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塞尔“策展角落”内容抢先报
发起人:服务员  回复数:0   浏览数:1300   最后更新:2018/01/30 21:25:48 by 服务员
[楼主] clclcl 2018-01-30 21:25:48

来源:Hi艺术 张朝贝


“一些严肃的问题,我们越来越无法通过展览看到了。”策展人黄笃与今日美术馆展览及学术副馆长晏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的确,在商业资本推动的展览层出不穷的今天,严肃的当代艺术研究性展览已经屈指可数。年初,今日美术馆1号馆带来“根茎”群展,这个占用了美术馆二、三、四层展厅的展览,规模上与两年前的今日文献展不相上下,但是却只呈现了八位艺术家的作品。策展人黄笃表示,“这样的展览在中国还从未见过。”如果说展览想要到达让人大吃一惊的效果,我们几乎可以说它已经做到了。而在吃惊之外,中国当代展览应该呈现怎样的面貌、今日美术馆又试图树立怎样的标杆似乎才是真正值得探究的问题。


左:黄笃 策展人,今日美术馆学术总监
右:晏燕 今日美术馆展览及学术副馆长


尝试用中国艺术家个案对话国际

Hi:“根茎”展览筹备的初衷是怎样的?为什么在岁末年初推出这样一个展览?
黄笃:这个展览是今日美术馆自主策划并获得北京市文化艺术基金支持的一个项目,2017年三月份开始申报,但最终批复下来是九月份,所以在展览组织上时间还是比较紧凑的。另一个原因,今日美术馆在高鹏和晏燕的管理下,不仅要考虑美术馆存活的问题,还有学术的立场,所以做这样一个学术性的展览,前提是有这笔资金的支持,其次有一个大的方向。


晏燕:一个项目的成立,肯定首先要有资金的来源。今日美术馆原来每三年做一届今日文献展,资金主要还是通过自筹的方式,像2016年第三届今日文献展,除了自筹,还申请到国家艺术基金作为补助。我们同时也希望这些项目之间能产生关联性,因为今日文献展更偏于国际性, 2016年我们探讨了在新的语境下的当代艺术活力的问题,这个展览涉及了二十多个国家,中国艺术家也有二十多个,展览提示并呈现出一定的面貌,但涉及的问题没有得到展开。所以从2016年到2017年三月份,我们开始构建“根茎”展览,我们希望基于这样一个议题,把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进行展开,比如说分几个层次去讨论中国当代艺术的面貌。

2018年1月,“根茎——中国当代艺术自住性研究展”今日美术馆展览现场,呈现了隋建国、胡介鸣、倪海峰、徐震-没顶公司、姜杰、蒋志、高伟刚、王鲁炎八位艺术家近50件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



Hi:为什么会选择以个案研究的方式来呈现这个群展?参展的八位艺术家又是如何选择的?
黄笃:说实话,我们申请这笔资金的时候也不知道做什么,这是在过程中逐渐确定的。其实我们开始讨论时,最初勾划的是一个三十多人的大群展,但过程中就发现,老做“大合唱”式的群展没什么特点。在策展上,我们想要改变以往的经验,不要让人觉得这又是一个模式化的展览。所以就考虑如何选择一些重要的当代艺术家,我们不能说他们完全代表中国当代艺术,但他们至少在某些方面,他们语言特性值得我们关注,因此,最终我们甄选了八位艺术家参展。


Hi:在策展过程中,与以往策划的群展有何不同?希望这个展览呈现出怎样的效果?
黄笃:作为策展人,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有什么优缺点,你需要做出自己的判断,并在实践中去改进和超越。除了外部的经验,策展人有时候也有一些内心的想法,就是能不能颠覆自己以往的经验。这种自我颠覆同时也是一种冒险,因为你心里没有一个确定性的东西。比如做这个展览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它能肯定是现在这样子的。我们认真地走进艺术家的工作室,进行严肃地讨论,将八个艺术家重要的节点作品连接起来,最终给观众提供了全面了解艺术家发展变化过程的视角。让大家看完有点惊讶,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根茎”展览现场姜杰的雕塑作品

姜杰《小于一顿半》350×140×135cm 树脂,布,铁 2014-2015

“根茎”展览现场高伟刚的装置作品

高伟刚《门》218×80×30cm 不锈钢,黄金 2016


晏燕: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有很多面对“问题”的展览,讨论中国当代艺术到底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跟国际语境对话。但在今天,当展览被商业资本所驱动,你会发现越来越多严肃的问题无法通过展览看到了。我们看到很多国际上有名的艺术家个展在中国落地,影响力非常大,也产生了一些讨论;我们也能看到一些中国艺术家的群展,规模很大,艺术家都很重要,但它更多是一种面貌的呈现,泛价值的讨论。“根茎”这个展览,不管我们交出的答卷结果如何,我们在尝试做一种对接,通过讨论中国当代艺术的面貌,并进行严谨的梳理,形成一个可以与国际当代艺术展开对话的文本。


Hi:相比于十几年前,为什么如今中国这种严肃的主题性展览普遍缺失?
黄笃:我觉得这种展览缺失的原因有很多,首先要对自身的文化发展阶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做符合自身条件的展览,如果好高骛远,就会不切实际;第二,我们要摆脱个人的、圈子化的局限,尽量不要把私人的情感投入到展览中,而是应该建立在对其整体的价值判断上。当然不只是中国,西方也存在圈子化,问题是艺术家的作品要不断地产生变化,如果只是原地踏步,甚至倒退,这个圈子化就没有意义了。


晏燕: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生跟西方的资本和话语是有很黏着的关系的,所以那个时候中国很多地方做了双年展、三年展,其实是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构建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近十年,从市场角度来说,商业资本推动的项目变得更多,一些严肃的讨论没有资金的支持。但是最本质的问题,我觉得还是因为他们的话语权并没有生效,比如你阐释一个观点,没有阐释出什么东西,导致这样的内容就没有影响力。而市场的机制,关注的永远是西方话语权建立起来的、已经生效的艺术家。我觉得第三届今日文献展之后开始有一个好时机,是因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正在发生,在这种语境下来讨论中国当代艺术面貌的问题,它才能真正生效。

“根茎”展览现场蒋志的摄影作品

蒋志《无名肉》160×200cm 摄影 2010

徐震-没顶公司《双重游戏》382×204×85cm 桌球,石膏 2009


提示另一种艺术史写作的角度


Hi:总体来看展览呈现的效果,在整个过程中,策展团队是如何进行配合、协商的?
黄笃:我觉得展览的关键在于,它给我们提示了另一种艺术史写作的角度,比如说艺术家的个案,如何去抽取这些作品,如何分析他观念的转变,从展览学上讲是一种尝试,我在中国没有见过这样的方式。另外,展览是一个群展的框架,但它的副标题是“中国当代艺术自主性研究”,我们把区域规划好,更多地让艺术家在空间中去讨论和布置作品。当然策展人并不是缺席的,我们也在讨论,有时候也会产生一些碰撞,策展人和艺术家能够互相分享一些好的经验。一个展览好坏,不在于策展人权力有多大,而在于这个展览最终呈现的结果。


晏燕:这次展览呈现的效果特别好,因为回到美学的系统上来讲,它是由八个个案组成的一个群展,这样一种面貌没有人真的去讨论过,所以借这样一个方式,提升了这个展览本身的重量感。同时,展览呈现的八个独立的不同的面貌,又印证了主题,这是环环相扣的。我们见到很多展览都是由策展人去阐释和主导,而艺术家的作品则像佐料一样去印证展览的主题,这个过程其实缺乏很多讨论。所以我们这次选择的八个艺术家,每次见到艺术家都要和他们讲,我们展览的目的是什么,想要讨论什么,每一个个案的研究都是非常深入的,我觉得这的确是大家协商的结果。

隋建国《记忆空间》枕木与金属,装置  1994

胡介鸣《共时》视频,黑白无声 时长3分钟 2016

王鲁炎《投影D17-01》205×220×2cm 木板综合材料 2017



Hi:具体到两位策展人,各自承担的角色有何不同?
黄笃:这次展览在组织过程中,我们的团队是开放的,不是说策展人指挥大家怎么做,而是每个人都有分工,我们经常一块开会讨论。我觉得策展人必须要有一种开阔的视野、包容的心态,去甄别、讨论、分享。当然晏燕有一个很好的优点,因为她长时间在美术馆的经验,所以知道预算的分配、运用,虽然这是国家的钱,但是我们要对得起这个钱,不仅完成美术馆的远景,也要反馈到赞助方去,反馈到观众,让他们看完展览有所启发。


Hi:无论是对观众的教育也好,还是作为对中国缺失的这种主题性展览的补充也好,展览有没有收到预期的反馈?
黄笃:我觉得大家的反映还是挺好的,当然一个展览也不可能不让别人批评,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说你好,今天的社会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不会是一边倒,但总体上也有一个主流的看法,有多数人认为很好。那天法国前大皇宫的艺术项目的发起人、东京宫的前任馆长也来看展,他觉得这个展览特别好,觉得特别吃惊,因为他以往看不到艺术家内在的逻辑。比如说倪海峰,之前曾经参加过他策划的展览,只见过他一件早期作品,而没有看到他的影像等其他作品。


晏燕:展览开幕当天,很多的媒体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反馈,觉得这个展览非常有力量感。我们就开始分析各方面的原因,展开讨论并总结一些经验。当一个展览可以让公众和媒体感兴趣,对一个美术馆来说特别有意义。如果媒体觉得没有什么话题性,可能展览在艺术机制里就是无效的。

2016年,暌违六年之后,代表学术方向的第三届今日文献展在今日美术馆重启


希望可以改善当前展览状态


Hi:之前跟黄笃老师简单聊过,据说之后还会有“根茎2”“根茎3”,现在有继续做下去的计划吗?
黄笃:这是我们的设想,因为前面没有路,你走出来就是一条路,我们在一种未知的情况下做了一个实践。我们当然希望能做一个系列,但也要取决于我们后面的资金预算,如何把这个项目发展下去,这是值得下一步思考的。


晏燕:如果说我们做的展览是有效的,比如说逐年做一次八个艺术家个展的研究能够持续生效,对当前展览的状态进行改观,其实今日美术馆是非常有兴趣的。比如研讨会当天,高鹏馆长就表示我们要去这样做。但与此同时,高鹏也提出一个想法,因为“根茎”还是基于中国当代艺术面貌的研究,我们粗略地估算,三年可能会有24个艺术家个案面貌。但是我们文献展是三年一届,所以在这样一个机制下,可能是做两年“根茎”展,第三年是文献展,把16个非常充分的个案艺术家放到一个国际群展里去产生一种对话,这样的展览模式对于一个美术馆的学术系统、学术话语权都是有效的。

“时代渐强音:2017王式廓奖”现场及颁奖典礼,这一聚焦青年艺术家的奖项将于2018年迎来第三届


Hi:对美术馆来说,这些形成系列的展览具有怎样的意义?
黄笃:对,这样的话,美术馆就有策略了,不能只是把文献展作为最重要的项目。当然不是说今日文献展不好,而是它开辟了一种新的学术方向。比如说对中国当代艺术过去二三十年刚刚发生的事情做一些实践意义上的总结,不管是对普通观众,还是对搞艺术史研究的专业人员,都是有意义的。


晏燕:我还要强调一点,对于美术馆的一个策略来讲,要让所有的展览系统化和有效化。其实我们从2007年就开始做今日文献展, 2010年和2016年之间有一个停滞,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美术馆没有钱。2015年我们开始决定重启文献展,其实还是希望它能够引导美术馆整体的学术方向。“根茎”展,这次相对来说比较成功,可能我们以后会放在文献展间隔年的时候来做。这样,美术馆的展览就形成一个梯队,包括我们还有一些中青年艺术家的奖项,像“王式廓奖”今年是第三年,还有更年轻的“墙势力”今年也是第三年,“找朋友”项目今年已经是第六年了,这样不同梯队的展览可能持续做下去。

2017年底,“找朋友”2013-2017回顾展在今日美术馆开幕,同时宣布2018年项目启动


不立标杆,找到适合的模式


Hi:2017年,今日美术馆的展览总数比2016年减少了一半,这方面是如何考虑的?
晏燕:没错,2018年会比2017年再少一半,大概20个左右。其实2011年之前,今日美术馆的展览差不多也是30-40个。但是因为运营上的考量,美术馆在前几年做了一定数量的展览,以支持美术馆的运营及人员薪资,一年展览的总数超过了国际标准并且也给团队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我也深知单纯以租赁场地的方式来供养一个艺术馆,并不是一种良性的模式。所以在近几年的运营思路上,我们以学术展览及自筹资金的项目为主,逐年缩减展览的数量、增长展览的展期,减少以场地合作展览的比重,以此形成美术馆展览的良性运营策略。

2017年,今日美术馆没有错过高科技展览的热潮,第二届今日未来馆“zip未来的狂想”斩获不错的票房,使门票收入占美术馆创收比重较之2016年提高了十倍


Hi:通过这样的展览策略,今日美术馆要树立一种怎样的学术标杆?
晏燕:我觉得国内的民营美术馆情况都不一样,像上海发展比较好的美术馆,很多展览都是国际标准,老板也会自己投入资金做一些精致的展览。所以每个馆都有它的差异性,这种差异里没有判断,只是代表着不同的思路和类别。再比如说一些国家馆,可能仍然是通过租场地的方式运营,只是对于今日美术馆来说,我们从自身的经验不断地改良,并不是要去树立一个标杆,而是探索一套更加适合自己的美术馆运营模式。


黄笃:我觉得今日美术馆还是有一些战略性的思考,我们回顾一下近年来上海做的国际大师展,其实今日美术馆很早就做过这些大师。当然,中国目前阶段需要这些大师级艺术家,因为他们是艺术史上很重要的人物,但同时我们也要有一种自我反省的东西,比如说如何检测中国发生的当代艺术。今日美术馆并没有随波逐流,我们正是需要这种开放的、动态的、全球性的眼光去看待中国过去、现在以及将来要发生的事情。


图片来自:今日美术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