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刘港顺的《午夜出版社》:未来只是幽灵,我们的生活口是心非
发起人:聚光灯  回复数:1   浏览数:1542   最后更新:2018/03/06 10:21:03 by guest
[楼主] clclcl 2018-03-06 09:52:00

来源:艺术世界杂志


《无题》局部,天线空间∣照片提供


Nancy Lupo:老无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


中国上海∣天线空间

2018年1月12日—2018年3月14日


李亚迪∣文


转过拐角,一把粉色的凹形长椅露天面对着展厅,似乎叛逆地逃逸出了展览空间。而对面同一条直线上,展厅内的紫色凸形长椅与之遥相呼应,室内外空间巧妙地关联起来,同时打破空间通常所具有的封闭性。还未进入展厅,两束手电筒的红光便刺入犹疑的眼睛,仔细一看,左绿右红的光嵌在形状奇特的弧形结构中,昭示着即将进入一个“鬼魅”的世界。

《长椅 2017》(粉色,凹),天线空间∣照片提供


“老无所依”是美国艺术家Nancy Lupo在中国举办的首次个展。过往的展览中,Nancy Lupo以材料的繁复多样和作品的哲学性著名,例如Parent Parroting中用水槽下的储存支架、魔力黏土和猫砂将展览结构进一步模糊化。本次展览仍然是Lupo的标志性风格,乍看作品极为单一,仿佛一件弧形结构重复上千遍,但俯身细察,就会发现材料千差万别:钢、铁、铝、Magic Sculp牌塑形土、Magic-Smooth牌塑形土、泡沫塑料、石膏底料、盆景铝线、钢丝绳、3D打印物件、仿骨树脂、魔力擦、超轻黏土、棉花糖、药蜀葵根(晒干、切碎和筛滤,曾为制作棉花糖的原料)、墨鱼汁面、扎丝、挂钩、丝带、巧克力蛋糕、饼干、当地产品、彩虹线、酱油纸碟、耳烛、黄铜蛋糕模和蜂蜡蜡烛。


日常生活中惯常到失去意义的物件,在这里去除原先的功能,重新排布,获得了另一种存在的身份。主体部分《爆米花不是棉花球不是面包屑但同时也是》共3653个“肋骨”,以物体具象地展示了十年这个时间概念,同时也包含着十年中的意识流动。弧形椅架是作品的基质,椅架五个一组,由盆景铝线和扎丝编成椅座,然而这种长椅并不安稳,多数处在一种扭曲、撕裂的形变状态;更有些椅架被单独抽离,平放在地面上,虽是六个一组绑缚,却又上下分别三三扎牢,似乎有意避免偶数,造成畸零的个体。平放的椅架顶端设有酱油纸碟,插着已经燃尽的耳烛。

《爆米花不是棉花球不是面包屑但同时也是》局部1,天线空间∣照片提供


棉花糖和超轻黏土串起来的“甜蜜的圈”,本身已是虚假,混淆甜和涩,食物与工业原料,尽头又以暗红蛋糕丝带牵引,诱人进入圈内的虚空。中央则由较挺立的座椅围护,座椅上供有梨、哈密瓜等新鲜易腐的水果,内部躺倒着六个一组被抽离的椅架。最右侧几排座椅又相对坚挺,整个展厅中间呈现出一种杂乱无章的效果。可以想象,耳烛还未燃尽时,烛火跳跃,水果供奉,厅外苏州河的水气,顶棚一圈细白的灯光,这里应该类似乱坟岗的景象。

《爆米花不是棉花球不是面包屑但同时也是》局部2,天线空间∣照片提供


弧形椅架来自南京西路1376号“上海商城和波特曼丽思卡尔顿酒店正门口的人行道上” 以及上海火车站白玉兰文化广场的公共座椅,原样缩小版就是这次展览的母题。这些椅架的移置使得空间上完全不相关的三个地方相互指涉,形成了一个稳固的三角。或者说形成了一个能量场,以三角为中心,辐射的面积会有多大?每一位到来的观众都会参与到能量场中,将这个图形烙印,再将它作为印象传播出去。而来自美国的水果、泰国的大象,以及中国各地的商品,在短期内汇聚到一个面积有限的地点,地理上的收容与跨越,恍若现代消费社会的寓言。

《爆米花不是棉花球不是面包屑但同时也是》局部3,天线空间∣照片提供


由于展品体量较小,站在看似凌乱的展品中间会有局促不适之感。蹲下置身展品中间,盆景铝线上串的同种形状饼干、扎丝,甚至棉花根下面暗藏的蛋糕,都一一浮现出来。但若不考虑材质,饼干同时又是音符,扎丝是蝴蝶结,蛋糕可能成为药蜀葵根的土壤。物体确定的特性遭到动摇,“是”也是,也不是。不再“是这就不是那”,而是“是这又是那”,形状与材质的游戏,混淆了僵硬的二元对立法。淡紫色长椅背后的长线,由一块块压制成型的魔力擦串起,材料又变成隐喻。

《爆米花不是棉花球不是面包屑但同时也是》局部4,天线空间∣照片提供


柱子后面的《巴黎世家》与展厅角落的《序章》位置隐匿,很容易被忽视。《巴黎世家》是两只BRUTE储物桶,外覆艺术家亲身穿过的巴黎世家礼服,缀以烤火鸡绑脚装饰。华服配储物桶,里面扔着吃剩的梨核,俨然变成标准垃圾桶。美是什么?品味又如何界定?巴黎世家礼服的拆解,也消解了物的高低等级,本质上,所有都是物,是具体的存在,其余概念都只是人的主观建构。《序章》宛如一只黄铜门把手,除了位置与外形,与大象挂钩并无太大区别,但它自成一部分,且有一个匪夷所思的名字。它的原型是世贸中心广场的喷水池中名为《地球》的雕塑,象征世界和平,“911”事件中被倒塌的双子大厦的钢铁和碎石压的严重变形,后移至炮台公园作纪念。设计这座雕塑的艺术家是经历过二战的德国人,雕塑置于喷水池中,遥远地指涉圣城耶路撒冷由水流环绕的清真寺,而最后,毁掉这座雕塑的,是伊斯兰恐怖分子。一个与寻常理解逆行的怪圈。

《序章》,天线空间∣照片提供


展览名称——“老无所依”,来自叶芝的《驶向拜占庭》首句,更准确的译法是“那不是老人的国度”。诗句:“一个老人不过是一件废物,/一件破衣挂在木杖上,除非/灵魂拍掌而歌,愈歌愈激楚,/为了尘衣的每一片破碎”,提示着展厅中几乎所有展品的日常状态:视而不见。可以猜测,物品的变形、功能的重置、指涉、借喻,都是意愿从废弃的状态走出,重回认知的视野。正如艺术家所言:我们生活在一个世界里,这个世界被设置在最近的过去。我们现在活在此时此地,但总在想未来的世界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