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玛格南图片社发行免费报纸了!首期竟然聚焦……
发起人:号外号外  回复数:0   浏览数:1800   最后更新:2018/04/25 17:17:08 by 号外号外
[楼主] colin2010 2018-04-25 17:17:08

来源:艺术界LEAP 刘曼堃


杨深:游园惊梦

Yang Shen:Garden Oddity

地点:没顶画廊,上海

时间:2018年3月25日至4月30日

《游园惊梦》,2016年

布上油画

210 × 175 厘米


杨深在没顶画廊的个展无疑令人印象深刻,其作品审美倾向明确且画面内容极具可读性,这在当代架上绘画领域并不多见。


无论画面饱满或潦草,杨深都保留了作品中的角色、情节、布景和观看视角,这种完整性很容易被等同于叙事。然而,当观者尝试为画中人物补充独白或对话,就会发现故事并不存在;重要的实则是凝固在人物的神情、动作和互动关系中的某种恒常状态。这种状态与恐惧、窥视欲和被压抑的欲望有关,并且指向特定时期大众文化中的审美趣味和集体潜意识

《琥珀》,2011年

布上丙烯

162 × 114 厘米

《杂技》,2012年

布上油画

200 × 150 厘米


杨深所挪用的类型化图像——最易辨识的“范本”包括B级电影、商业海报、政治宣传画和中小学教科书中的插图——都是经济和体制生活中广泛流通的图像。展览中创作时间最早的作品,《琥珀》,模仿语文课本中的插图风格,描绘了三名学生在明亮崭新的自然科学博物馆内交谈;而人物身后不合比例的昆虫标本和混肴的室内外空间提示着某种潜在的反常;同一时期的《夜行动物》、《爬行动物》和《杂技》可说是对于同类题材的探索。从城市里的水族馆、昆虫馆,到流浪在乡镇之间的畸零艺人,猎奇景观在上世纪末遍渗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散在商品经济浪潮下涌现的无数娱乐休闲方式中。它们和DVD中的B级电影画面一样在今天人们的记忆中异变成为一种具有魔幻色彩又令人生厌的东西;在杨深其后的作品里,它们是《奇案》中的蜈蚣、“水兵”系列中的蛇形水怪和《游园惊梦》中科莫多龙之原型。

《奇案》,2015年

布上油画

50 × 60 厘米

《游园惊梦》,2016年

布上油画

210 × 175 厘米


在杨深建构的情境里,这些生物入侵到属于私人时刻的公共空间中,而受到威胁的则是在不同作品反复出现的几个代表形象:水兵、身着制服的男女和中产打扮的女人。衣着在这里成为固定人物身份和性别的道具,隐约指向了尚未脱离集体主义的生活状态;而被衣着规限的人则表现出被动、优柔和惊惧,他们与奇异生物之间的对峙明确地指向了现代化过程中人们的性焦虑。在呈现上述社会生活变迁对集体潜意识的影响时,如何把握图像风格以及图像和文字素材之间的互文关系以组织画面已经成为一种考验精准判断的游戏;在这一方面,《工人向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展示熊猫纹身》及其余三件相关作品清晰地揭示了艺术家将人物、场景和其余“零件”排列组合的实验过程;与此同时,图像素材之间的角力和“对力量的集体崇拜”这一主题形成了微妙的呼应

上图:《农民向工人军人知识分子展示猛虎纹身》

下图:《农民向工人军人知识分子展示熊猫纹身》

2017年

布上油画

50 × 60 厘米


尽管杨深对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图像进行了作业,他却无意对其进行批判——毕竟,“严肃”在当下的气候里多少显得不合时宜,且趣味未尝不是记忆中痛点的另一种呈现形式。展览作品梳理和重组了个人在社会生活变迁过程中收集的图像,可说是对 “图像如何表意”这一问题的小规模探索。这些作品已经撩拨出“范本”图像所蕴含的令人不安的潜能,并以刻意向“廉价审美”倾斜的画风为其打上梦魇式的烙印——在这一过程中,图像被赋予的新的“能指”和“所指”之间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对应关系,而重复则成了一种可见的风险。换而言之,一旦图像意义的建构逻辑变得固化,绘画实验就会难以推进

“杨深:游园惊梦”展览现场


文 | 刘曼堃


* 正文图片致谢没顶画廊。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