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博:视所可见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545   最后更新:2018/05/05 18:50:58 by colin2010
[楼主] 毛边本 2018-05-05 18:50:58

来源:日常陈述 文:金锋



这样的题目让艺术家来谈其实是有点不靠谱的,但这两天南京的一个微信群里讨论的就是这个,并提出了:文本为什么不同于文章?不同于文学?我只是把题目换成了:文本、文章与文学,这样看起来比较民国,比较杂文,比较鲁迅。更重要的是,题目这样一调整,就不再是被动地回答了,而是主动地分析。

这里的“文章”是有所指的,针对的是批评性文章。也就是说,艺术家的文本与批评家的文章区别在哪里?继而,艺术家有时喜欢海阔天空地拉扯,喜欢抒情与描述,这才会有与文学的区别这个话题。实际上,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个伪问题,它舍不得伤害自己的肉身而不能直捣问题的本质。文本、文章与文学,串通这三者的是文字,文字的背后是书写者、作者。今天急着把文本当作品来做的人,大都是矫情与时髦的,大都不会在母语的大地上有意地流亡。流亡的意思是,作者精神与灵魂拒绝安居一隅,没有家园感的文字才是有温度与思想的。是“字”要逃遁固定的位置,寻访与它不甚相关的“物”的意义,诗意才能萌动与跳跃。这个意识只有作者先具备了,才能有意识地解放给文字,让文字离开身体,自行去游走,字与字才会激烈与亢奋地各自配对,相互粘合,不行就清盘重来。字的自由来自于作者的对提线木偶的智慧放纵,但为什么不彻底放纵呢?因为这里有着作者或艺术家自己的文本,它本质上是对私不对公的,文本上是一些自己对思想洗牌与清盘的记录,以及折腾自己所设计的游走路线,还有就是对政治的抗争与打叉。作者、艺术家的经验与实践有着多重的性质,他们习惯让语言与文字脱轨、变道、急刹车,这样文字的异议才能见出。朗西埃说,文学永远是现实主义的,它必然把大众带向更宽广、更基层、更激烈的民主之中。而这样的意识与设计是一定在文本中构思的。文本可以不低调,不谦虚,可以给自己一个权威的位置,并详装自己有自律,能管理好自己。这个念想也是为了日后被人搞的,是为了被人拉下马而设计的虚位。这是文本的得意与够劲的地方。

文本是脚本,是思想路线,是方法论,是连拉闸、停电、电脑死机都设计进去的“理论装置”,哲学在里面是服务与支持系统的,它与文本一并在重划边界,在制造新的系统,并随时接受新的洗牌与清盘。

而作品就是在文本与诗之间滑动,它的坐标点来自现实的问题语境的残酷对应。作品的可感肌理在于如何转换。它可以是看的,可以是读的,可以是表演与批评,可以钟情于遐思,也可能把毒液当成了琼浆。这时肯定是艺术、哲学、政治一起搞了,谁跟谁也没有必要再去细分了。

其实,文本是为了把文章与文学搞得更有味儿,文本是底子。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