到最高峰,法国全境共1000万人罢工。戴高乐于30日16点30分通过广播宣布解散议会举行大选,呼吁法国人民支持民选政府。50万公民走上街头,在香榭丽舍大街支持戴高乐,五月风暴趋于缓和。



五十年后,再忆五月风暴


2018年5月的戛纳电影节上,法国新浪潮代表人物让·吕克·戈达尔在其作品《影像之书》的发布会上通过Facebook与媒体交流,在虚拟媒介与影像奇观代替了街垒、横幅与海报的年代,《影像之书》首映之前透露的一段话中写到:“只有沉默。只有一首革命之歌”。

今年戛纳电影节,让·吕克·戈达尔在其作品《影像之书》的发布会上通过Facebook与媒体交流,图片来源:Yahoo


为纪念1968五月风暴50周年,今年年初,时尚品牌 Christian Dior 和 Gucci 分别推出了相关的主题广告,以一种景观商品化的方式来证明五月风暴的精神遗产,正如当年那些鼓吹者与思想家们所预见的一样。



Gucci今年的“五月风暴”主题宣传片


3月,伦敦设计博物馆推出展览“Hope to Nope:图形和政治 2008-2018”,聚焦近十年来全球颇具震撼力的政治抗争主题图像。左翼出版社 Verso 今年推出一系列相关书籍,其中包括英籍巴基斯坦裔作家塔里克·阿里(Tariq Ali)的回忆录《街头抗争之年》(Street Fighting Years)以及雷蒙·威廉斯编辑版本的《五月宣言》(1968年)。

约翰·古腾堡在巴黎法国国家印刷局前的雕像,图中标语为“我想留在巴黎”,菲利普·格拉斯摄影,1968年


2018年的第十三届中法文化之春将纪念主题定为 “五月风暴(Mai 68)”,在中国30个城市呈现包括电影、展览、戏剧、舞蹈、音乐表演、文学分享等形式的数百场艺术活动,以纪念五月风暴50周年。当然,在当年处于风暴中心的巴黎,更是带来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

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抗争的图像”展览现场


“五月风暴深深定格于法国的集体记忆中,它象征着具体乌托邦实践里的一个乐观时刻。现今许多充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比如男女平等或移民保护,都能够在那个时代找到抗争的原点”,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Beaux-Artsde Paris)的展览“抗争的图像”(Images en Lutte)的联合策展人埃里克·德· 沙塞(Éric de Chassey)这样说道。

1968年五月风暴海报,图片来源: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


在1968年的五月风暴中,由巴黎艺术学院学生组织的“人民工作坊”(Atelier Populaire)这类激进艺术家团体所创作的横幅、标语及海报成为了当年“抗争的武器”。今年这场由法国国立艺术院校所策划的展览就囊括了1968年至1974年间的一系列相关海报及照片。

蓬皮杜艺术中心委托菲利普·拉齐兹制作一幅壁画,以此纪念当年阿兰·盖斯贡的海报创作,图片来源:TAN


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委托平面设计师菲利普·拉齐兹(Philippe Lakits)创作了一幅60米长的壁画,这幅壁画在当年阿兰·盖斯贡(Alain Gesgon)所创作的系列标语及宣传海报的基础上制作而成。蓬皮杜艺术中心也正在举办一场为期三个月且涵盖辩论、放映会以及学生研讨会等活动的“全民集会”(“general assembly”)

蓬皮杜艺术中心带来的阿兰·盖斯贡海报作品,图片来源:TAN


“五月风暴对现今的年轻人来说虽然已很遥远,但是它已经被刻印在法国的集体主义中,并且传承至今” ,此次蓬皮杜艺术中心“全民集会”活动的联合策划人让-马科斯·孔拉(Jean-Max Colard)这样说到。


还提及哲学家帕特里斯·马尼格里埃尔(Patrice Maniglier)的提议:“当下有条件激发另一场风暴”,暗指在今春以来在法国发生的一系列工人学生针对总统马克龙改革发起的抗议游行及罢工行动。“我们希望辩证地审视当今法国社会自1968年五月风暴以来的变化。曾经社会的主要议题是阶级斗争,而当时的一些次要问题——比如女权、环保和少数族群问题变成了今天的主要问题”。

巴黎东京宫LASCO项目五月风暴主题壁画短片


街头艺术家 Escif 为巴黎东京宫开展的LASCO城市艺术项目(LASCO Project)创作了壁画,艺术家在东京宫的一面正墙上重现了五月风暴运动期间的经典标语,在原有的两幅由希腊艺术家斯泰利奥斯·费塔吉斯(Stelios Faitakis)2016年创作的壁画基础上,这幅新作是对五月风暴主题的一个延伸。

法国国家档案馆展览“68:权力档案”海报,图片来源:法国国家档案馆


类似的纪念活动也正在巴黎的其他地方上演。法国国家档案馆(Archives Nationales)带来展览“68:权力档案”,首次向公众呈现众多戴高乐时期的档案资料,并以“困境中的国度”为主题展出。与此同时,法国国立图书馆(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的展览“五月风暴象征符码:图像中的历史”则带来当年的一系列黑白及红色图像,循着影像的轨迹,探讨五月风暴之中被媒体所型塑的集体视觉记忆。撰文/Anna Sansom、翁家若、梁 霄,翻译/汪昱辰、宋玮秋)


相关展览及活动


抗争的图像

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

展至5月20日

五月风暴:全民集会

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

展至5月20日

五月风暴象征符码:图像中的历史

法国国立图书馆

展至8月26日

68:权力档案

法国国家档案馆

展至9月17日

LASCO 项目 #10

巴黎东京宫

5月4日开幕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