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PRADA上海荣宅开启首次展览:战后罗马艺术的狂欢
发起人:另存为  回复数:0   浏览数:2221   最后更新:2018/03/23 21:50:55 by 另存为
[楼主] 蜡笔头 2018-03-23 21:50:55

来源:凤凰艺术 王家北


2018年3月20日,北京非盈利机构 的 | 艺术中心 开馆首展《比体温低1.5~2℃》开幕。展览由夏彦国策划展出了雎安奇最新一组作品,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从多角度不同立场讨论了欲望和现实的关系。


与雎安奇在2017年呈现的《R级:观癖》相比,本次 的|艺术中心 开馆首展《比体温低1.5~2℃》显得隐晦了不少。与此前不同之处除了并未出现具体面孔与大面积的人物身体,以及任何似乎可以提供观看场域线索的具体场景,而如果去除掉在展览入口的电视机与地球仪,本组影像作品中更未出现任何叙事。其唯一存在的,便是被极为放大的、缓慢蠕动的各个角度、各个颜色的身体细节,观者也不必在窥视与被窥视间辗转,而是在某种程度上被迫直面那充满房间的屏幕中,如水中的植物一般张张合合的褶皱皮肤。

而与雎安奇以往作品一脉相承的是,本次的影像作品同样是执意“去性”的。从观看女性回归观看男性,则是对于“欲望”这一母题的再度深入。如果说从《诗人出差了》到《R级:观癖》都是在风景和肉体中穿梭找寻人生的意义,那么这位跨界于多个领域的导演与艺术家,终于将自己的镜头转向了那些“风景和肉体”之所以充满欲望的最初源头,并将这个源头在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外变为了一个巨大的身体-政治景观。


夏彦国:之间相辅相成,从多角度不同立场共同邀请观者讨论欲望与现实的纠缠。它真实再现了平时不被人注意的自然的身体反应,它们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画面从视觉上几乎满足了观看的所有期待。但由于主屏幕被放大到上百倍的墙面上,逼近真实的写实镜头,清晰的正片动态影像,对观众来说,看完所有的影像依然是个挑战。

▲ 空间门外便是段祺瑞执政府旧址

▲ 拍摄者晋华


出于多种考虑,艺术家在作品中模糊掉了特定的敏感性。随着展场外部退休老者的乒乓球声步入展厅,对于观察作品或自身并不敏感的观者而言,或许看到的只是一些随着背景交响乐《马勒第四交响曲》不断蠕动的皮肤褶皱或结缔组织。这不只是由于过于放大的细节所瓦解的对于表象整体的想象和把握,同样由于此部位在日常语境中的不显著——即便是在“阳具崇拜”中,人们也并不将它放在主要的观察位置,它也因此更难出现于日常大量隐喻中或各地习俗中对于生殖力量的崇拜形态。


这并非仅是针对于本次展览作品或个人经验。在马未都一篇谈及希腊艺术观感的文章中,他称在希腊德尔菲考古博物馆看到一件男性躯干雕像(无头雕塑),这件雕像忠实地再现了男性两个睾丸“左低右高”的生理细节。马未都在文中表示,这个男性生理细节,“大部分男性都未必知晓”、“夫妻结婚几十年,妻子也未必观察到这一点”。因此,他为古希腊艺术家在2500前的雕塑中对这个生理细节“准确无误的表现”而震惊。而美术史学家温克尔曼在其诸代表著作《古代艺术史》中则以“左边的睾丸总要大一些,和自然界中所见到的一样”一语敷衍,似乎并不看重“这个细节”。

▲ 拍摄者晋华


然而,阴囊/睾丸却始终在隐然中运行并不断发挥着作用。众所周知的是,作为泛指发泄欲望和满足快感的一切直接或间接活动的“性”或是“欲望”,力比多(libido)是其必不可少乃至占据决定作用的来源动力。而生产自睾丸的睾丸素,正是人体中控制力比多的主要荷尔蒙。

当然,明确雎安奇本次作品的所指和能指并非是一个过于艰难的任务,但困难是如何从这个维度中寻找其隐含的诗意和精神性。就如马勒自己对这首第四交响曲的解说为:“在前面3个乐章中,笼罩着一种较高境界的沉静肃穆气氛,这个境界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使人莫名其妙地不寒而栗,甚至毛骨惊然。在最后的乐章中,孩子(他在前生中就已属于这一较高境界)告诉我们它意味着什么。”





▲ 展览现场


事实上,在初进展场的二十分钟内,笔者并未意识到艺术家所拍摄的对象究竟为何。而在随后与策展人夏彦国的对谈中,即便他只是用“那个部位比正常人体低两度”进行叙述,但也仍然足以使人非常快速地领会到其真正想要表达的部位与意思。当然,这不仅仅是男性之间某种恶趣味的潜台词,而是某种不言自明并深存于世的一整套权力系统与逻辑体系中某种事物自然而然地显现。正如社会性的欲望不可能单一存在,它自身同周围盘根错节相互影响,而只要碰触到其中任何一条线索,同样会牵扯进更为深层的存在。


在艺术家看来,“性”本身就构成了世界与规则,商业化和消费主义都源自于此。同时,它也是全面性与国际性的,在展厅入口处的装置作品明确地说明了这一点——绕着叠起的电视机的地球仪,以及电视机中分别与观看、性、太阳和新鲜肉体有关的画面,无不对更为隐秘的历史逻辑进行发问。


▲ 拍摄者晋华


其背反在于,与生俱来的欲望如地球的自转一般,无时无刻不在世界各个角落涌动,而一条条欲望运动的轨迹,交织成那些巩固、促进或破坏人类发展进程的一件件事物、技术与灾难;但在另一方面,即便人们通过洞察欲望而获利或受难,但仍然竭尽全力地去避免直视或描述其本质的存在,而是将视线游离于那些浅层的表象,并为它们赋予诸多词汇。而更为明显的事实是:作为睾丸的拥有者,我们甚至自己都未认识到它的日常运动状态,以及它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决策的。

精神分析会视这种态度为否认(disavowal)的范例。否认的逻辑是,“我知道得很清楚,但是......”或“我以假装不知道的方式行事”。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曾以生态为例对此阐述:“我们知道地球将会毁灭、全球变暖与垃圾横行,但我在阅读完环保条例后做了什么?我并没有看向垃圾,而是去看那些美丽的树林、小鸟唱歌.....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没有进化到有能力理解这种灾难,我们甚至没有被构造成能够想象这种事情”。


然而,感受不到或矢口否认并不代表其并不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任何一种生命形态对于原始基因而言都是它们的承载机器——即便人类的大脑已经有足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所谓的“自由意志”。自然和天性是人类深不可测、无法穿透的背景,同时也需要承认其赋予或亲自带给生命的破坏性——那些深藏地底的、如今最为重要的能源石油,正是自然界一场难以想象的巨大灾难的物质剩余。

人类或许无法逃脱深藏体内的那些原始欲望与基因的奴隶命运,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巨大的欲望与权力体系。但直面欲望源头则是我们真正理解社会运行的基础,正如策展人夏彦国所说,请多直视一会,你会看到更多!

▲ 德国艺术家布克哈德•冯•哈德

▲ 媒体人、艺术家托马斯·艾墨思,艺术家雎安奇

▲ 策展人董冰峰、艺术家雎安奇、策展人夏彦国

▲ 艺术家雎安奇、艺术家梁半

▲ 艺术家雎安奇、艺术家蔡东东

▲ 策展人艺术家马永峰、策展人夏彦国、艺术家雎安奇

▲ 在3画廊负责人棉布、艺术家雎安奇、德国艺术家布克哈德•冯•哈德

关于艺术家

雎安奇,1975年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接受了电影教育。目前备受国际瞩目的中国新一代电影导演和当代艺术家之一。他的创作涉及实验影像、叙事性电影、绘画和LED灯箱系列作品,是中国观念艺术创作者中的罕见个案。作品曾于巴黎蓬皮杜中心、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展出。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2000年处女作《北京的风很大》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成为日后中国实验电影的里程碑之作。2015年《诗人出差了》在44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首映并获得了最佳亚洲电影大奖,以及第16届韩国全州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第3届西班牙巴塞罗那Casa亚洲电影周的最佳导演奖等多个国际奖项。近期作品还包括由二十多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共同出演的电影《失踪的警察》;入选瑞士文化基金会全球九人艺术计划的《钻的人》、由西班牙戈雅奖新科影帝扬·可耐特(Jan Cornet)主演的影片《阿尔莫多瓦的演员》。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比体温低1.5~2℃

艺术家:雎安奇

策展人:夏彦国

展览时间:2018.3.20 - 4.14

每周二、四、六(请预约观展)10:00 - 18:00

参观预约:

* 请发送您的姓名、人数、联系方式至以下任一地址:

微信号:deArtCenter

邮箱:info@deartcenter.org


关于 的|艺术中心

的|艺术中心 是一家非盈利当代艺术机构,希望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包括展览实践、研究项目以及相关的公共教育活动、国际交流活动等,协同国内外艺术从业者和爱好者共同打造一个国内外艺术交流的当代艺术发声地。中心每年设定一个核心内容,今年将呈现一系列来自亚洲的艺术家展览。


学术委员会:

夏彦国    

独立策展人

的|艺术中心 创办人


高元硕 Wonseok Koh      

韩国釜山美术馆总策展人


鹫田梅洛 Meruro Washida

日本金泽21世纪美术馆策展人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策展人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段祺瑞执政府旧址院内)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