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萨拉·莫里斯大型个展“奥德赛”丨UCCA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1   浏览数:2644   最后更新:2018/04/23 20:55:58 by guest
[楼主] 蜡笔头 2018-03-25 18:45:52

来源:798艺术 晓睿


张玥:山鹰之歌

展期:2018.3.23-2018.4.23

杨画廊(798国际艺术区)

“张玥:山鹰之歌”杨画廊展览现场


张玥此次展览囊括了三个不同的线索,一个是对新中国成立前“枪”的历史追溯,以及随着此次展览组织的一系列相关项目活动;一是集中呈现了2014年展览“缅北战事”之后艺术家又多次前往缅甸边境在当时情境下发生的艺术创作;一是对2016-2017年的更多创作以文献的方式集中展览。


《枪的黑话》局部 钢笔纸本 41×32cm×16 2017年


张玥对于“枪”的历史追溯在不同的方向延展开来,其中包括对不同时期各个地区枪证的搜集,这一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证据”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破败不堪,艺术家以手绘的方式试图将其还原,另一个方面在《枪的黑话》中呈现,张玥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走访了不同地区的亲历者,根据他们的口述并结合现有资料而形成了枪的黑话词典。作品展现的语料素材丰富而详实,可见“枪”在人们生活中的出现和流转在这片土地上催生了一系列的亚文化现象。但是随着中国的禁枪运动,它们自然被排除在主流之外,甚至“枪”也成了敏感词汇,打上了禁忌的烙印。可是当作品呈现在人们面前,不得不承认这些被遮遮掩掩几近消亡的亚文化现象打破了历史苍白单调的语调,展现出对历史更加丰富多元的解读的可能性。

“张玥:山鹰之歌”杨画廊展览现场

这一系列作品既是有历史价值的艺术作品,也可称为兼具艺术性的历史证据。艺术家一面试图还原真实,一面又不可避免地融入了自己的推理和想象。而它的呈现方式无疑让一切变得真实可信,如果没有恰当的提醒我们甚至不会怀疑,就像我们从不曾质疑权威的声音。当然,真实或虚构并不是讨论的主题,但是这一行为无疑在固若金汤的历史真实上凿开了一个裂痕。更重要的是,张玥在这片艺术的自留地中保留了被排除在主流文化之外的历史声音,它们是构成历史不可或缺的一块黑拼图。艺术家将其称为“历史解释权”的争夺,被这个乱象丛生的大时代裹挟的我们很难看得清楚,但是这份保留也许在将来会成为人们回想这个时代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英语》(局部) 钢笔纸本 18.5×24.5cm×37 2017年


艺术家2016-2017年的更多创作以文献的方式呈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玥涉及的知识面之广,语言学、生物学,海洋学、历史学等看似毫无关系的学科,在张玥合情合理的想象和有理有据的推理中打破了分界,对某个问题的思考和推进中共同发挥作用。例如作品《英语》中,艺术家讲述了以基因改写的方式消除科索沃境内阿尔巴尼亚式英语的口语。张玥从记录发音方法图和音标注解为开始,通过提取目的基因—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表达与检测三个步骤来实现。文末附的一些语句“要是狐狸演说,公鸡就要沉思”,“舌头虽没有骨头,却比牙齿还锋利”则似乎在提醒人们,现实永远超出人的想象,不管身处哪个时代,都难以逃脱政治和社会的约束,因此这个天马行空的假象,在未来也许会因政治的目的而成为现实。


张玥的工作方式彰显了现实和推理想象的奇妙融合,每一个看似荒诞的推论,最初都是有某个相对确定的来源,它所占的比例也许只有百分之二十甚至更少,但是艺术家善于在庞杂、乱象纷呈的信息残片中厘清关系,挖掘潜藏着的有效信息,并依照一套逻辑进行推论,展开合理想象,呈现最大的可能性。此时,我们所看到的真实可能只是有心的误导的,而荒诞不经的推论也未必不是真实。

“张玥:山鹰之歌”杨画廊展览现场


在创作中,艺术家没有拘泥于任何一种固定的形式,而是不断发掘艺术的可能性,延伸其边界,在不同的层面引发更广泛的思考。之前的作品《VOGUE》中,艺术是张玥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每天按照VOGUE杂志中的图像画一幅画,作品和杂志的同时呈现自然引申到对于快速消费的图像与艺术价值之间微妙关系的思考;在《缅北战事》系列作品中,艺术家多次只身前往中缅边境,在那个炮火连天的地区用作品交换粮食,分发给周围的人,看似不接地气的艺术发挥着实实在在的作用。在此次展览中,艺术家继续拓展艺术的边界,同时也是对“艺术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的不断反思和追问。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