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视角射击游戏的阴影——谈Autosave: Redoubt
发起人:欧卖疙瘩  回复数:0   浏览数:2186   最后更新:2018/03/12 17:49:21 by 欧卖疙瘩
[楼主] 橡皮擦 2018-03-12 17:49:21

来源:ARTYOO 文:张宗希


赵亮在《界》展览现场

在这个以网络碎片和各种充斥着无聊或猎奇的在线直播为底色的吃瓜时代,赵亮的越“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性的思考边界的窗口

赵亮 《界》 外交公寓12号展览现场  2018


独立纪录片导演、艺术家赵亮的个人艺术项目《界》于2018年1月到4月在北京外交公寓12号空间展出。作为以“记录者”贯穿始终的赵亮,通过一组相关的直播视频、电视信号、影像短片和装置作品,在为期三个月的时间里,开始了在异地空间(公寓)里的越“界”行动。


展览主题作品是一个直播视频,在小居室空间里以监控室工作状态呈现,电源、电脑、网线、硬盘、座椅、支架,这些在通常展览里需要隐藏的物件,在这里展露,显示器里实时呈现着一条界河和河对岸的日常画面,其通过网络连接的另一端,则是远在近千里外丹东一个公寓里的摄像机,代替观众的眼睛来越过边境:房屋,哨所,玩耍的孩子,骑车的人……

赵亮 《界》 外交公寓12号展览现场  2018


墙上的一个小视频里,大面积的黑色背景里有一点缓缓摇移的烛光,依稀可以看到在夜里运行的船只,好像是一次偷渡,其实是虚构和模拟了一把铸铁火炬穿越界河的过程。那把实体的火炬,则是艺术家用在界河边收集到的废旧铁品请人铸造而成的。

赵亮 《界》 外交公寓12号展览现场  2018


中间客厅里,电视屏幕上播放着记录那把火炬在白天界河岸边经受潮起潮落冲洗过程,客厅的地面上,那把越“界”的铸铁火炬被放置一个缝补过的旧包里,这是在边界上拾到一个二手背包。记得作家迟子建在一篇小说里写过,她的家乡漠河,是中俄边境的一个小村子,那里界河两岸的人们会在每月的某个黑夜,沿着河冰去交换彼此的物品:面包、牛奶、谷物、蔬菜甚至家畜。这里的包和火炬,仿佛是小说里的某种信物,又因其有限的实用性以及在潮起潮落间的若隐若现,而流露出某种诗意和沧桑感。

赵亮 《界》 外交公寓12号展览现场  2018


在空间右侧会议室墙上电视机里,播放着CNN的国际新闻。据说开幕那天,新闻里刚好出现一条脱北者的消息。值得一提的, CNN频道的直播,也正因为外交公寓特殊的空间位置。外交公寓与边境丹东公寓,空间的邀请制参观与展览开放性,屏幕的内与外,在这个展览里都形成了不同边界与联通。

赵亮《罪与罚》纪录片 122分钟 2004-2006

而赵亮作品的本身,也在尝试不同的形式。2011年的《电影世界》曾这样总结:《告别圆明园》《纸飞机》有着一代人的怕和爱,《在江边》《罪与罚》里有关边境上的“关系学”,《上访》则是中国问题与公共意识的体现,《在一起》的命题作业和院线方式也并不是转型,赵亮也表示:“我对以前的拍摄方式比较厌倦了。”又说,“我可能更看重一个生命是怎么回事,宗教是怎么回事,我可能更愿意考虑更广泛的事情。”如果按照这种逻辑,2015年的《悲兮魔兽》——“关于劳动和工矿产业链的一个现代性反思的游记式的影片”,则是一个突破与综合:虽然是用纪录片的载体来呈现,却在尝试把录像艺术的经验放在纪录片里,在跟拍的基础之上,更注重纯粹影像语言的使用,用几近默片的方式让观众直接面对画面的读解。

赵亮 《界》 外交公寓12号展览现场  2018


《界》作为赵亮的一个艺术展览,录像艺术与视觉语言也愈加突出,像那组火炬装置,当然也延续有做电影时一些元素,比如公共意识。正如赵亮曾在采访中表示,“作为一个艺术家,期盼自己的作品来改变世界,这对我来说是一个虚妄。但是他一定会有他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在这个以网络碎片和各种充斥着无聊或猎奇的在线直播为底色的吃瓜时代,赵亮的越“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性的思考边界的窗口。——说到窗口,其实也是某种“界”,让人想到诗人布罗茨基《我坐在窗前》中的反思:“我坐在黑暗中。很难判断 / 哪一个更糟:黑暗的内部,还是外部的黑暗。”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