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位/组艺术家和团体告诉你:性别与身份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0   浏览数:2769   最后更新:2018/04/02 12:00:21 by 陆小果
[楼主] 聚光灯 2018-04-02 12:00:21

来源:凤凰艺术


香港巴塞尔|光映现场

2018年3月29日,第六届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Art Basel Hong Kong)迎来了公众开放日的第一天,延续前两日VIP预展的火爆,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现场人山人海,场面如火如荼,同时展会门票业已售罄。


为庆祝香港巴塞尔“光映现场”单元五周年,第五次担纲策展人的多媒体艺术家兼制片人李振华从参展艺廊提交的众多创作中,甄选出59部由当今社会政治气氛启发的电影及录像作品。“凤凰艺术”  于3月28日“光映现场”在首映式现场对李振华进行了专访,请他聊一聊本届香港巴塞尔的“光映现场”。


1970年,几个有着相同抱负与热情的同道中人——特鲁德·布鲁克纳(Trudl Bruckner)、巴奥·希尔特(Baltz Hilt)和恩斯特·贝耶勒(Ernst Beyeler)——胸怀足以改变艺术史的想法,在瑞士巴塞尔播下梦想的种子。40多年后,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发展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艺术品博览会,以至于《纽约时报》称其为“艺术世界的奥林匹克”,俨然成为了世界艺博会之冠。

了不起的巴塞尔艺术展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认可,源于其海纳百川的艺术情怀和创新灵活的办会机制。2002年巴塞尔艺术展于美国迈阿密举行首展,开启了它在全球的布局。

2013年,巴塞尔艺术展掀开了亚洲当代艺术的崭新一页: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Art Basel Hong Kong)的推出为全世界打开了一扇大门,神奇瑰丽的亚太当代艺术登上世界级艺术平台。

2018年3月27日,第六届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拉开帷幕。与往届规模相似,此次展会汇集了分别来自于全球32个国家或地区的248家顶尖画廊,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会有28间全新画廊首次亮相,其中包含14间来自亚洲及亚太地区的画廊。作为艺术展的领航部分,“画廊荟萃”展区集中了195间参展画廊,向观众展示绘画、雕塑、摄影、录像、装置艺术等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


本届香港巴塞尔分成多个展区,分别是“艺廊荟萃”(Galleries)、“亚洲视野”(Insights)、“艺术探新”(Discoveries)、“艺聚空间”(Encounters)、“光映现场”(Film)、“艺文出版”(Magazines)、“与巴塞尔艺术展对话”(Conversations)及“沙龙漫谈”(Salon)“策展角落”(Kabinett)展区。其中由北京艺术实验室的创办人兼总监李振华策展的“光映现场”展区,呈献59出精彩的录像及电影作品。他受时下社会政治环境所启发,严选出各出优秀的短片及特别放映,让影迷大饱眼福。

▲ 第六届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现场,图片:巴塞尔官方

▲ 2018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

光映现场


“光映现场”展区于1999年在巴塞尔艺术展上首次亮相,在香港已是第五个年头,李振华继续担任策展人,呈现一系列在体裁、风格及技术上以不同手法拍摄的艺术电影,并与致力推广录像作品及新媒体的香港非营利组织录影太奇携手合作,以艺术与当下的纠缠不清关系作为策展主题呈献白南准,以及众多来自香港及中国内地的艺术家们受其启发的创作。

▲新闻发布会现场,巴塞尔艺术展全球总马克·斯皮格勒(Marc Spiegler)、瑞银集团亚太区总裁许怡敏、巴塞尔艺术展亚洲区总监黄雅君(Adeline Ooi)、澳洲雪梨当代艺术机构Artspace行政总监、“艺聚空间”策展人Alexie Glass-Kantor、五度担任“光映现场”展区的策展人李振华,图片来源:罐子艺术网

▲“光映现场”海报

▲ 活动开始,巴塞尔艺术展亚洲总监黄雅君(Adeline Ooi)致辞,左为艺术家喻红

▲ 现场合影,左起:长征空间创始人卢杰、艺术家喻红、巴塞尔艺术展亚洲总监黄雅君(Adeline Ooi)、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亚洲部三星资深策展人孟璐(Alexandra Munroe)、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光映现场”策展人李振华

▲ 由李振华策划的香港巴塞尔“光映现场”(Film)现场,开场播放的是王小帅导演的电影作品“冬春之后-喻红篇”。影片播映前,艺术家喻红(右二)和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亚洲部三星资深策展人孟璐(左二,Alexandra Munroe)的对话,李振华主持(右一)

▲ “光映现场”(Film)的作品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剧院2和香港艺术中心电影院对公众放映

▲ “光映现场”(Film)单元的开场片是王小帅导演的电影作品“冬春之后-喻红篇”

▲“光映现场”预告


除了一系列的电影作品外,今年展区亦涵括七场特别放映,荟萃由38间艺廊代表展出、由67位艺术家创作的合共59部作品。

《冬春之后-喻红篇》放映截图


其中,王小帅的作品《冬春之后-喻红篇》(2009)于3月28日进行特别放映,为展区揭开序幕,作品描述了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喻红的生活及工作,不仅叙述了艺术家的个人经历,更是中国艺术界在剧烈变化的时代中崛起的缩影。

▲ 王小帅,《冬春之后 - 喻红》


孙逊的作品《偷时间的人》(2016)糅合了传统木刻技术及立体视觉体验,于3月29日放映,这是孙逊的表现主义作品,它融合了古代和现代的艺术手法,由10,000张木刻组成,是一部具有超现实主义宇宙学和个人历史所结合的作品。


同时,展区在3月30日将呈献由Julian Rosefeldt(生于1965年)的作品《深金》(2013-2014),以及王兵的纪录片《方绣英》(2017年)。

▲ 孙逊,《偷时间的人》


除此之外,巴塞尔艺术展更与录影太奇合作呈献特别项目,突出该驻香港的非盈利组织对亚洲新媒体艺术持续不断的努力及贡献。

▲ Chien-Chi Chang,The War That Never Was, 2017,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the gallery

▲ Anna Maria Maiolino, In-Out (Antropofagia) [In-Out (Antropophagy)], 1073-74,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the galler


对话 “凤凰艺术”

李振华 X 凤凰艺术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Q:今天是第六届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预展开幕的第二天,也是“光映现场”展区开幕的第一天。你已经策划了五届“光映现场”,你认为这一次的策划与以往有何不同?有什么值得关注的亮点?


李振华:每一次“光映现场”展区的亮点都是由画廊艺术家来塑造的,是由他们的申请来构建。与往届相比,应该说这次纪录的成分更大一些,就是Documentation更多一些。比如更长版本和类型的影片,像王兵、何翔宇、王小帅,他们的作品都是长片,是电影也是影像作品,他们都偏重对真实生活的记录,对他们自己行为的摹写。


Q:听说本届香港巴塞尔从昨天预展到今天,各个画廊的销售非常好。影像、录像作品在香港巴塞尔属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区域,我也想了解一下历届“光映现场”单元的收藏与销售情况如何?以及作为策展人,针对这一届,你有些什么样的想法?


李振华其实我策划的项目并不涉及这些,所以没有办法回答你。上一届的财务表有提及,现在亚洲购买占到全球的21%,我觉得这还挺让人有信心的。如果在香港有这么大的交易量,或者说香港占到总交易量的一大部分,这证明我们的时代不错。


Q:巴塞尔艺博会通常会被视为当代艺术市场的晴雨表,也是当代艺术发展趋势的一个风向标。你觉得“光映现场”这部分对影像艺术的发展能否起到一个引领作用?


李振华影像可能是“未来时代”的风向标,越来越多艺术家开始这样做更复合、更综合的作品:可能有装置,有传统的某些东西,有当代的某些东西,全都是综合在一起的。在今天,是一个没有办法躲开的现实,如我所言“光映现场”是被画廊和艺术家来塑造的,“光映现场”可以说完全是从系统上为这个现实定制的。我特别期待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一个大爆发。


说回来购买,或者说商业交互,还没有最终完成。这还需要大家对这样的作品进行有效的判断,首先这是否是艺术,需要有更深度的理解。因为在一个方面也跨着电影节的系统,还有展览系统。我觉得需要一种更贯穿的理解。


Q:目前,亚洲影像艺术在全球艺术界中的发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李振华我觉得亚洲就是全球的,而且现在越来越多欧美大画廊开到香港,他们显然更关注在亚洲发生的这一切。当然,我想我的领导们,他们为更多在大陆、香港,或者说其它亚洲地区的年轻画廊也提供了尽量大的支持。如新出来像“策展角落”(Kabinett)展区所呈现的个人项目,就是隶属于青年画廊的青年艺术家,就特别棒。这样一种呈现,你甚至可以把它想成迷你版的“艺术无限”,这难道不是最佳的推荐吗?

▲Feng Chen ,《Pirate》, Video/Film,2014, Capsule Shanghai


Q:参加过香港巴塞尔“光映现场”单元的影像作品,对艺术家而言会有些什么样的帮助?

李振华应该都是有交互帮助的,这部分还是偏重于学术工作的。对艺术家会有在学术上的支持,还有就是更偏重在香港的公众,就是在公众层面的扩展。


第三就是对画廊的操作也有一定的助力,比如画廊可以邀请更多的客人,或艺术家的朋友来看影片。因为播放环境和作品呈现的质量还是很不同的。

▲ Bruce Conner ,《 Looking For Mushrooms》,  Video/Film,1959 - 1967,Kohn Gallery  


Q:你作为本届香港巴塞尔“光映现场”策展人,你怎样评价今年整个展会的表现?


李振华展会质量会越来越好。你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很多画廊带来的作品,不仅仅是过去那种所谓好卖的东西。这也说明,我们好像有一个一直在渐进变化的现场,或者说一种很奇妙,对艺术趣味的关心。


对我来说,我每年都在学习,因为这样全球最高端的当代艺术的博览会,作为职业工作者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因为这样,才可以比较深度地理解,在某些情况下,什么是画廊在推动的,或什么样的作品。你看到它,觉得画廊的展出和美术馆的呈现有怎样的区别。这都是作为职业工作者应该关注的。

▲Chia-wei hsu ,《 March 14, Hong Kong Coliseum》, Video/Film,2009,Liang Gallery

▲ Philipp Timischl ,《 Problems》, Video/film,2016,Galerie Emanuel Layr


展览部分影片

▲ 王兵,《 方秀英》, Video/film, 2017,Galerie Chantal Crousel


电影讲述一位1948年出生于福建湖州的农妇方绣英在世上的最后八年时光,不幸罹患脑退化症。因住进的疗养院未能提供有效的治疗,治疗于2016年6月终止了,她也被送回家中。2015年,王兵开始以记录手法拍摄方妇的起居生活。当她从疗养院回家后,王兵也拍摄了她临终前的最后十天。电影除了呈现了一个人生命消失之前的画面,亦如王兵的其他电影,探讨了住在中国穷乡僻壤的生活问题。

▲ 何翔宇,《 游》,Video/film,2017 ,Scai the Bathhouse


《游》为一部含纪录片成分的艺术电影,讲述艺术家重返他位于中朝便捷的宽甸故乡。故事聚焦于参加过朝鲜战争的中国退伍老兵,以及“脱北者”的生活。在采访拍摄现场中,何翔宇展现了隐匿在秀丽风光之下的残酷现实,与投射在个人身上的乌托邦幻想。“边界”与“家”对于他们来说,代表什么?又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最终,这些经历促使艺术家亲身体验越境的滋味。

▲ Wang Tuo ,《中毒》, Video/film,2017 ,White Space Beijing


在此影像中,艺术家挑选并邀请12位广告演员,让他们以其在曾经各自广告片中的形象,模拟了一次《名利场》杂志封面照式的群像拍摄。随着镜头的推移,这些任务逐个的面对镜头讲述简短又私密的独白。演员们摆着僵硬的造型,袒露有关身体、心理、生活方式的焦虑或苦闷,而这些独白的内容则是隐去了具体商品信息的广告片台词。而观众也慢慢从他们的交流方式中意识到,他们的聚集其实是一个 “戒酒劝助会”(alcoholics anonymous group) 式的成瘾症候心理救助现场。在影像中,演员独白与荷兰黄金时代群像绘画交替出现,艺术家以群像美学为线索展现当下与历史中 “焦虑”的关联,延续了自2016 年來对“人造观念”的实在性这一命题的探讨。

宋兮,《光之身体》


这部短片讲述当两个陌生人之间的身体接触、摩擦后带来的陌生感,温暖与伤害同时共存。宋兮在艺术创作上,注重身体为媒介的表达。宋兮认为,高度的意识形态在社会化的身体中,埋藏着政治属性。身体自身的肉感、情感所产生的温度和疼痛作为作品背后的支撐,温暖隐藏在作品极简的形式中,从而在身体、情感、物质之间建立某种未知的关系。常以陌生化的认知、经验在惯性的秩序中抽离,往往发生“错误”的判断,对身体情感造成故意的“伤害”。

▲ Yeondoo Jung ,《 Building Recollections》, 2016 ,Video/Film,Kukje Gallery / Tina Kim Gallery


这件作品是用旧城改造地区即将拆迁建筑的照片制作的影像作品。时光仿佛凝固在每一条街道,破旧的建筑物在大屏幕一帧帧缓缓流动,并伴随着曾生活在那些建筑里的人们的独白。这样的效果使人回忆起在老街上生活的面貌和此中穿梭的身影,也让人仿佛预见在现实中即将消失的房屋的未来。作品中,现在和过去的瞬间交叉在一起,即欣赏作品的这一瞬间与独白之中的流淌出来的过去的瞬间交叉在一起,令人感知到奇妙的时空感。“哥哥的房间有我家唯一的床铺。当我跟爸爸妈妈睡在地板时,哥哥睡在比我們稍微高一点的地方。” 我想像着躺在比我们高30厘米的床上,还盯着比我們离天花板近30厘米左右的高度睡着的哥哥的样子。 正如作品名称《凝固时光》一样,这件作品记载着点点滴滴的回忆——是那些在快要被夷为平地的破旧小屋里长大的人们的回忆。这件作品由7个情节组成,透过破旧的胡同中的老房子,展现出想要抓住的人生命中的宝贵瞬间。

▲ 录像艺术群集《明日话昨天》,Paik Art Center 89'31"


本节重温由录映太奇与白南准艺术中心精心挑选出来的录像作品。这辑录像艺术群集在过去数十年,于录像艺术的领域里是被视为最前瞻的,目的是要观众认识作品是于不同年代制作的背景。这些录像从收集来自不同地区、当时和艺术的视角下,重新将此时此刻的体验演绎出来;同时探索可能被遗忘的叙述,以及展露出对应录像艺术本身的传统手法和历史的现实零碎片刻。

▲《非战之战》


本放映环节的录像作品透过自画像、家族史及历史事件目击者的叙述,探索某些历史片段,是如何因艺术家的视角观点而被过滤。每个故事的背景,都受到可见和不可见的大型地缘政治因素所影响。在虚拟世界里,被描述的事件在何地发生往往都不清晰,或甚是,有否发生过也不清楚。可是,人物、对象和地点的图像都是有关联的;然而声音和音量已凑合成一首历史交响曲。这些描述可能全都属于过去,在当下却成为缠绕情感的幽灵。

▲ 白蕾《打卦》2017,高清单屏数码影像 16:9   12'47''  

《打卦》是由白蕾执导、周童编剧、“贪嗔痴绘画小组”(汪翀、余霁、周童)主演的一部剧情式影像作品,讲述了三位“窝囊废”艺术家想要解放全人类的故事。影片拍摄于北京颐和园中象征着宇宙格局的“四大部洲”,拍摄时间是在2016年年底,当时的北京城连日重度雾霾,忽然这一天云开雾散响晴白日,大家就一起上山拍了这部短片。时值美国总统特朗普刚刚当选、韩国总统朴槿惠爆丑闻被弹劾、恐怖主义全球蔓延、朝核危机一触即发,配合着北京连日的雾霾,真让帝都人民有点“活在魔境里”、“过不下去了”的幻觉,所以影片开头用了一段快板书《奇袭白虎团》的唱段做引子,配上时事新闻、雾霾街景、卡通动画等遥相呼应的图像,暗示片中三位主人公所处的其实是一个心理上的幻境世界。

关于李振华

▲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光映现场“策展人,李振华


李振华从1996年开始活跃与艺坛,身兼多媒体艺术家、策展人及制作人三职,纵横国际及中国当代文化。他是北京艺术实验室的创办人及总监,为艺术、研究及交流提供了虚拟及实体的平台。2015年,他以艺术总监的身份策展「第三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同年被艺术新闻中文提名为年度策展人,并于2017年四月负责中国成都的A4美术馆开幕展览。这是他第五次策划光映现场的展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