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巴塞尔香港艺术展上的新面孔
发起人:动次大次动次大次  回复数:0   浏览数:2147   最后更新:2018/03/23 21:35:02 by 动次大次动次大次
[楼主] 另存为 2018-03-23 21:35:02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文:陈东煜


Installation view of Roma 1950-1965Prada Rong Zhai,23 March 27 May 2018,Photo : Alessandro Wang,Courtesy Fondazione Prada


上海。3月22日, PRADA(普拉达集团)历时6年修复的上海百年洋房荣宅终于迎来了其艺术展览的处女秀“罗马 1950-1965”。此次展览由普拉达文化艺术基金会(Fondazione Prada)筹划、基金会艺术和科学总监杰勒马诺·切兰特(Germano Celant)构思并策划,向中国观众展开描绘战后罗马历史与艺术氛围的宏大画卷。

Installation view of Roma 1950-1965Prada Rong Zhai,23 March 27 May 2018,Photo : Alessandro Wang,Courtesy Fondazione Prada


来自艺术家Carla Accardi、Afro Basaldella、Mirko Basaldella、Alberto Burri、Giuseppe Capogrossi、Ettore Colla、Pietro Consagra、Piero Dorazio、Nino Franchina、Gastone Novelli、Antonio Sanfilippo、Toti Scialoja和Giulio Turcato创作的30余件绘画与雕刻作品,涵盖从起源派(Origine),到形式派(Forma),再到深受大西洋彼岸影响的独立艺术。同时,展览呈现形式丰富多样,辅之以同时期的政治、文学以及电影的史料,呈现了较为全面直观罗马50、60年代的艺术胜景。

Installation view of Roma 1950-1965Prada Rong Zhai,23 March 27 May 2018,Photo : Alessandro Wang,Courtesy Fondazione Prada


50至60年代的意大利“经济奇迹”


1950年至1965年间,意大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地加快工业化进程,创造了难以置信的“经济奇迹”。经过漫长战争的破坏与法西斯的迫害,整个社会已是千疮百孔,他们迫切需要这样一个“奇迹”来忘却伤痛,期盼一个美好的未来。这种“繁荣”盛况导致生产产业开始沉醉于产品的“标准化”,促生消费主义。日益扩大的阶级差距、知识断裂都陷入了获得消费的民主陷阱,人们自此活在了“梦”里。艺术也难以幸免,沦为消费主义的另一个舞台。

Installation view of Roma 1950-1965Prada Rong Zhai,23 March 27 May 2018,Photo : Alessandro Wang,Courtesy Fondazione Prada

外表华美的商品被批量生产,随后输入市场,历经相同的生命历程:消费、使用、抛弃。艺术家们试图拨开迷雾,摒弃虚华,回归物质本身,探讨其物质性。正因“物质性”概念诠释的不同,引起了意见冲突,各团体阵线因运而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起源派以及形式派。


在荣宅呈现的“罗马 1950-1965”

Installation view of Roma 1950-1965Prada Rong Zhai,23 March 27 May 2018,Photo : Alessandro Wang,Courtesy Fondazione Prada


展览始于意大利著名新现实主义艺术家阿尔贝托·布里(Alberto Burri)的《Sacco》 (1952)以及《Bianco》(1952)。布里的创作没有刻意的修饰,利用材料本身的特质与技术的加工,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Sacco》为例,麻袋被用作主要的材料,通过撕裂、灼烧,然后拼贴、错置,展现接近暴力血腥的粗糙感及原始能量。

Alberto Burri Rosso plastica (Red Plastic), 1962, © Fondazione Palazzo Albizzini Collezione Burri, Città di Castello – by SIAE 2018


他曾在MoMA的一次发言中提及:“一个不受约束的存在,拒绝被翻译成任何形式的表达…… 这就是它的意义:绘画及存在。”这正反应了他所代表的起源派的思想抗争:通过对让颜色回归至其最原始简单却尖锐的表达功能,通过图案、线条和纯粹元素的召唤,追寻物质的本真。

Installation view of Roma 1950-1965Prada Rong Zhai,23 March 27 May 2018,Photo : Alessandro Wang,Courtesy Fondazione Prada


而此次参展的唯一女艺术家卡尔拉·阿卡迪(Carla Accardi)则代表了与起源派分庭抗礼的形式派,她的作品形如变异的中国传统书法,以纯粹的图形为手段,将作品从具象和现实主义中剥离出来,接轨国际抽象前卫艺术。其布面蛋彩画《Grande rettangolo grigio (dittico) 》(1960)以及《Scissioneorizzontale》 (1961)极富层次感与解读性,通过一层又一层书法般符号的叠盖,创造了一种新的语言,试图在对于物质性喋喋不休的争论之上开辟一个兼容理性与非理性的开放系统。



Installation view of Roma 1950-1965Prada Rong Zhai,23 March 27 May 2018,Photo : Alessandro Wang,Courtesy Fondazione Prada

对于艾佛尔·巴萨尔代拉(Afro Basaldella)以及加斯顿·诺维(Gastone Novelli)这样的艺术家,他们幸而有机会在法西斯严禁下周游列国,接受美国先锋抽象主义的洗礼,趋于表现主义的表达方式,其画作从形式及内涵上都比以上两派自由飘逸,超脱意大利艺术传统的条框。

Installation view of Roma 1950-1965Prada Rong Zhai,23 March 27 May 2018,Photo : Alessandro Wang,Courtesy Fondazione Prada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竹子排成的背板作为画作的布景。由于室内温度的调节,这些竹子不时还会发出爆裂的响声,回扣“物质性”的概念,向中国观众展示物质的最初,也希望西方文化能在中国语境中落地。

Installation view of Roma 1950-1965Prada Rong Zhai,23 March 27 May 2018,Photo : Alessandro Wang,Courtesy Fondazione Prada


中西融合的荣宅与普拉达基金会


展览空间“荣宅”也是秉承着此般理念而生。荣宅是普拉达基金会在意大利境外的首个国际修复项目,文化与视觉艺术是这个空间活动的中心主题,此外,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与交融更是其重要议题。

Prada荣宅,Courtesy Fondazione Prada

这座风格上兼容并包、融贯中西的宅邸被认为是上海滩保存最完好的大花园洋房之一。它建造于1918年,最初属于一位德国人,一战后被转卖给了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荣宗敬,2002年时还曾被默多克租下。丰富的历史积淀和精致的建筑细节无疑是缪西娅·普拉达(Miuccia Prada)所喜欢的,这符合她的审美,也满足品牌过去与当下对话的意图。

Installation view of Roma 1950-1965Prada Rong Zhai,23 March 27 May 2018,Photo : Alessandro Wang,Courtesy Fondazione Prada

普拉达基金会创立于1993年,是PRADA掌门人缪西娅·普拉达与其丈夫帕吉欧·贝尔特利利(Patrizio Bertelli)出于对当代艺术及剧院、电影、音乐、文学与建筑的热爱而共同创立的一个与品牌本身独立开来的文化机构。

Installation view of Roma 1950-1965Prada Rong Zhai,23 March 27 May 2018,Photo : Alessandro Wang,Courtesy Fondazione Prada


“普拉达女士与贝尔特利不仅热衷于将西方文化的代表介绍给不同的群体,也积极地希望在荣宅这样的文化艺术前哨呈现东方的艺术,这样能够有效促进中西方文化间产生丰富有机的对话。” 基金会总监阿斯特丽德·韦尔特(Astrid Welter)在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专访时解释道,“基金会自创立就非常推崇跨学科的‘交叉授粉’。” 艺术家与工程师、科学家合作探索新的创作可能,能够让艺术作品呈现出与时代和科技同步的实验性及先进性。

Installation view of Roma 1950-1965Prada Rong Zhai,23 March 27 May 2018,Photo : Alessandro Wang,Courtesy Fondazione Prada


带来战后罗马文化艺术,让中国的观众理解除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这些文艺复兴大家之外的意大利艺术是普拉达基金会在中国的首要任务。而未来的挑战在于基金会是否能够因地制宜,在真正意义上连接意大利与中国文化,带来不一样的艺术对话。(采访、撰文/陈东煜


罗马 1950-1965

上海荣宅

展至5月27日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