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出版艺术理论译丛推介
发起人:毛边本  回复数:0   浏览数:1761   最后更新:2018/01/19 09:07:16 by 毛边本
[楼主] 小白小白 2018-01-19 09:07:16


来源:ARTSHARD艺术碎片 文:陈嘉莹


疆域——地缘的拓扑

Frontier:Re-assessment of Post-Globalisational Politics


策 展 人:鲁明军


艺 术 家:蔡国强、常宇晗、陈界仁、陈彧凡&陈彧君、程新皓、高俊宏、郭熙&张健伶、何翔宇、洪浩、黄荣法、林科、刘辛夷、刘雨佳、刘小东、蒲英玮、沈莘、石青、陶辉、王思顺、王音、许家维、徐渠、徐震、杨嘉辉、杨圆圆、杨茂源、姚清妹、余极、张玥&包晓伟、赵汀阳、赵要、赵赵、郑国谷、周啸虎、朱昱、庄辉


展览时间:2017/12/30-2018/3/11


展览地点:OCAT上海馆



疆域与⽆疆之域


文|陈嘉莹


对历史变迁的重新认知与再解释,通常发⽣在历史中的特定时刻。汪晖在其对展览影响深刻的⽂章《两洋之间的⽂明》(2015)中提到1821年龚⾃珍给道光皇帝上的⼀道著名奏议《西域置⾏省议》。其中将西域⾸次置于两洋之间,⽤海的⽅位为偏远内陆设定坐标,“西北不临海”是对西北疆域与⼤洋认知的调转。近200年前的龚⾃珍,已然嗅到了海洋时代的到来与世界格局的变化,最重要的是,他为此做出的整体视角调整,不仅重新定义了“中国”之概念,更是⼀种恰逢其时的对“疆域”的重新思考。

常宇晗《汪晖,卡尔·施密特,鲁宾逊·克鲁索三人谈与海陆反转的地球》(2016),三屏录像,748秒/《不列颠为中心,外海为内海》,2016,唐纳德·吉尔作《电缆和无线电大圈图》印刷品,50 × 58 cm



展览“疆域–地缘的拓扑”正是从这样⼀个知识背景出发,集合并挖掘了众多作品中所显露出的对疆域的模糊意识。就主题⽽⾔,“疆域”不仅仅是⼀条叙事作品与总结历史的线索,它所指涉的对象与牵连的认知转变,在当下有着被迫切提出的历史必要性。回看过去⼏年,欧洲移民危机、英国退欧公投、特朗普对美墨边境墙的提议以及中国提出的“⼀带⼀路”倡议;其中潜藏的是⼀种正蓄势待发的转变,我们或许可以把“疆域”展览看作是策展⼈为观众提请的⼀份奏折,通过数年研究的铺垫,借展览重新启发作品的不同⾯,将疆域问题密集并多元的编织在展⽰空间中。我们要明⽩,各个作品之间的关系不仅来⾃于它们所触及的疆域问题,更来⾃于它们引发的不同思考层⾯,这恰恰构建出⼀个⾼度跨体系的社会,其中交织着各个时代的创作者对过去认知的审视、对当下局势的思考与对未来世界格局的想象。

“疆域-地缘的拓扑”展览现场


展览开始于蔡国强在嘉峪关实施的爆炸⾏为“延长万⾥长城⼀万⽶”,长城作为边疆最主要的意象,在此呈现出⼀种复杂的隐喻,被⽕药延伸的边疆确⽴了已知边界也拓展了未知的疆域。这恰到好处的为展览引线,随之引爆展览指涉的三种动势:越界、游牧和流动

蔡国强《万里长城延长一万米:为外星人作的计划第十号》(1993),实施于甘肃省嘉峪关戈壁沙漠、万里长城之西部,嘉峪关市,2月27日晚上7:35 火药(600公斤)、两条导火线(各10000米), 爆炸长度:10000米


“越界:话语的边境”侧重的是边界的概念,对边界的跨越⾏为裹挟着⾏动者对边界的预设。徐震借玩具坦克、飞机和轮船在18天内模拟跨越中俄、中蒙和中缅边境;王思顺将⽕灾“⽕种”从北京⾏车送⾄巴黎;何翔宇《The Swim》中与同伴游泳横渡鸭绿江在⾪属朝鲜境内的“九⾥岛”登岸。这些作品⽆⼀例外通过⾝体或是⾝体的延伸以碰触“边境”这⼀最接近实体的界域。另⼀⽅⾯,越界在现实⽣活中也类似于“过境”,这⼀⾏为意味着对本⽆形体的疆界进⾏相认,语⾔、制度、政策或是风俗等等都为⽆形疆界包裹了⼀层切肤的隔膜,区隔感随⽑孔渗透进⾝体内部,就如同陈界仁《帝国边界 Ⅰ》中刻意诗意化的感受⼀般。

徐 震《18天》(2006),单频录像,23分53秒

王思顺《真理 15 8 13 》(2015),录像,180+小时

王思顺《真理 14 7 25 》(2014),装置(火、不锈钢、玻璃、油),10 × 10 × 19 cm

何翔宇《The Swim》(2017),单频视频(彩色,有声),3分15秒

陈界仁《帝国边界 Ⅰ》(2008-2009),单频道录影,26分50秒


“游牧:边疆的延伸”呈现出⼀个不受政府、国家意识牵制的⾃由地带,这是与越界截然相反的状态,前者在跨越的过程中强化了边疆的存在,⽽游牧则是逐渐抹消地理边疆的过程。游牧的⼈可以四海为家,在⾏⾛与迁徙的过程中与天地共处,地理性屏障的消失并未导致边疆的消失。如同“赞⽶亚”区域的⼈民,在没有制度约束的地带仍保持着⽂化的能动性。所以,此处的游牧⽏宁理解为⼀种主体对外的延伸,这形成了族群的意识,边疆意味着游牧民族迁徙的移动边界。《⼤航海》通过⼀种对海洋时代过时的怀旧以践⾏⾃我放逐,⽽《⽊兰溪》陈彧君陈彧凡对故乡河流的重建流露出⼀种流放者的乡愁——艺术家的主体意识正是通过各⾃的游牧被投放在他们所营建的疆域之中。

郭 熙+张健伶《大航海:一个过目不忘的人》,摄影

陈彧君+陈彧凡物无边界—“木兰溪”文献》(2008-2017),综合材料,600× 100 × 20 cm


沈莘《形态逃脱:序》中,将三位不同⾝份、阶级与国籍的⼈纳⼊叙事,他们同是⽣活在伦敦的藏传佛教信徒,三个个体分别形成⼀个微缩的跨社会体系,在这样的个⼈体系中,国家、宗教或是族群意识都显⽰出不可避免的流动性。“流动:地缘的拓扑”正是指这些被个体携带着的地缘,在陶辉《德⿊兰的黄昏》中,艺术家则担任搅动这种流动性的⼈,让⼀个伊朗⼥孩扮演梅艳芳⽣前的场景,伊朗⼥性的封闭⽣活在扮演中被⾹港明星的⾃由式爱情观撬开了⼀丝裂缝。

沈 莘《形态逃脱:序》(2016),单屏影像,3622

陶 辉《德⿊兰的黄昏》(2014),单通道超清录像,彩色,414


论⽂式的展览显示出策展⼈对写作与展览关系的重视,作品之间的发酵作⽤提供了⽂字所不能构建的丰富叙事,⽽这些互为语境的作品将最终反哺论⽂的发展。鲁明军对于“论⽂展览”的期待在此次策展中淋漓体现。然⽽,正如⼤都会布劳耶分馆 (Met Breuer) 现正举⾏的展览“谵妄” (Delirious) ⼀样,展览“疆域”或许遇到了主题式展览不可避免的壁垒,那就是如 Roberta Smith 对“谵妄” 所提出的“针对明确主题的策展⽅式难免显得武断”


的确,在OCAT 的这个展览中,策展⼈对作品裁判的武断似乎是⽆法规避的;但另⼀⽅⾯,看似明确主题的“疆域”展,事实上来⾃⼀种对确定性的否认和质疑。虽然这个词来源于地理范畴,但当龚⾃珍将西域看作两洋之间时,其背后投射出的认知转变或许才是策展⼈想要叙说的重点。因此,我们也需要像对待“疆域”这个概念⼀样,去看待各个作品中看似确定的成分,如Timothy Morton⼀般,转向对庞⼤之物(hyperobjects)的指认,或是如汪建伟所⾔逃离“已知的匮乏”,在越界、游牧与流动的不同动势下,通过认知观的调整重新确认⾃我的主体性。



“疆域-地缘的拓扑”其他参展艺术家作品



王 音

《布依舞1》(2013),布面油彩,100 × 210 cm



刘小东

《刘小东在和田》(2012),单屏录像,29分



赵 要

《精神高于一切》(2017),单屏录像,循环播放


庄 辉

祁连山系-15》2014),单路视频,10分


蒲英玮

GEO地缘》(2016- ),纸质出版,喷墨印,35x24cm


周啸虎

《疯狂英语营》(2010),录像,1247


石 青

茶叶工厂》(2015),视频,45


姚清妹

姚清妹《蜕(人身检查)》(2017),三屏高清彩色有声录像,中英字幕,9


余 极

《想要偷渡》(2001,成都;2003,布达佩斯),行为,3分19秒


洪 浩

《有边之世界五》(2017),塑形材料美纹纸画布150 × 250 cm


朱 昱

《为联合国成员国所作的192个方案》之黎巴嫩(2006),方案


赵 赵

《塔克拉玛干计划》(2016), 彩色高清录像,有声,1515


黄荣法

左:《大潭》(2016),数位输出

右:《短划》(2016),亚麻布油画


林 科

《鲁滨逊漂流记》(2011),表演视频,高清,彩色,有声,版号:15,56


刘雨佳

《柯兰岛》(2017),单频高清录像,彩色,有声,1447


徐 渠

左:《南极》(2016),布面腐蚀和丙烯绘画,250 × 200 cm

右:《阿巴拉契亚山脉》(2016),布面腐蚀和丙烯绘画,250× 200 cm


赵汀阳

《我的边疆》(2011),纸本素描,19.8 × 14.8 cm


杨茂源

《寻找麦德克城》(1993-1994),文献


郑国谷

《郑国谷:了园》(2016),单频视频,857


刘辛夷

《安全第一》(2016),玻璃钢安检台、水性漆,34.5 × 340× 36 cm


程新皓

《山顶上的讲述者》/《一块无国界的石头》/《不明风景》/《对某处边境的六种摹绘》



高俊宏

《大豹:温带的边界》系列「前进图」(2017),素描、数字输出,19 x 26 x 114 cm



许家维

《回莫村》/《铁甲元帅-龟岛》/《废墟情报局》


杨嘉辉

《情景#5 无声合唱团》(2016),视频,907


杨圆圆

《大连幻景》(1-3章)—表演录像截图

张 玥+包晓伟

《缅北战事-纪录片》(2015),单频录像,2327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