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未未:流变中的难民图
发起人:聚光灯  回复数:0   浏览数:1669   最后更新:2018/05/11 09:34:09 by 聚光灯
[楼主] clclcl 2018-05-11 09:34:09

来源:艺术界LEAP


作为艺术家李明的藏家之一,欧阳昆仑在LEAP春夏新刊中分享了自己对李明作品的理解:其作品中身体与媒介呈现出的时空性是一种有意识的探索结果,艺术家对周边平常事物的汲取利用同时也形成了自洽的养分。他的收藏思路从侧面描绘了李明的艺术创作核心;除此之外,他也梳理了自己的收藏思路,他的偏好从最初的古器物过渡为可以与创作者沟通并参与生态互动的当代艺术,这转变的背后,是出于对当下活性的“创作-收藏”系统的适应。

“李明:中介”展览现场

天线空间,上海,2014年


LEAP:您最早是怎么开始收藏的?或者说如何开始跟当代艺术圈有比较密切的接触?


欧阳昆仑:艺术还是有些门槛的,有的人可能一下直接到深水区了,我是一步一步走进来的。最初是玩点儿民俗的东西,窗花之类;再家具,石头、古石雕;在某个时段感觉缺失了很多,想和创作者交流,就从古器物转向当代

LEAP:转到收藏当代作品有一个明显的契机或转捩点吗?比如说谁的作品,什么展览?


欧阳昆仑:没有契机。我刚开始买古器物的时候,也会看当代艺术杂志,零几年初开始也会偶尔去798看展览。记得那个时候的行为艺术及报道也多,有点无所不用其极,很抓眼球、抓感官,其实挺排斥的。所以起初对行为和影像会有抵触,但我还是在看。然后2010年、2011年可能看的更多一些,到2012年开始有一些购买。刚才和几个朋友们聊天说道:古人做一个雅集,象元代玉山雅集。一人因事而画,然后其他人,倪瓒、杨维桢、顾阿瑛等等一系列就开始在后面题跋。一次可能二十个人都不断地题跋、赋诗。这时艺术是这个雅集的衍生品。特别喜爱这种感觉,它不像跑到古玩市场买一个古物回来,一个人臆想,沉浸在古物的形态和质感中的这个状态,古玩和我的关系其实还是相对弱的。要是能够介入到艺术生态中可能更有意思,就是这样一个状态吧。

李明

《梳》,2008年

单频数字录像


我本身的工作是做空间设计的,慢慢对有时空状态的作品更有感受,所以我关注的艺术家和作品开始有这个倾向。其实哪一件艺术作品没有时空感呢?可能都有!包括抽象绘画一层笔触跟下面那层之间,还是有个时空在的。但有一些艺术家,更明确地建立了时空架构,比如李明。他的身体、他的媒介,包括他的影象语言都有很明确讨论时空的可能性,他是我收藏的一个艺术家。

LEAP:这种明确的时空感是您收藏了这些年反观的梳理呢,还是您一开始就发觉自己对某些作品的这类特质有反应?


欧阳昆仑:长时间的梳理结果。开始的收藏只是感受性的,觉得被打动了,可能是画面,可能是色彩,可能是一个图形,其实是非常视觉的。


李明

《变焦》(截屏),2014年

两频数字录像

上图:第二个镜头起幅画面

下图:第二个镜头落幅画面


LEAP:最早接触李明的作品是什么时候?


欧阳昆仑:是李明在天线空间的第一个个展,应该是三、四年以前。那件作品我至今都很喜欢,叫《变焦》。他的镜头36次变焦把他从居住地杭州拉到展览地上海,这是一件把情感滤去的作品。身体在时空转变中,甚至被机器被镜头取代,作品呈现状态是枯燥的。

LEAP:因为它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物理结构。


欧阳昆仑:对。空间的转换一次又一次,很明确,不诗意。背后有一个很大的逻辑,而作品实施过程中的突发状况(夜间、K11……)又给它带来活性。

LEAP:李明的作品总有一个结构性的东西让观众很容易明白他在做什么,概念是什么,逻辑是什么,但同时他又有很多毛茸茸的情感叠加在作品当中,包括《变焦》——你能透过其中的风景感觉到某一种时代的情愫。


欧阳昆仑:时代面貌和毛茸茸的情感叠加我觉得这是他稍带的。但无一例外,身体在作品里都特别重要,比如最早的那件《梳》:废墟里,以拆房的挖掘机铲齿梳头。

李明

《运动》(截屏),2014年

八频数字录像


LEAP:李明对动作、节奏的捕捉特别敏锐,他是对细节非常敏感的人。像《运动》还有《变焦》都有一个非常严谨的结构。他的身体似乎有一点在工具化地完成这个结构,但其中还是透露出很多社会情节。比如说《运动》里面出现的那些交通工具,以及《变焦》里面的城市天际线。


欧阳昆仑:“工具化”这个说法有意思。身体因此也有使用性,关联性。使用过程中在未能预料处就可能有灵光一现。《运动》里,超市的车失控,摔倒,“运动”进行不下去了。这是作品中人力不可控的部分。失控边缘、对超自然的敏感在李明一些作品里也很动人。比如《屏幕幽魂》,一个道士拉着手机屏幕样式的风筝在海边放飞招魂。作品中当下的生活习惯成自然,和传统、和古老仪式、信仰有一种默契;终究混杂难分。

李明

《屏幕幽魂》,2016年

单频数字录像


LEAP:《变焦》那件作品,有很明显的时空感,可以说是用二维的平面去压缩空间,这里可以非常明确地感受到您说的这种时间和空间的关联


欧阳昆仑:李明,和我关注的其他艺术家有共性:一是刚才我们说的时空感,以及身体的介入;还有就是他们对于自我环境的培育、对身边材料的取用都营造了自适的养分。养分有些来自经典,传统,有些俯拾皆是,有些则是常人遗弃。养分丰富,作品就不是温室里的,长的可能就厚实一些。

LEAP:无论是和艺术家在空间项目上的合作还是收藏他们的作品,可以看出来您非常注重和艺术家的交流,透过他们的创作实践去建立交往。和李明的接触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欧阳昆仑:我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该怎样和艺术家沟通。从古器物转到当代,是需要跟创作人有交流,但并不强迫。收藏第一件李明作品的时候,我在画廊里定了《变焦》,出门看到一个身形瘦小的人趴在栏杆处,工作人员说那就是李明。当时打了个招呼就告辞了。之后收藏的线索渐渐清晰,我意识到艺术创作是生态创作,艺术收藏也是对这个生态的收藏。

李明工作室

摄影:王亮


LEAP:尤其是当代艺术的收藏?


欧阳昆仑:不只当代,任一个劳作门类,系统开始明确、成熟,技艺在多少千年里流转、延续的时候;社会环境、交往环境都共同促成他的创作的被需要被改变。这个时候创作是活性的,不是一个单纯的闭门造车。

LEAP:创作是包含着一定的社会关系的。


欧阳昆仑:没错。我对这个关系越来越在意。

LEAP:所以您说现在只收藏朋友的作品了。


欧阳昆仑:对,首先要支持朋友们。

“李明个展:1703”,2018年

天线空间,上海


LEAP:但这样会不会影响到一开始的那种通过作品结交朋友的可能性?因为在这样的一个生态圈里的时间久了,经常会首先意识到某个人的社会属性,而很少能完全赤裸地面对作品了?


欧阳昆仑:曾经有这样的担心,后来发现其实每个人都很独立。比如有朋友请你推荐艺术家,你很热心帮他,之后可能发现他的兴趣点还是在自己的线索,收藏的艺术家是与他生活重合的。这个生态多好,每个人都有源于自我的判断。我在现阶段应该也是更客观,关注的只是艺术和艺术家是否在一个有生机的生态中,收藏的只是感受到时空意识的部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