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定格-Mao Space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1182   最后更新:2018/01/25 17:10:02 by 叮当猫
[楼主] 小白小白 2018-01-25 17:10:02

来源:嘉德艺术中心


Q您一天的工作流程和基本的工作方法是什么呢?

A:我早晨阅读、写作,吃完午饭后,来自己的工作室。上午基本上是脑力劳动。到7点钟,我会跟我不同的助手开会,大概在10到12个小时后结束一天的工作。这个工作过程比较复杂,因为绘画、装置和雕塑是同时进行的,所以我的工作里没有材料这个概念,有时候我愿意用“排演”这个词来形容我的工作,因为这个概念是我在做戏剧的时候才逐渐发现它的真实含义的。排演有个不断重启的意义,我的绘画、装置,包括雕塑也有这样的一个概念,这就是我一天的工作安排和基本的工作方法。

■ 工作室中的汪建伟,图片来源:汪建伟工作室。

Q:您上午读书、写作是为了什么?

A:就是一种需要,不为任何东西,我觉得写作一具体它就变成职业了。首先写作可以帮助我理解我不理解的事情,阅读是帮助你去了解你已知之外的事情,不能说你生下来全部都可以理解这个世界,也不存在这样一种事情。再者,写作,我有时可能写两千字,有时就是两行,我不思考我写作有什么用,但是它会变成我理解已知和未知事情的一种方法,同时也不断对我的已知进行一种反思或置疑。我觉得学习和写作一方面可以获取你不了解的事情,另一方面也是获取一种置疑已知事情的能力。对我来讲通过学习、写作,可以加强自己,是有能力来怀疑自己的。为什么我一再强调它是私生活呢?这就是每个人对自身精神和思想或者是身体健康的一种方法。

■ 讨论方案的汪建伟,图片来源:汪建伟工作室。

Q:所以读书和写作对您来说是思想上保持健康的方式?

A:不是健康,就是保持正常。正常是你有学习和怀疑自己的能力。20年前我一直在谈知识整合对我的意义,这里面一直有个误区,以为知识积累多了就会形成更大、更有力量的知识。每个知识都有一个自己的边界,知识整合是让任何一种知识不能形成独裁、主导,和成为主宰其他知识的一个主要力量,它们要保持一种相互的监督和质疑的能力,这样对我构成一个思想或系统才是有益的。

Q:所以您把这种质疑表现在作品里面了吗?

A:当然,我是用怀疑主义者的认识论去看待事情。

■汪建伟《生生万物之有脊椎的》作品现场,图片来源:嘉德艺术中心。

Q:您怎么理解“地标”?

A:我觉得有两个,一个就是不在自己熟悉的这个领域里去思考问题、思考地标。第二个就是你不断要跳出你可以判断它的这个秩序去理解地标。对我来讲,思想里存在着不同的对地标的理解,一个思想本身也含有一个地理学,它不等于传统的地理学,即是在我们的实际中,不需要我们用习惯的思维去建立的那个地标。

■汪建伟《生生万物之有脊椎的》作品细节,图片来源:嘉德艺术中心。

Q:所以您是因为什么机缘,或者因为思考什么样的问题来创作《生生万物》的?

A:简单的说,就《生生万物》而言,第一,我觉得它是一种看世界的方式的改变。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自然跟文化、人跟物之间存在着一种边界,其实这个边界是不存在的,它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里,它们之间有一个有生命的平等性,所以我给它取名叫《有脊椎的》。第二,《生生万物》你也可以理解为是你和自然的一种关系或是方法。如果你是在一种万物平等的世界里或是目光中去理解,那么自然和文化或你跟物的对抗就会消除了。千万不要理解是人赋予了别人某一个东西,我觉得这是一种传统想法,当这个对立不存在的时候,我们都是一样的,这就是简单的我理解的“生生万物”。

■汪建伟《生生万物之有脊椎的》作品细节,图片来源:嘉德艺术中心。

Q:那为什么用这种材料,您用这个材料,这个形状是可以随时变化的,这种变换有种出其不意的感觉?

A:它没有特殊性,我在整个做工作的时候,拒绝从材料的角度思考,因为材料本身已经被各种知识所遮蔽。2015年做这个展览为什么叫“脏物”,其实就是两个被知识所遮蔽的一个时期,第一就是物没有行动之前,你已经赋予了它的知识和位置,这时候A只能在逻辑里去对抗、去延伸、去变形。第二,材料本身,只有当你跟它长时间的处于一种相互协商的关系当中,才可能相互找到一个彼此的位置。所以对我来讲,面对一个材料,除了首先要克服赋予物的概念,还有就是当你了解这个物的时候,会出现另外一个东西,就像你已经事先知道了它的动作一样,你的措施实际上就已经开始了。

■汪建伟《生生万物之有脊椎的》作品细节,图片来源:嘉德艺术中心。

Q:所以您在处理这些不管是木头也好,钢材也好,肯定也不会对它的形状或者是之后的形状有任何的预设对不对?

A:对,这就涉及到我现在的工作,简单的说就是实践先于理论。其实我在四川美院讲座有两个重点,第一就是尝试对自己工作的解放。有个很简单的逻辑是我认为原因跟结果是不对称的,为什么呢,我举个例子说明,你今天来采访我,要写一个文章,或者一个艺术家他要做一部电影或一个雕塑,一开始他有一个原因(或目标),当这个工作持续了1年、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就会形成一个结果,这个结果永远要大于或者小于刚开始的那个原因。那么最后是什么让我们说原因和结果是一致的呢?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习惯了,这个习惯就是到了最高境界的时候,它的一致性,它让我们认为它们之间真的有关系,但实际上它不是。所以说我的工作就告诉我,一个事先想好的工作是不值得做的,起码不是我的工作。就像刚才我说的,一切想好了的事情,实际上都是过去给你规定了的任务书,这种工作对我来讲是没有意义的。那么一个没有事先预想未来的工作,就是一个消除了任何理论在前面的工作,这也是知识整合的力量带给我的另一个好处,是对所做工作的一种解放。

汪建伟,《脏物 No.17》,2015,布面丙烯、油画颜料,250×377.5 cm,图片来源:长征空间。

汪建伟,《欢迎来到真实的沙漠》,2010,5频录像,高清录像·蓝光·彩色·环绕立体声,精选录像截屏

Q:您觉得什么是值得您关注的问题,或者您觉得什么样的作品是值得您做的?用一两句话概括或总结?

A:很难说。如果说到这个方面,那我会说是因果关系。回溯工作的整个过程和休谟给我的启示,我的这个工作的另一个含义,就是尝试对物的解放,通过你的实际行动,直接跟物打交道,要事先不做预案,事后不做总结。

Q:在您的字典里是没有"未来"这个概念的吗?

A:可以这么说,我始终认为未来这个词没有一个对应物,任何一个对未来的建构,实际上就是一个历史的建构,这是我的一种理解。在我的意义里,有个很重要的时间概念,就是未来在现在这一刻已经开始。对于我的工作来讲,也可以说是重置时间,就是现在已经开始了。


地标 - 测绘中国当代艺术


策展人 / 郑胜天、斐丹娜


参展艺术家 / 徐冰、黄永砯、

汪建伟、蔡国强、刘建华、

张健君、邱志杰、喻红、

黄敏、杨福东、徐震、

刘韡、吕⼭川、曹斐、孙逊


览时间 / 2017.12. 17 - 2018.1. 31

周二至周日10:00-18:00 (周一闭馆)


导览讲解 / 2017年12月(16日至31日)

每周六至周日,上午11-12时

下午14-15时,16-17时

2018年1月(2日至28日)

每周二至周日,上午11-12时

下午14-15时,16-17时

(注:如遇临时调整,以官方通知信息为准)


展览地点 / 嘉德艺术中心1层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号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