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杰对话赵刚:规避身份与体制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1680   最后更新:2018/02/20 19:43:43 by 小白小白
[楼主] clclcl 2018-02-20 19:43:43

来源:ARTYOO


前言: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最吸引自己和观众的地方莫过于创作的过程,在这个创作过程中隐藏着诸多未知的事物、感受和实验,甚至是意外事件带来的感触。所以创作的过程在某些时候区别于作品的结果,它面向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家人,对世界的质疑,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而被确切地归纳为一个笔触、一块颜色、某张图片或一种材料等等,或许它一直未被实现。而这所有都是艺术最真实的一面,艺术家是无法绕行的。


一件“未完成”的作品,我们特意挑选了几位艺术家不同的未完成的作品,不管是因为处于素材的阶段,还是存在于脑海中或者被工作环境的特殊原因被搁置,我们都将其视为艺术家很重要的过程,从而把它真实的呈现出来,它们或许是被描述出来的文本,零碎的图片素材,一句列入记事本档案的语录,一次正在行走的路途等等。


一件“未完成”的作品

杨健


八年前,杨健在商场里看到二维水幕广告后产生了一个想法:做一个水滴立体成像的影像装置。

二维水幕


杨健的设想是这样的:在高处并排多套二维水幕滴水控制系统,用程序精确控制水滴/珠子落速,当多组二维水幕平行下落时则形成三维形象(如头像)。水幕不停的生成落下,正如动画是由一秒内多帧的微调二维画面连续衔接而成,通过微调后续水幕形象的局部达到运动的效果。

三维立体水形象(或珠子集群)在观众面前由高处连续坠下破碎在地板上,通过地板上/下的收集器重新循环使用。观众则需要一个适当的距离观看。

兰登国际艺术工作室作品 “雨屋”

你看雨屋,雨屋看你是这样的

难免会让人想到兰登国际艺术小组的 “雨屋”,这件首展于2012年的大型体验式作品,由水、注塑贴砖、电磁调节阀、定制软件、3D追踪摄像头、钢梁、水处理系统、格栅地板组成的。在雨屋里,不管人走到哪里,都不会被淋湿,就好像是雨在躲着人一样。杨健的作品构想同样需要复杂的技术,只是有点反着来,主体恰恰是水滴组成的形象。

夏小万作品

用画家夏小万的“切片”装置大概可以示意立体的概念,杨健的概念里加入了动态的元素。

比如一个动态的头像,杨健举例说,程序分析输入的三维头像,纵或横向切分成多片二维图像的组合,通过一个动作的连续二维图像局部的渐变(比如嘴巴、眼睛的开合),最终达到运动的效果并可配合音响成为三维影像。

杨健  水滴立体成像影像装置(示意图)  2010

成像切片分析:切片外轮廓(黄线)越密集则三维形象越精细,并且意味着需要更密集的水滴/珠子阵列,黑色点为水滴/珠子落点位置。


杨健是一个对材料敏感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往往拥有着思辨的乐趣,以及冷静的诗意,这从他之前在望远镜艺术空间和空白空间的展览上即可窥豹一斑。

杨健作品  阿蒙  2015  植物、声音芯片  尺寸可变

在名为“乡愁”的展览部分,几株人工养殖的绿植上,悬挂着声控装置,一旦有人靠近就会发出婴儿牙牙学语的声音。

但这次他遇到了长时间难以解决的问题,杨健告诉ARTYOO,去年他认识了饶雪峰,“他是电子机械方面的专家,并且对艺术有很好的理解力。雪峰看完方案后给了十分专业的意见,打消了我要实现这个作品的想法:)”

以下是他们的对话截屏:

杨健觉得,这个项目更多的功能可能在于公共环境艺术方面,且具有潜在的商业价值,至于如何加入更多的个人艺术诉求,他会根据具体的实施来考量。——尽管如此,仍不排除未来这个作品实现的可能性,技术在更新迭代,且与艺术的交叉也日益紧密。


当然,即便艺术与科技的交集越来越多,两者仍需要有各自成立的界限或者说侧重点,这个时代的艺术家在面对更多选择的同时,也需要思考艺术之地是否被过渡侵蚀、过渡娱乐化的嫌疑。是像teamLab那样找到一个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或者是像罗曼·西格纳那样徜徉于“低科技”却表达着艺术的严肃与幽默,是每个艺术家特别是影像艺术家或装置艺术家在实践中要面对的问题。杨健的这件主动放弃的未完成之作,或可作为一个案例。

最后,杨健分享了他的三个落选方案点击此处可查看。无关技术,纯属思维“脑洞”。


艺术家介绍:

杨健主要从事录像和装置创作。他分别于20042007年在厦门大学艺术学院被授予文学学士与文学硕士学位。2009年至2010年间,他入选荷兰皇家美术学院的国际驻地艺术家项目,并于2010年获得荷兰Stichting Niemeijer基金会赞助支持。2015年他获得华宇青年奖评委会特别奖。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的画廊、机构及公立美术馆展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