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钟云舒 长长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139   最后更新:2018/01/15 21:20:16 by 蜡笔头
[楼主] 点蚊香 2018-01-15 21:20:16

来源:罐子艺术网 文:郑乃铭


私人美术馆事业,在2017年依旧如火如荼朝积极建设的路走。不管这些私人美术馆是以个人或是以集团名义,私人美馆在中国,短时间这股热潮应该是不可能减退的。而且,这些私人美术馆也多数是与建商綑绑在一起。简单来说,建商要圈地兴建大楼或房舍,这当中,确实都会考虑到文化建设的用途,这一方面能让自己在取得地权上有个更堂而皇之的理由,其次很现实的一点则在于,假设这建案包含了文化项目,这确实会让建案的本身有了一些附加价值,无形间也让房产建案有不错的增值空间。


大陆的这种方式,台湾也曾有些建设公司尝试推出类似构想。台湾的建设公司在获得一笔土地建造权,为了避免让建地閒置过久,因此会以「养地」为基本设想,建设公司会与艺术策展人或艺术单位达成共构合作方式,以多长的时间为基础,让策展人或艺术单位在这个日后将要兴建大楼的空地上,先以无数个艺术展览来塑造对这个建地初阶概念,这些艺术展览都会有完整内容与素质整齐的艺术家参与。透过「养地」的概念,让建案尚未进入作业期的前阶筹备阶段,以一种行动美术馆概念来丰富土地的有机性。也许,后来这个建案并没有关于美术馆的任何建设,但建商却能让土地在每个环节都发挥到土地的价值。与此同时,也相对和大陆建商一样,为这块土地的未来房价增加一些价值。


中国的建商在面对圈地建案,一线与二线城市在设想内容上,确实还是有些微差异。一线城市会将美术馆放入其中,但美术馆只是其中项目之一,更多还是会有商业的项目在裡头。至于,二线城市则会善用美术馆这个主体为号召,建构一个社区功能的商店群,裡头也还有艺术家工作室…,二线城市会让整个建案因美术馆体制与价值而赋予这个建地有更高的社会观感,因此文化建设的内容就会是诉求的强项。建商把艺术家工作室放到建案中,一方面也能塑造艺术村的雏形,相对也能与艺术家谈更密切的合作。艺术家不管是自购工作室或与建商达成某种程度;以作品来完成享用与拥有工作室目的,这都让整体建案有著许多文化的机能在裡面打转。


以文化的名义来做为房产附加价值的增生,这都只是商业行为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文化建设的策略。美术馆事业毕竟还是一个极端严肃、专门的学科,它不像精品店在扩点,因为有市场,所以要去增点。美术馆事业,基本上是没有存在市场性,它的市场得要去创造、开发,但它绝不是开设市集。任何属于政府所有的美术馆,在运营属性上都会比较趋向于僵化,因此,在美术馆性格表达上就无法达到更灵活与机动性。私人美术馆因此就能跳脱僵化的制规,比较有机动性。可是,中国的私人美术馆现阶段却也浮现极大隐忧,那是在于美术馆本身的专业人才太有限,美术馆欠缺完善展览制度与研究机制,美术馆也不免成为文化大卖场,这些都会让私人美术馆因为过度举荐展览,而只是在消费艺术;而不是在创造文化厚度。艺术,在这样的行为底下,成为时尚、成为话题、成为朋友圈的转发的材料,却不会让欣赏化为个人文化修为的累积。


时尚与纯艺术,确实还是需要做价值上的釐清。


因为,当艺术被炒作成为时尚话题之后,这个环境少掉就是对艺术本质的严肃探讨,当不断转发贴图过程中,到底存在了多少深入的文章是在发现艺术真义呢?现在的环境令人忧心一点则是在,当大家开始习惯把商业性手段视为主流,无疑是把断层当作唯一。


私人美术馆一旦成为文化的大买办;而不是可望在美术馆运营过程累聚成为一个有让社会信服、让艺术界认为是有口碑的单位,那麽再多的展览都只是买办式;而不会成为这个美术馆引以为傲的性格。


对于现阶段大陆多数的私人美术馆来说,或许还不太意会买办文化与文化真正差异在哪裡。这就好比说精品店的扩点,时机好,扩点是轻而易举。时机差,那麽多的点只会拉垮营运、增加成本负担。美术馆或许从房产而生、美术馆也或许依附在房产之下,但是,房产一旦好,美术馆用地能成为建商更好的收入,美术馆是留与不留?市道不好,美术馆成为建商尾大不掉的困扰,也相对成为经济庞大支出,建商是留与不留呢?


美术馆一旦成为一种所谓「建案」,那麽就不可能被视为文化产业,它相对也就随时都能被取下与更改项目。


原因出在,美术馆缺乏完备的软体做支撑,无法做出运营美术馆的战略,自然也就难以为它的生存权作奋争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