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兹艺博会进军洛杉矶:携手好莱坞能带来什么?
发起人:八卦连环掌  回复数:0   浏览数:1583   最后更新:2018/02/07 21:09:32 by 八卦连环掌
[楼主] 橡皮擦 2018-02-07 21:09:32

来源:艺术世界杂志


村市(是)厨房(Village as Kichen)

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盐田分展览场


日期:2017年12月22日-2018年4月

地点:中国深圳 |深圳市盐田区大梅沙村


蔺佳 | 文


“深双不仅是展览现场,也同时是身处二十和二十一世纪最剧烈城市化的现场。从深圳到珠三角,城市本身才是最大的展场。”正如这段宣言所示,自从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选定策展人、评论家侯瀚如担纲总策展人,就注定这届展览会成为侯瀚如2005年为第二届广州三年展策划的“三角洲实验室”的某种延续。近年来,在文创产业方面迅速崛起的深圳正不断提升着其在珠三角乃至全国的文化影响力,将深双的城市现场作为观察与实验的对象,通过深双来继续探讨珠三角洲“充满活力而不失混乱的现代化模式”,无疑一种值得期待的介入方式。


在实际操作中,本届深双将3个月的展览植入南头古城、盐田、光明、龙华等各区的城中村,将“城市共生”的展览主题直接推向了问题最鲜活、矛盾最激烈的城市现场。相比于中国其他地区,“城中村”在珠三角地区一直是个格外引人注目的显性问题,城市的疾速扩张和自我增殖,造成了区域间城市化水平的不均衡,城市的一部分区域还保留着某些旧有的土地权利状态,通过有限的基础设施、交叠的生活空间维持着内部微系统脆弱的平衡。无论是深双的总策展人,还是各分展场的策展人,抑或是出资支持深双的深圳各区政府,都明确地表示本届深双对城中村的介入只是在提出问题,并非在解决问题。而从展览在落实执行过程中与城中村的日常生态所发生的碰撞来看,这种“共生”的企图能被称为提供一种理想化的示范还为时过早。

刘珩+南沙原创,公共街道特别项目,深圳大梅沙村,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盐田分展览场 | 图片提供

蒋国远/艺邦成美术教育,《烧燕》,壁画,深圳大梅沙村,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盐田分展览场 | 图片提供

杨勇,《主入口》,装置,深圳大梅沙村,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盐田分展览场 | 图片提供


共生不是一个被探讨的对象,而是一个辄需处理的棘手问题。同样是到美术馆之外的空间举办艺术展,各类大地艺术节的要务是活化荒废土地,而在城中村办展的目的是城市更新,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展览既要分享现有资源,又要引入新的资源。承载本届深双主、分展场的城中村,以各自的区位特点向策展人们提出情形各异的挑战。位于深圳东隅的大梅沙村被选为盐田区的分展场,这个被广东省5A景区大梅沙海滨公园、东部华侨城和奥特莱斯包围的地区,早已以旅游业为先行,历经了十多年的开发。如今,大梅沙村的村民既有代代居住此地的本地人,也有因从事餐饮、旅游、服务业而落脚村中的外来户。五湖四海的人们被经济发展的潮汐拨动着,混杂地栖身在同一个村市聚落。这里是度假者的异乡,也是乡村模仿都市消费生活模式的一个样板,对常住此地的人们来说,这里也变作了一种异乡。无论是何者,都希望在此地寻回或建立自我的定位、与社区的关联。


盐田分展览场由建筑策展人刘珩、艺术策展人杨勇共同策划,围绕“村市(是)厨房”这一颇为友好的主题,将城中村、建筑、社区、餐饮文化、生产、艺术、创意等各种材料融为一炉,圆融地回应大梅沙本地的劳动与休闲方式。与“拆哪儿”同样重要的“吃哪儿”,既涉及食材的生产、烹制的技术、进餐的礼仪,亦探究饮食消费市场、食事的精神内涵,对村民、对游客、对专业观众均属于喜闻乐见、能够共同参与的主题。

宋冬,《城中村中城》,装置,深圳大梅沙村,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盐田分展览场 | 图片提供

孙犁,《墨鱼》,装置,深圳大梅沙村,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盐田分展览场 | 图片提供


在大梅沙村中6000平方米的展览区域,共有18组(23位)艺术家参展,壁画、种植、烹饪、装置、绘画、影像、声音、驻留等各种形式的作品和在地创作引领着一场味觉、视觉与身体的旅程。宋冬用饼干、糖果搭建的可食用装置《城中村中城》在开幕当晚便引起轰动,被大梅沙村的老少居民和观众在欢快的气氛中品尝殆尽。孙犁《墨鱼》包含四件作品,其中有一件吊灯便是艺术家用从村里超市购买的100件新厨具换得100件村民家中的旧厨具来制作的,作品四周的墙上贴着艺术家与每件旧厨具主人的合影,参与作品的村民纷纷来此寻找自己在作品中的留影。

Woon Tien Wei和Jennifer Teo,《树界一堂课》,装置,深圳大梅沙村,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盐田分展览场 | 图片提供

前景:蔡磊,《15度角》,装置

背景:方圆,《谁的城市——村市(是)厨房的第二空间系列》,数码微喷

深圳大梅沙村,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盐田分展览场 | 图片提供

梁曼琪,《眼睛》,空间绘画,深圳大梅沙村,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盐田分展览场 | 图片提供

吃的ReallyWant,《吃的ReallyWant在大梅沙》,特别艺术项目,深圳大梅沙村,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盐田分展览场 | 图片提供


建筑也是一种作品。建筑策展人刘珩邀请了5组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的建筑师团队和1组建筑历史研究团队,从村口的榕树广场为起点,对大梅沙村中的展览路径进行空间梳理,甄选十栋民宅加以差异化的微改造,将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容纳其中,并在村北侧新建一栋临时展馆,展馆中的专题展“盐田盐,盐田田”从“盐”“田”“汛”“水”四个角度回溯盐田的地区历史和文化风俗。众建筑的建筑师何哲、沈海恩(James SHEN)、臧峰在2号楼的民宅搭建了可立体种植瓜果蔬菜的表皮农场,挂盆种植系统自然地营造出可供邻里消磨时间的户外遮阳空间。7号楼原本是一位藏民和当地人的居所,普集建筑的建筑师杨小荻保留了藏族空间的体验,并通过可移动行重新定义厨房空间,最终这里被装入新加坡艺术家Woon Tien WeiJennifer Teo具有灵性主义气息的作品组合《树界一堂课》。8号楼民宅在致正建筑的建筑师张斌的改造下,在一二层屋顶平台开设高侧天窗,二层为公共茶室,呼应大梅沙茶溪谷的茶园产业,并以休憩用途的台阶通往屋顶平台。8号楼的屋顶平台几乎算是位于大梅沙村的中心登高点,于远可望见已被划入东部华侨城大峡谷生态公园的青山,以及万科国际会议中心设计新颖现代的高楼群,于近可一览大梅沙村主干道上小孩嬉闹、小狗追逐的日常景象。待到暮色深沉,居民家中的油锅炒菜声、自行车的车铃声,村民用方言打电话的高声谈笑,从楼底四面八方飘荡而来,将白天里建筑师、艺术家刻意勾勒的民间人文、生活美学熏染上真正切切的人情烟火。

臧峰、James Shen、何哲+众建筑,1号楼建筑改造,深圳大梅沙村,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盐田分展览场 | 图片提供

臧峰、James Shen、何哲+众建筑,2号楼建筑改造,深圳大梅沙村,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盐田分展览场 | 图片提供

杨小荻+普集建筑,7号楼建筑改造,深圳大梅沙村,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盐田分展览场 | 图片提供


正如广东餐厅里的“双拼”,盐田分展场也面临着如何做好建筑策展人与艺术策展人的搭档,解决建筑改造与艺术介入之间配合的难题。杨勇认为,艺术家对建筑的假想和建筑师职业习惯上的实用主义是一对先天的矛盾。而刘珩表示,面对大梅沙村如此生猛的环境,参展建筑师们愿意放下职业的“洁癖”,去包容艺术的广度和生活的意外。策展人们精心安置了一部分相当贴合建筑、尊重原有环境的艺术家作品:梁曼琪在民宅房间特别绘制了墙面绘画《眼睛》在绘画平面和实体空间之间探索几何图形的抽象一直是其兴趣所在,展览的特定语境也让作品建立起对建筑这一行当的思维复杂度的联想;方圆将自己在日本拍摄的日常场景转化为巨幅的数码微喷墙纸,覆盖室内的整墙,来自异国他乡的图像在本地也彷如日常,毫不突兀,建筑空间中的生活痕迹与时间中撷取的影像相依相附,无法彼此剥离。由Wutopia Lab的建筑师俞挺改造的4号楼、5号楼意图营造两座分别代表女性和男性饮食方式与气质的建筑,虽然因为风格过于强烈而无法加入不愿被性别标签化的艺术家作品,但两栋相互对话的建筑为村民们提供了可入侵的空间,无拘无束的孩童们早已把4号楼前的粉色砂地当作可随意卧躺、肆意撒野的玩耍之地。

左:张斌+致正建筑,3号楼建筑改造

右:俞挺+Wutopia Lab,4号楼建筑改造

深圳大梅沙村,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盐田分展览场 | 图片提供

刘珩+南沙原创,9号楼建筑改造,深圳大梅沙村,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盐田分展览场 | 图片提供


相比于深圳其他地区的城中村,大梅沙村相对开阔的空间尺度令展览与城中村有较高的共生程度。盐田区政府亲力亲为的支持也让展览的筹划与进展过程更为畅通。2018年恰逢盐田区建区20周年,区政府有意通过参与深双,探索在大梅沙地区推进文创事业发展的新路。展览的喧闹过后,究竟能为本地留下哪些可持续利用的资源或开启怎样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才是对本地民众最具实际意义的。在大梅沙村的案例中,展览里建筑改造所新添的砂地、攀爬架自然而然地受到孩子们的强烈喜爱,无论今后它们是否会保留,都直观反映出本地对儿童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而策展人们提出的“艺术介入社会”“警惕过分消费城中村”等呼声也值得地区规划者们长期和审慎的权衡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