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迂回进入》1月19日魔金石空间
发起人:展览预告  回复数:0   浏览数:1334   最后更新:2018/01/14 10:58:26 by 展览预告
[楼主] colin2010 2018-01-14 10:58:26

来源:亦安画廊


亦安画廊很荣幸的向您宣布,我们于2018的首个展览将为大家带来美国艺术家本杰明·巴特勒(Benjamin Butler)的个展,先转载一篇来自芭莎艺术的文章以飨读者,后续展览活动敬请继续关注!


学生时代曾旁听过的一场校园讲座,为本杰明·巴特勒的绘画之路埋下伏笔。在受《芭莎艺术》邀请所特别撰写的这篇文章之中,他讲述了自己对于亚历克斯·卡茨绘画中晴朗与庄严的追寻和思索。前辈如亚历克斯·卡茨,后生如本杰明·巴特勒,一代代艺术家就这样以默契的方式行走延续着工作室中的小径。

讲述者:本杰明·巴特勒Benjamin Butler1975年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州威斯特摩兰(Westmoreland),1997年从恩波利亚州立大学(堪萨斯)毕业后,2000年获得了芝加哥艺术学院纯艺术专业的硕士学位,目前工作和生活于奥地利维也纳。

本杰明·巴特勒在全球各地都有持续的个展项目呈现,如纽约、洛杉矶、伦敦、维也纳、巴塞尔和柏林等。2005年他也参加了PS1/MoMA的群展“Greater New York”。

艺术家:亚历克斯·卡茨 Alex Katz1927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其作品参加了许多国际性群展和个展。继1986年惠特尼美术馆回顾展和1988年布鲁克林美术馆版画回顾展之后,他在美国和欧洲多次举办大型风景和肖像画展览。亚历克斯·卡茨始终保持着高产的创作状态,其创作理念和风格鼓舞与感召了大批后辈艺术家

亚历克斯·卡茨(Alex Katz)《秋天 2》(局部,Fall 2),布面油画,121.9×243.8cm,2004年,

2015年5月13日纽约苏富比当代艺术日场拍卖以25万美元成交(估价12.5-17.5万美元),图片由苏富比提供。

晴朗与庄严

[文·Benjamin Butler]

大约在1999年我于芝加哥艺术学院就读硕士期间,有幸旁听了一场亚历克斯·卡茨的讲座。那时,他在讲台上用大量幻灯片详尽阐述了自己严谨而细致的创作历程,甚至还展示了一段自己在泳池里来回畅游的视频。对那时已72岁高龄并持续创作的他而言,维持身体强健毫无疑问非常必要。他演讲的方式也营造出轻松自在的氛围,与他画中阳光晴朗的景象仿佛是平行的存在。

那一刻的感受让我印象极为深刻,我坐在台下看着这样一位声名显赫的艺术大家却如此质朴而亲切。尽管与此同时我也感受到在场大部分观众与我并无同感。在讲座末声的问答环节,一位学生站起来不无挑衅地指出亚历克斯似乎并没有真正严肃地对待绘画。

对此亚历克斯沉着回应道:“我画了40多年,我非常明确自己对待绘画的庄严。”

亚历克斯·卡茨(Alex Katz)《田野的花 I》(FIELD FLOWERS I),布面油画,121.9×168cm,2011年。2014年11月12日纽约苏富比当代艺术日场拍卖以18.5万美元成交(估价20-30万美元),图片由苏富比提供。

两年之后的一天,住在堪萨斯州的祖母问我是否可以为她画一幅风景画。她的请求让我意识到艺术的可读性比我想象中更为重要。这个想法引领我从工作室中走向一条至今仍持续行走的小径。

我意识到祖母心中已经有一幅样本,它来自 PBS 电视台一档1983年至1994年间播放的节目《欢乐画室》(The Joy of Painting),鲍勃·鲁斯(Bob Ross)用他快捷近乎魔法的绘画技巧教导观众如何简便地画出透露愉悦感的树木和白雪覆盖的山峦。鲁斯以他标志性的舒缓语调和疗愈式的绘画方式俘获与抚慰了许多观众,成为我们在现世里亟需的逃避。

我甚至也曾猜想,是否在别处也有一位更加饱经世故的观众以类似的方式被亚历克斯·卡茨的绘画所感动。

也许直至今日,我仍然同时喜爱着亚历克斯·卡茨与鲍勃·鲁斯的绘画。作为一个在堪萨斯州小城镇里长大的小男孩,我曾被电视节目里一位循循教导的画家引发了最初对于艺术的情感,那份影响是潜在的、未知的、也是主要的源头。鲍勃·鲁斯唤醒了我。而亚历克斯·卡茨则是在我接受高等教育之后所接收到的众多参照之一,是在我痴迷于艺术和绘画之后所搜寻到的结果。这两条平行却又处于两极的标准对我来说尤为重要,他们帮助我在思索中不断推进自己对于当代绘画的认知。

本杰明·巴特勒(Benjamin Butler)《紫色的树》(Purple Tree,Pastel),布面油画, 190×240cm,2012年© Benjamin Butler,Courtesy of Galerie Martin Janda,Vienna

2002年在位于缅因州沃特维尔的科尔比学院,我终于于两极之中找到了确定的存在。

那时亚历克斯·卡茨已有多年在缅因州度过夏季,他也曾在1992年向科尔比学院美术馆捐赠了400件自己的作品,并与学院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当我行走在科尔比学院美术馆收藏的诸多亚历克斯·卡茨画作前,我钦佩他对色彩和比例的运用,沉醉在他高超的绘画技巧和精到的笔触之中。我又回想起1999年听到的那场讲座,思索我们之间绘画的关联。

我热衷于将所谓“低俗艺术”与“高级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兴趣让我将眼前亚历克斯·卡茨的风景绘画作品与我成长中所围绕着的那些贺卡、日历、工艺风景画中的图像联系起来。在当代、商业和后现代的语境之中回想起那些“低俗”和工艺化的艺术形式让我瞬间清醒过来,我想知道是否亚历克斯·卡茨也曾意识到自己与庸俗艺术之间的联系。或者说,其中的联系在我们这一代更为密切,他们那一代更多是受到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的影响。之后我才了解到,他确实受到了许多来自电影、时尚与户外广告牌的启发。

亚历克斯·卡茨(Alex Katz)《夜树》(Night Tree),布面油画,193.7×196.2 cm,1993年,2014年3月7日纽约苏富比当代艺术专场拍卖以24.5万美元成交(估价10-15万美元),图片由苏富比提供。

从既有作品来看亚历克斯·卡茨创造了许多可读性非常高的绘画,它们妩媚而醒目地回应着题材和诉求。例如他描绘的家庭、朋友、度假风光、日落、树木与森林、飞鸟和巨大花朵。他具象绘画中的人物也常常以品尝鸡尾酒、身着泳衣、在草坪上休闲、舞蹈的姿态出现,或是电影式的特写。他也常常创作巨幅的油画,像是在对所有人发出开放式的邀请去进入并经历他画中的世界。

但我们却应该警惕被他画中所传递出的轻松和诱惑所愚弄,亚历克斯·卡茨在呈现给我们他对自己周遭生活放松而沉默的观察的同时,也无疑是以极其严肃的态度传达出自己对绘画、构成和艺术史的态度。尤其是将视线回溯到这些画作创作和流传的年代语境,从他 1954年的首次个展开始即是如此。

本杰明·巴特勒(Benjamin Butler)《无名树》(Untitled Tree),布面油画,50×60cm,2016年© Benjamin Butler, Courtesy of Tomio Koyama Gallery

亚历克斯·卡茨在尽可能地以优雅和自如的方式与艺术史展开对话。

他与抽象表现主义之间有着共通之处:巨大的尺寸、宏伟的风格和明显的绘画笔触,但他选择的题材却柔化了上一代绘画中所盛行的男子气概。从波普艺术之中,他撷取了简洁的平面、明亮的色彩和重复的图样,以及任何日常物品都可以在当代艺术中占据一席之地的观点。他的作品也能显而易见地与诸多艺术史案例联系起来,例如鲜艳的色域绘画、马蒂斯(Matisse)运用线条和色彩的自信方式、米尔顿·埃弗里(Milton Avery)式的风景构图、马奈(Manet)独特的扁平化处理,甚至还有欧姬芙(Georgia O’Keefe)作品中对简单图形的心理学联想。

本杰明·巴特勒(Benjamin Butler)《粉彩森林》(The Pastel Forest),布面油画,190×240cm,2012年 © Benjamin Butler, Courtesy of Galerie Martin Janda,Vienna

与作品最终呈现的舒缓氛围大相径庭,亚历克斯·卡茨在作画过程中非常激烈。他往往从一系列速写开始捕捉对象的姿态和神情,在提纯和成形的过程中创建最初印象。先用炭笔在纸上描绘出一幅巨大的卡通式图景,再将其以快速的湿碰湿技法转换至最终承载作品的油画布上。所有这些步骤都是必不可少的练习和准备环节,就像运动员在大赛之前的热身以预演技法和强化肌肉记忆。在最终画面呈现之前,哪怕还有一小块颜色没有被确定,卡茨都以强烈的手感一步一步小心谨慎地推进直至完善。

正因如此,观众似乎可以触摸与感受到强烈的阳光在卡茨的绘画之中熠熠夺目。

亚历克斯·卡茨(Alex Katz)《暮光系列》(局部,Twilight Series),套色三联版画,整体尺寸118.7×95.3cm,24/25,带签名,2009-2010年,Published by Simmelink/Sukimoto Editions, Kingston, New York, all unframed.纽约菲利普斯2015年10月26日纸本作品日夜场拍卖以2.25万美元成交(估价1.8-2.5万美元),图片由菲利普斯提供。

亚历克斯·卡茨常常反复描绘同一主题。他妻子艾达(Ada)的绰约身影出现在其画作中绵延超过半个世纪,有时甚至在同一幅绘画中多次出现,从一段寻常爱情故事和日常生活中走入画面如涟漪般数十年作用于卡茨的创作。甚至可以大胆推测其在某一层面上也影响了安迪·霍沃尔(Andy Warhol)等波普艺术家的创作,更不必说那些时至今日仍在持续创作的后辈。

通过绘画,卡茨成功凝固时间。他找到一个最诗意的方式将爱人的图像超越时间留存至永生。也许这些画作也复杂地隐喻着他对自己最擅长的一件事——绘画——的深沉爱意。

本杰明·巴特勒(Benjamin Butler)《海边的树》(Ocean Tree),布面油画,51×41cm,2001年 © Benjamin Butler, Courtesy of Tomio Koyama Gallery

在2012年 WGBH 广播电台的一次采访中,艾莉西亚· 安斯特德(Alicia Anstead)问卡茨:“你以怎样的方式来观看?”

卡茨回答道:“所见图景的一部分其实来自于这个人内心对艺术的看法。心中已经预设了艺术应有的样子,就会看见与期待相符的出现。

“大概在我就读艺术院校的时候,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当时我在河边写生,描绘一幅美丽如波纳尔画中的景象,当我抬头的时候看见屋顶上出现了一个男子,阳光在那一刻击中他,如同视觉的奇景。然而当我低下头,看到的却只是一幅所谓‘漂亮’的画。尽管几年后我丢掉了那幅画,但我知道当时那一刻正是我渴求中的灵光一现。我意识到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在通过双眼来观看这个世界,然而事实却是以各自的文化背景为窗口。你的文化在告诉你你看到了什么。

“你也许会认为所见即是恒常,然而只是万变瞬息。”


本文原载于《芭莎艺术》2016年7月刊“名家谈杰作”栏目

特邀撰文/Benjamin Butler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