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以16台iPad进行浸没式艺术排演,在《变》中打开集体冥想空间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1406   最后更新:2018/04/16 21:58:32 by 叮当猫
[楼主] 橡皮擦 2018-04-16 21:58:32

来源:艺术界LEAP 岳鸿飞


“细胞回响”展览现场表演

上海余德耀美术馆


在文化景观碎片化的当代,形态各异的亚文化常常能够上升至主导地位;它们基本上抢夺了所谓“主流大众文化”曾经占据的位置——通过与特定区域、领地和社群中的主要群体建立联系的方式。自然地,这些上升中的亚文化泡泡也成为了艺术家们的创作成果最为丰硕的领域。1950年代诞生于纽约、伦敦和加州的波普艺术曾表现出对于正在壮大的大众媒体文化的兴趣——当时,二战之后迅猛发展的工业经济使得观众们首次开始在媒体平台中寻找身份认同,而这种趋势也成为了一种崭新的文化现象。今天,任何一种能够自洽的新媒体文化似乎都理应被允许保有其自身艺术性的部分;在一些情况下,艺术甚至成为了这些新媒体文化的一部分。近来的一系列展览也证明了这些猜想。


唐娜·胡安卡(Donna Huanca)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的个展“细胞回响”(Cell Echo)中包括了一件大尺幅的委约绘画,但这件作品主要还是派生自展览开幕当日的表演——一张玻璃板被固定在展厅中央的一块掺满颜料的泥质基底上,两名身覆同样的透明面板并全身涂满颜料的表演者围绕着中央的玻璃缓慢地绕圈行走,界定围绕着玻璃板和房间中的绘画之间身体的空间。其中的一位表演者,里奇·沙赞·可汗(Richie Shazam Khan)的表演呼应了纽约市中心表演场景的轨迹——这一社区背后的故事之多使得全球当代美学领域不得不为其预留了一个格外庞大的位置,而这也令人们时常会忘记了其与其它的本地亚文化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另一位表演者,迦比娅·比瑞纳(Gabija Birina),则是一位现代风格的舞者和编舞家;他们一同在固定的编舞和直觉、欧洲学院和曼哈顿下城的风格之间游走。胡安卡这件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将不同的生命线抛向分散的方向,拉紧了绳索,在展览空间中创造了一种形式上的张力。

“泽维尔·查:无情的逻辑”展览现场

2017年3月27日至6月2日

空画廊,香港

《无情的逻辑》(截频)

单频录像


再去往南面的香港,两个展览分别呈现对两种截然不同的媒体文化的关注——一种正在衰落,另一种正在兴起。在香港岛南面的空画廊(Empty Gallery),泽维尔·查(Xavier Cha)首次放映了她新创作的影片《无情的逻辑》(Ruthless Logic)。这位以其在纽约语境中创作的、结合了活力和科技中介论的作品著称的艺术家为香港创作了她最自足的作品。查请来一队武打电影专家,将他们带到一个典型的邵氏电影摄影棚,在她的影片中呈现了一组无止境地重复,但缺乏意义且没有上下文支持的武打动作,以探讨身体和电影的交际怎样能创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情境,以及被剥离了具体情境的纯粹图像如何能够在跨国界的电影空间中流通。从这一点上来说,查的项目大概是邵氏电影公司今年放映过的作品中最有趣的,或说拍摄团队中人数最多的。今天的香港电影还算不上完全的昨日黄花——鉴于当下的一种几乎仅存于广东移民社群的亚文化中的、关于大中华地区文化史的强烈怀旧情绪


在尖沙咀K11商场原有的地下展览空间,陆明龙(Lawrence Lek)制造了另一种现实。他假设我们生活在2065年,那时电子游戏占据了人们大部分的时间——包括那些本该专门用于艺术生产的时间。“所有的工作都通过算法处理,人们整天都在游戏中与人工智能对战。但后者早已成为所有游戏的行家了,现在它们开始想做艺术家。”【这让我想起了汉娜·戈尔德(Hannah Gold)精彩的推想小说(speculative fiction)《开放办公室计划》(Open Office Plan)。这个故事发生在由社交媒体的影响者们所掌握的未来,他们在一栋专门建造的摩天大楼中,将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制造病毒性的社会状况。】陆明龙作品中的游戏玩家社群既是真实的,也是虚构的;展览中有真正的游戏可以玩,更不用说陆明龙、彼得·纳尔逊(Peter Nelson)和亚历克西斯·埃尔斯(Alexis Mailles)在K11艺术基金会同期举办的展览“翡翠城”( Emerald City)中邀请游客来到香港的二战时期的掩体中参与第一人称视角的射击游戏,并在同城的多个展览中制造了互动。

《自动保存:城门碉堡》在K11“翡翠城”展览中的游戏空间


纽约市中心的表演、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和多人参与的线上游戏,这些都是在特定的际遇之下诞生的社群,而后它们继续发展并突破了其自身的时空界限。上海市中心的表演?当然。在当代艺术创作中重提邵氏兄弟的武打电影?这也是自然的。被转化成新兴艺术形式的情感劳动的电子游戏?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新媒体理论学者全喜卿(Wendy Chun)关于本尼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所提出的“想象的共同体”概念的更新理论建立在科技网络和“在地全球性”(glocality)上,但“想象”的实质没有发生改变。正如这句话所说的一样:每种流行文化趋势都有其对应的艺术形式。


文 | 岳鸿飞(Robin Peckham)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