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事来抓我! AA·布朗森+普遍概念,1968年至2018年》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1494   最后更新:2018/05/11 11:06:27 by 叮当猫
[楼主] 陆小果 2018-05-11 11:06:27

来源:假杂志


马海蛟:用图像作诗的艺术家

马海蛟个展:快乐区域

2018.03.24 - 2018.04.29

Tabula Rasa Gallry

马海蛟:快乐区域 - 个展现场记录

第一次看到马海蛟的作品是在2016年的上海双年展上,一件名为《马国权》的影像装置。 我清晰记得步入影像厅内,正好放到这样一个画面:一位笨拙的中年人双膝跪坐在床上,快速但并不清晰的念叨着经文,依稀听到:“罪从心气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这部55分钟长的黑白影像作品在形式上更贴近纪录片,主人公马国权是艺术家马海蛟的叔叔,由于年轻时的一场车祸,丧失了工作能力,智商只相当于6岁的孩童。马国权随后被迫离婚,他只能与年迈的父亲生活在河北的一座小县城里。

马国权

单频影像 | 54'59" | 2016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1990年出生的马海蛟是位善于讲故事的艺术家。他观察周遭的人与风景,对诗意的文字和图像保有强烈的敏感度,对眼前所见的事物有着超乎感性的阐释。虽然《马国权》记录了车祸后的日常生活,但马海蛟认为这其实是一部 “伪纪录片”,因为由艺术家撰写的旁白,除了细致描述主人公的现实生活,也加入了马海蛟私密的情感,被观察者和观察者叠加呈现。影片结尾,马国权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行走,无疑是艺术家作为导演的刻意安排。 纪录片的语言更能靠近大众熟悉的表达形式,更具备“真实”和容易观看的条件。影像厅外排列有和影片本身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作为注脚,也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

马国权

单频影像 | 54'59" | 2016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越来越多的影像艺术更趋于宏大叙事和理性表达,情感的疏离成为常态。与之相反,马海蛟更愿从身边取材。不管是以上作品中的亲人,还是下面作品中在异国他乡的遭遇,马海蛟的作品通过与观者交流,不动声色地抵达到了许多深层和复杂的时代议题。


《远了,更远》源于艺术家在荷兰驻留时期。当时荷兰社会遭遇难民危机,马海蛟经常在街头遇到游行示威的人群。同时远离故乡的他,也和另外一种思乡的情绪形影不离。马海蛟喜在乡间野外徒步,用手中相机记录风景。在这部作品里,他为一位难民杜撰了一封充满乡愁的家书。 随着难民念诵家书内容递进,阿姆斯特丹郊外的风景也变得越发孤寂。

远了,更远

单频影像| 9'23" | 2016-2017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有人质疑这件作品的主题是否在讨论难民问题,但我却认为作品深刻的地方正是艺术家描述的个人情感。曾有评论家说过:“当今艺术中最好的社会评论不是直接表明态度的那种。”马海蛟不愿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去揭露和阐释问题,而通过一封叠加过艺术家自身理解的家书,由一位难民读给观者听。以这种方式,情绪的辨识和传达变得温和、平等、容易。 只有在寻找到共同的感性认知后,才能在问题(在这里笼统指代难民)和观者建立起有效的沟通。

远了,更远

单频影像| 9'23" | 完形崩坏 展览现场 | 2017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马海蛟是位用图像作诗的艺术家, 画面唯美,甚至神秘 。比如《希望,希望,我快被冻僵了》,灵感来源于他在挪威的驻留。马海蛟将三首诗——狄金森的《希望》,以及安涅特·索莉的《希望》和《我快被冻僵了》——中有意象的词语(比如“微风和翅膀”,“田野”,“树丛”)抹除,只留下平淡的框架。之后,马海蛟在奥斯陆将这些意象词语拍摄成影像,用图像去填补文字中的空白。观众只有在反复观看图像和文字后才能读懂这三首诗。

希望 , 希望 , 我快被冻僵了

六幅文字灯箱 | 60×30-42cm 尺寸不等 | 2014-2015

图片由 Tabula Rasa Gallery 提供

希望 , 希望 , 我快被冻僵了

超级 8 毫米胶片数字扫描 | 2'30" | 2014-2015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风景计划” 同样也是以影像诗歌的代表,这是马海蛟2014年开始的一个长期项目。艺术家将旅行中拍摄的一些即兴风景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和线索,之后再进行室内剧作化的拍摄,最终叠加展示。《说谎的梦,说梦的谎》部分取景于挪威。马海蛟从小说《挪威的森林》摘选了一段与风景和记忆有关的文字,将他阅读到的风景拍摄成戏剧化的影像,与在挪威拍摄的风景片段并置,成为一个神秘的非叙事影像作品。

说谎的梦,说梦的谎

三频影像,彩色 | 11' 27" | 2015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风景计划”系列的第三部,《快乐区域》来自于2015年艺术家短暂在香港生活期间。马海蛟带着他的镜头在城市行走,拍摄了大量人物和楼宇的照片。一段时间后再次翻看这些照片,他依然对那些面孔充满好奇。他想象这些图像中的人在被捕捉到的那个时刻在经历什么,他们来自哪里,他们是否快乐。于是马海蛟邀请了几位和香港有过各种关系的人(本地人、新移民、旅居过等等)做为采访对象,让他们猜想这些图像主人公的故事。

快乐区域

3 频影像| 16'32", 16'32", 31'43" | 2018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艺术家作为导演,要求受访者反复回答同一个问题,深入挖掘他认为重要的信息,有时会把他自己的想法制作成关键词提示牌来引导受访者的再次回答。这种非真实采访的形式也呼应了马海蛟一直惯用的工作方法,模糊化受访者和艺术家之间的界限,用他人之眼去观察纷杂的现实世界。

快乐区域

3 频影像| 16'32", 16'32", 31'43"

快乐区域 展览现场 | 2018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快乐区域

3 频影像| 16'32", 16'32", 31'43"

快乐区域 展览现场 | 2018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快乐区域:天空一无所有

亚克力上丝网印刷 | 35×50cm | 2018

图片由 Tabula Rasa Gallery 提供


一直以来,马海蛟尝试用理性的方式(伪纪录片或采访)去进行感性(共通的情感)的表达;他可以将日常性的影像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以及展示更强的张力,这已成为马海跤作品中最具标志性的特点。


关于作者

刘亦嫄北京Tabul Rasa画廊主,Almost Art Project创始人,1986年出生于北京,硕士毕业于伦敦苏富比学院当代艺术专业,2014年末创立专注于素人艺术、地下漫画的艺术节Almost Art Project,目前工作生活于北京。


关于艺术家

马海蛟,1990年生于河北,于 2009 至 2016 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实验影像工作室,先后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他长期关注生命中的“日常性”部分,并以此为基底追踪逻辑线索构成工作形态以及影像文本。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