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台北双年展公布主题“后自然:美术馆作为一个生态系统”
发起人:号外号外  回复数:0   浏览数:1814   最后更新:2018/04/17 10:18:47 by 号外号外
[楼主] 小白小白 2018-04-17 10:18:47

来源:ARTSHARD艺术碎片  陈嘉莹 李宁


艺术家:迈克尔·迪恩(Michael Dean)

策展人:王宗孚

展期:2018.3.24 - 5.13

地址:香格纳上海(西岸)上海市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1F


“ .txt(笔记)”栏目专注于捕捉不同的观展视角,我们会定期邀请艺术家及艺术从业者对每周或每月感兴趣的展览进行独特角度的评析,把对展览和作品的感受、共鸣、反思传达给读者。第五期邀请艺术作者陈嘉莹,谈迈克尔·迪恩在香格纳上海西岸空间的个展“笑之类比”


艺术家:迈克尔·迪恩(Michael Dean)


迈克尔·迪恩(Michael Dean)的创作以文字作为出发点,并将文字的形体、含义与质感形化为雕塑,在运用混合材料的过程中,将写作(经历)、阅读(文本)与观看(作品)的经验杂糅,并试图为观众提供一个与作品平等且互通的亲密时刻。混凝土的质感、水泥、纸张和尼龙扎带等构成了其“词语的肉身”。


纽约时报曾于今年推出一个关于互联网的专题“欢迎来到后文本未来”,7篇文章共同讲述了一个文本衰退、网络模因主流化的世态。在我看来,香格纳的这次个展“笑之类比”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对此做出回应。在一个文本逐渐消失,声音与图像成为通用语言的时代,对文本、符号与巴别塔式的 emoji 表情系统进行思考确乎是尤为紧要的;这些思考也不可避免的将我们带领到语言之本质的问题,Dean 的雕塑正是在探索语言如何由口头词汇转变为书写形态并导致阅读的整个过程。

香格纳画廊何浦林(左),策展人王宗孚(中),艺术家迈克尔·迪恩(右)在展览现场


策展人王宗孚将香格纳展厅理解为 Michael Dean 的书本册页,这便能解释展厅墙面被涂刷一层白漆的用意,漆色与墙体的白区别而开,如同马列维奇的White on White,墙面与地板因此被具象成了舒展开的纸张,而其上站立的则是一个个类似 LOL 形状的雕塑。这些雕塑不仅是从形体上表现了字母的形状,它们在内容、释义与雕塑传达的感觉上都援引了与“放声大笑(LOL)”相关的符号与视觉。也就是在后者的作用下,Dean 的出发点“文字”反而逐渐被消解了,通过将概念物化,私密的情感性内容在来者观看作品的过程中渐渐弥散(艺术家也提到“熵”(entropy)的概念)。


在采访一开始 Dean 就提到了解释学 (hermeneutic) ,而这恰恰是理解其作品的关键。艺术家在曾经的采访中不止一次的举过树的案例(本采访中也有涉及):“  如果我站在一棵树前,我和那棵树则一定会有一个单纯的(互通的)时刻。没人会认为我对树的认识 (interprete) 不正确。”这也是艺术家希望观者能够从其作品中得到的经历。而这恰巧切合了“解释学”之代表伽达默尔 (Hans-Georg Gadamer) 的思想,他将“理解”视为主体与对象双向互动的交流,这意味着,理解不再是主体对对象单向的投射,而是一种广义的交流,观赏一件作品或是阅读,在伽达默尔的意义上都是一种交流,而在 Michael Dean 的作品现场,意义的熵也正是如此作用的。

“笑之类比”展览现场



“艺术碎片”对话迈克尔·迪恩


采访:李宁 / 翻译:陈嘉莹


Q:从你以前的作品就能看到你经常用材料去塑造字符,或者是“以雕塑写作”,那你觉得材料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本的表达能力,在理解上有怎样的区别?


迈克尔·迪恩:其实这个和“解释学” (hermeneutic) 有关系,也就是和“诠释” (interpretation) 有关系。对我来说,文本 (writing) 的存在就好像纸张上面平整黑色的墨水一样。观看作品(或文本)的过程, 实际上是一种很传统的经验,你是个读者,而同时有一个作者。对我来说,我一直挣扎于寻找作者和与之相反的写作经历中。所以我开始思考我怎样可以分享我的写作,这不是关于写作者,而是关于我分享的写作经历。


我的创作动机某种程度上来自一种存在于物理世界的急迫性。如果我站在一棵树前,我和那棵树则一定会有一个单纯的(互通的)时刻。没人会认为我对树的认识 (interprete) 不正确。这是我,也是我所理解的世界。而对写作而言,就可能存在诠释正确与错误的状况。而我的写作是平的,它的存在与我自身、我的隐私对抗。我用笔和纸,组织它们的形式、或是笑和哭的意义。但当问题涉及到我如何用墨水、或是这些想法进行表达的时候,我觉得我需要用一种可以让我与雕塑平等存在的方式实现。

“笑之类比”展览现场


所以这是我工作的方法,每个展览都拥有一个重调焦点的场域,一个包含主题的场域。但在物质性(材料)方面,这可能与对本性的思考有关——人类的本性或是以街道为基础 (street-base) (生活)的本性有关。许多小的物件,人们曾经书写过或遗留下来的东西。我可以将那些物件看作是他们行为模式中不慎流露出来的想法。这种本性通过街上被丢弃和遗留的东西体现出来。


Q:在这里你谈到了通过材料对语言形成了转换,有理解和图像的不同层面,西方网络平台常见的文字缩写“LOL”(laughing out loud,放声大笑)的图片化趋向,和由此衍生出的表情符号,代表并开启了全球的表情包时代。那你对这种跨文化领域的转换,有怎样的感受?


迈克尔·迪恩:我只是一个人,所以我没法代表一个文化说话。我决定用LOL 的 emoji 的原因,其实是想抓住空气间的那种感觉。不知道为何,人们通过那样的形式,可以牵连出许多不同的东西:高兴地、悲伤的或是联想到被绊倒的人等等,我们都可以将表情链接到这些对象上。这些作品很自然的将 LOL 转变成更为公共的东西,也就是说你不一定要理解 LOL,你也能理解作品。我将这个词作为创作的一个借口,通过这个途径把所有让人发笑的其他元素聚集在一起。而这个西方的词汇就消失了,所有人都可以理解这些作品。它只是个暂定名。

类比系列(蘑菇)


当然,你可以觉得按我的创作逻辑,我应该在中文世界中找文字并做成雕塑,但这样就很不真实。而用那些胶条,通过将概念物化,我可以让来自上海的观众不用读懂 LOL 也可以感受到相关的情绪。而此时,作为作者和艺术家的“我”就消失了,只留下作品以及观众与作品私密沟通的时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内容来自于我们日常经历的广告、政治以及人们使用的语言与传达意义的规则。


Q:你作品传达出的语言结构,是否暗指着今天这个世界所造就的语言系统?


迈克尔·迪恩:虽然我的每个展览都关于不同的主题,但用字母(做雕塑)的方法仍然是我作品的主要原则。当我还未接触艺术时,我记得当我第一次去画廊、美术馆或是教堂,这些被人觉得应该要去、并且可以思考人类自身的场所时,我发现如果我没有相应的文化背景、教育背景、肤色或历史,我无法理解这些东西,他们不是为我准备的。我希望我的艺术,可以在不用知道任何东西的情况下能够被理解,并且对人有所改变。


我并不总是成功,创造一个让观者知晓他们也可以是自由的状态是很难的。因为我们太习惯于去寻找新闻稿和作品信息了,所以每次展览都是我学习的过程,我在可辨认的与不可辨认的形体之间、更开放与更封闭之间不断进行抉择。在我的意识里,我的写作有个规则是,希望作品能达到对称的私密状态,所以(当观者知道他们可以是自由的时候)我也可以变得自由,让所有的意义呈现为物体,观者也可以自由的将自己的个人历史或是他们的记忆注入作品。这些东西是我不能也不想触碰的,但它们就在那儿,而我和观者在这样的状态下达到了平等。

LOL (暂定名称)


Q:当你第一次去画廊、美术馆或是教堂,在没有相应的文化背景下,你觉得无法理解这些东西时,你当时有没有反思什么?


迈克尔·迪恩:书写是我的东西,但文学写作和阶级、权力有关,这和你是否有能力支付书籍和教育的费用有关。想象一个尝试写作的男孩,他知道这个世界有很多优秀的作者,但他买不起书,而政府因为财政原因关闭了图书馆。对我来说,我想要以最好的方式写作,即使我没有那些途径,那算了 (fuck you)。于是我决定自己思考怎样能将自己的写作经历以最好的方式呈现出来,人们也给了我这些机会。


我觉得这很重要,在语言里,像艺术这种东西,将自身置于另一方的经历中是很重要的;这样你可以看到对方是否有所收获。对我来说,艺术是人类(本原)的东西,它不应该是排外的;或者说某种程度上它可以是排外的 (exclusive) ,但它总是要对人呈现一种开放姿态。我不想让艺术变成传播真善美的东西,即使他们看到展览,觉得那些对他不起作用,也没有问题。

lollol (暂定名称)


Q:当你来中国做这个展览,也考察过很多材料,在考察中有哪些材料与你平时所接触的材料是一致的,有哪些是不同的?


迈克尔·迪恩:某种程度上,材料是一样的。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有信心用这些混凝土或纸张材料(做作品)的原因。这些材料以同样的速度塑造了我们。事实上,真正的材料都是一样的,语言就像图像一样。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我就像个普通游客。而第二次来,我去了除上海以外的其他地方,当你不会说中文时,你就得依靠朋友的帮助去类似工厂的地方。当你在街角,恰好听到相似的环境音时,那是个很美妙的时刻。


而且我的家乡 Newcastle是个沿河的大城市,后来我去到伦敦,那也是一个沿河的大城市,而上海也一样,我很习惯这些沿河城市和他们的发展。两次来上海的经历,让我发现这儿所有的建筑都在生长 。

LoL LoL (暂定名称)

Lols (暂定名称)


Q:像你作品中用到的大量钢筋,你通常是在考虑钢筋本身的材质,还是会思考它所处在环境中的功能属性?


迈克尔·迪恩:当我想把这个世界转化成物件的时候,我开始做一些实体作品。从实践角度看,我会思考我怎样用水泥做出一个巨大的“印象”(impression) ,像是有着平滑表面的巨大铸件。我想让这个形状维持下去,所以用混凝土去加固它。因为我是个作者,我来自一个做体力劳动的家庭,他们用手劳作。但如果我单单使用其中一种媒介创作,会觉得很糟糕并且会失去热情,所以我将这两种媒介做了结合。


因为我想要我的作品足够坚固,并且可以长期传达不同的信息。我不否认希望作品可以在艺术的历史中被保留下来。这与熵 (entropy) 的概念有关,与材料如何被破坏、或如何变新变旧有关。人类有向这些事物投射情感的能力,这或许也使我们能够利用物质的类似性 (analogue)做作品。而当你用一件混凝土或一个雕塑表达哭或笑或是其他无形的情绪时, 这就显得很滑稽。

lol (暂定名称)


Q:包括作品中使用到的尼龙扎带和手,它们都指向怎样的用意、作用和信息?


迈克尔·迪恩:从实践角度来说,尼龙扎带其实就代表了一种通用的使用方法,但是你也可以在网上看到澳大利亚有人用它们捆绑监禁小孩,或临时拘留所的人用来捆人。当你用一个材料的时候,你确实可以让它拥有不同的指向,但我是试图去限制和抑制这种可能性的。当我看着材料的时候,我会尽可能问不一样的问题,但最终它(的意义)仍会超出我所诠释的内容。但首先,材料的通用方法仍是最重要的,因为通常人们想到尼龙扎带就是这样一种用法。


我的作品是用日常物品创作,而不是包装或是排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对什么奇怪的东西感兴趣并拍照发送。当你拿着手机走在街上,可能看到一个很好笑的鞋子、或什么古怪的(可能是一个看起来滑稽的破瓶子),这些好笑的东西可能会让你想要保留那些不起眼的片刻,而对我来说,我一直在寻找这些古怪的案例。某个人在绑鞋带的时候,将鞋带打结拉起,我从来不知道这些细节意味着什么,但我现在可以用这些作为表达“爱”或其他感情的素材。

LoLLoL (暂定名称)


手有很多含义,可能代表好运,或者是许下诺言,交叉双手可能意味着你并不是真心的。就是说如果你交叉双手时说我爱你,但其实这可能意味着我不爱你。所以很多手势都有双重阐释的可能性:我反对你或我支持你、我反对你或获胜或和平。对这些手势的解读取决于你看的角度。而我的作品就像是中立的对待这些东西一样,比如我们看到一棵树或是其他什么东西被毁坏了,但我们知道新的东西会生长出来。就像一个能够提供丰富意义的作家一样,所有人可以对他说是、说否、开玩笑或反对等等。

LoLLoL (暂定名称)局部


图片资料由香格纳画廊提供

[沙发:1楼] guest 2018-04-18 20:39:25

来源:凤凰艺术 文:郑中允子


迈克尔·迪恩:一个把表情包玩到极致的雕塑家

▲ 艺术家迈克尔·迪恩为“笑之类比”所做书籍

▲ “笑之类比”展览现场

▲ 香格纳画廊何浦林(左),策展人王宗孚(中),艺术家迈克尔·迪恩(右)在展览现场

▲  策展人王宗孚进行现场导览


距离十年一届的雕塑大展德国明斯特雕塑展结束不到半年,备受瞩目的参展艺术家Micheal Dean(迈克尔·迪恩)便为中国观众们带来了围绕“后文本”即表情符号全新创作的更为复杂而微妙的系列作品。迪恩的作品一如既往地与个人情绪有着紧密地联系,只是与六个月前的“Tender Tender”所直接表述出的小心翼翼地境况不同,“笑之类比”在其中又增加了一层转折的可能:从文字到表情到雕塑,从开放式的笑到众人着魔的狂欢到最终工业化中的迷茫。在穿越多层迷障后,观众将走向何方,或许是迪恩独特的“语言雕塑”最为迷人的提问。

初次进入展厅,一个白净到令人产生幻觉的空间,两堵墙角处并非直角而是带有弧度的填充设计,是迪恩希望整个展厅就能成为一本可供翻阅的书籍的用意。进入者也许很难从微观的角度感受,也要谨防对书籍的原有概念固化你的思维,以为自己是在一个具有局限的空间中。

▲  lol (暂定名称)

▲  LoL LoL (暂定名称)


当你从展厅中间走至边缘,便能感受到,白色空间的魔力,它是无限的,是延伸的,是能引发无数条通往外部的道路的。这才是它被称为书籍真正的原因,这个让你恍惚的空间,摆放着与12组与人等大的雕塑,一时间,你会对自己究竟是在空间内还是游离在空间外产生疑问。


这场展览中的雕塑并不是唯一的展品,只有在观者进入后,展览才真正的完整开始。组成雕塑的是特定形状的水泥,互相串绕的铁锁,被揉搓的书籍,各式各样的手势等等,这些符号并不只是构成“LOL”的元素,它们更多的承担着指示的作用,调动观者的情绪,从阅读二维文字的思维波动,到进入三维空间中的身体反应。

我尝试让观众在进入这个现场的时候能忘记迈克尔·迪恩,甚至忘记这个展览叫什么,只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文本和语词。就像一个空白的空间,你可以往里面添加任何内容。这个语词的存在,它可以是这样的,也可以不仅仅是这样的。任何人都可以赋予它定义,任何人也都可以创建一个另外的文本。这是我尝试在自己的创作现场去实现的。

——迈克尔·迪恩

▲ LoLLoL (暂定名称)局部

▲  LOL (暂定名称)


相对于雕塑家的身份,迈克尔·迪恩更喜欢作家的称呼,也许是因为在他的艺术创作中,只有写作才是真正的线索。不能被记录的情绪是最容易被推翻的,因此艺术家在建立了一套情绪模式之后,选择将其转换为自己的语言或者说是写作模式。当交流不在是以文字书信或是面对面的声音为主体的当代,虚拟网络社会的构建完成,促成了表情包以及缩略语的飞速成长,艺术家及策展人将现状称为“后文本”、“后情绪”在不断增长的时间经济中追踪语言和表达的演变。这对写作者必然带来了影响,当文字的结构被改变,情绪的该如何不被遗漏的传达,是迪恩双重身份转换间试图构建的通道。

作为一个读者,笔者认为书写应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文字的内容意义,二是书写本身作为一种行为的意义。文字书写是由经验主导的,好的文字建立在以往的阅读经验之上,但这是用于判断传统的文字沟通有效与否的标准。表情语言从一开始就脱离了历史基础,更应该将它看做技术衍生品,或者说人们对于它所传达的内容是在使用之后才生成的,并非是我熟知其含义后才开始使用。

▲  类比系列(蘑菇)


这样的特点使以其为创作源头的迪恩的作品能够指向更多的含义,而这个含义是笔者上文所提到的第二层含义,即相对于内容的含义,迪恩更在乎营造的是,这一个能够凝固在时空中的行为之书。样一来,作品所传达的语言不仅仅是在构造“LOL”,也可以是打破“LOL”的行为。

▲  lollol (暂定名称)

▲  LoLLoL (暂定名称)


对于我来说,街道被一对情侣走过的时候,地上的爱心实际上被他们损坏了。主题永远都是“LOL”,我就是想要以各种各样不同的形式去展现出“LOL”可出现的情景。这里面反复出现的“LOL”的形状它其实是缠绕在一起,被捆绑在一起。我的“LOL”像旅程一样在书里面被出版出来,大家如果能看到的话,里面其实是各种各样不同形式的“LOL”。包括被压扁的这个饮料罐,它其实也有“LOL”,就好像我们在街上喝完了,把垃圾、饮料随地的丢在地上。所以在这里的话,我的“LOL”其实也是一种心碎。

——迈克尔·迪恩

“打破二维与三维之间的界限”的想法亦是迪恩创作的主旨之一,他似乎对于界限十分敏感,既在试图突破,在某些时候又会创造界限。但正是这之间的循环往复,各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让文字背后的隐藏得以被展现:无数种解释与体验。

▲ “笑之类比”展览现场


如何让我的文字置于观众的手中,并在某种程度上适当地发挥作用。就像是你生活中某一个经历和它的时政性。当我试图以一种传统的文字形式来写作和分享的时候,发现有的时候无法实现。也许这是因为文学上对于解释的追求。但是当我把那些文字变成一个个物体,人们站在这些无可辩驳的物体面前时,它就产生了一种感觉:一旦人们去触碰这些雕塑时,我作为一个作者的存在似乎就消失了。它更多的是把人们放在作品前面,而不是把作品置于人们面前。所以,我想“雕塑”这个词,从“分享”的概念上去看,似乎是在试图在你和观众之间达成某种平等。而这些巨大的、有些笨重且无法否认的物体成了最好的选择。

——迈克尔·迪恩

仅以视觉作为判断,就会发现迪恩的作品中包含大量的元素,且元素间似乎难寻关联。在用色上亦存在这样的方式:红黄绿的饱和度被降低,颜色表面被附上灰尘,书籍上绚烂的染料、钢筋上斑驳的铁锈,这一场展览中我们看到了比以往更为多样的色彩。先不深究其意味,笔者更多看到了艺术家全方位“浸入”式的思维方式,或许,染缸一般的空间才是真实的社会状态。

▲ 类比系列(未命名)

▲ LooL(暂定名称)


展览现场有一件摆放于开放的电箱旁的作品,这是艺术家临时起意创作的:


作品的产生是因为我们需要解决一个问题,这次展览的地板是需要铺上墙的,因为整个空间是一个空白的纸页,然后在两端它的纸页就会上墙。墙那边正好是有一个电箱需要工人每天去把它打开来,然后才能开灯,所以我来到现场发现这里这边有一个角落没有办法上去。随着布置的进程,你会发现展览的现场效果非常好,看上去有一种很有魔力的感觉。但是作为参与者本人又觉得其实每天开电箱的过程就好像有点把一个很魔幻的很完美的世界掀开它的一角,让你看到它后面的真实是什么。

其实我之前来中国去寻找灵感的时候,我也有在街上看到很多这种电缆之类的东西,它的这种卷曲的形状,也让我想起LOL这个形状的存在。我也有自己去学一下关于电箱这种线的布置,其实里边用了很多不同的颜色去帮助电工去区分,我觉得这个里面其实有一种彩虹的颜色,彩虹色的斑斓的东西在里边,包括它里面雕塑所塑造的这些形象,可能是一些比较紧急的状态,我觉得这种对比也非常的有意思。因为这个展览的地非常干净,非常漂亮,但这个电像等于说也给了一个跟它相对应的一个不同的体验在里面。所以说这个展厅像一个剧场一样,然后里面的每一个雕塑都像是一个角色,它都有它在这个灯光下面的幻象所存在的闪光点,但是其实每天早上都需要有一个工人进来,然后把这个电箱打开,把灯打开,然后这个剧场才能够工作。

▲ lollollollol(暂定名称)

▲ lollollollol(暂定名称)局部


迪恩并不会刻意的寻找清晰的逻辑,很多模糊的视角对于他来说是丰富创作的能量。创作本身是他个人的情感体验,来自于他对社会新闻的解读,对于生物学的兴趣,对于游走在建造中城市的领悟等等。由多点思考凝聚成的作品,在形成后,将像射线般由一点出发,形成多条通路。

回到展览的重要元素表情包上,你会发现由迪恩创造的文字、雕塑形象最终构成的或许是一个平行时空。表情包在这个时空内张牙舞爪,不停地有人使用,有人接收,有人转发,有人误读。人的存在被弱化了,你面对的更多是虚拟状态中表现情感的一个符号,因此当你走进展厅,你走进的其实是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走入雕塑所营造的空间感,它对于空间的挤压与开阔,紧密与膨胀,是这一个空间中的存在所创造的异形感。

▲ 展览现场观众与作品的互动(以上两张照片提供者:危思安)

▲ 展览现场观众与作品的互动


在这样的环境中,若以阅读文字的想法先入为主,会容易走进一个误区,也不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在两种不同语系(中文和英文)寻找差异,这是一个被新构造的环境。可当你真的想要放弃与身体联结的意识时,那些粗糙的水泥,掉落在地上的粉尘碎片,又将你拉了回来:那些建造中的城市的混乱一角,你不正也生活在其中吗?

策展人王宗孚在对展览题目《笑之类比》的解释中,亦提到了这样的观点:


在准备展览期间我一直在跟Michael Dean沟通,Michael Dean他很感兴趣的就是一个后文本的概念,也就是说在我们日常用文本的这个时候已经出现了很多新的改变,就像表情包的出现很多代替了我们在日常沟通的时候,把字完全给打出来的这么一个行为状态。这其中也包括我们用手在纸上写字的这个过程已经慢慢被我们用电子设备去沟通的一个习惯。我们现在日常的一个常规可能更多的是在电子设备中沟通,反而真正写字变成了一种类比状态。这个词也是对于比喻的音译,有这个意思在里面,所以每一个文字都是有在一个,去类比一个,大声,LOL放声大笑这么一个感觉在里面。

最终,空间、文字、材料、颜色都混合着接连不断的向观者发出“LOL”的笑声,谁能笑?谁在笑谁?什么事这么好笑?


▲ 艺术家迈克尔·迪恩(Micheal Dean)


迈克尔·迪恩(出生于纽卡斯尔,现生活并工作于伦敦)的创作基于他的文字写作,用工业和日常材料,如混凝土、钢铁、挂锁、纸页,将其抽象为与人等同的雕塑。迪恩利用雕塑探索语言的三维可能性:形如字母的混凝土雕塑、蔓延于展厅的贴纸、染色的书籍、及其家人的拳头、手指。迪恩的创作在于揭示当人们被置于作品之前,触发作者与观者的个体平等性的认知,而并非呈现可阅读的文字。迪恩将分别于2018年在BALTIC当代艺术中心(英国纽卡斯尔)及2019年在Tamayo美术馆(墨西哥墨西哥城)举办个展。

迪恩近期展览: 2017年明斯特十年雕塑展, 明斯特, 德国(2017); More Than Just Words 【On the Poetic】, 维也纳美术馆, 维也纳(2017); 2016年特纳奖, 泰特不列颠, 伦敦,英国(2016); Sic Glyphs, 南伦敦美术馆, 伦敦,英国(2016); Lost True Leaves, 纳沙尔雕塑中心, 达拉斯, 美国 (2016); Qualities of Violence, De Appel艺术中心, 阿姆斯特丹, 荷兰(2015); Mirrorcity (Stephanie Rosenthal策展), 海沃德美术馆, 伦敦,英国(2014); A Thousand Doors (IwonaBlazwick策展), 白教堂美术馆, 伦敦,英国(2014); Government, 亨利摩尔雕塑协会, 利兹, 英国(2012); Acts of Grass, 蛇形美术馆, 伦敦, 英国(2011);A Dying Artist, 当代艺术协会(ICA), 伦敦(2011)。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