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是当艺术家难?还是当观众难?
发起人:搞事情  回复数:0   浏览数:2082   最后更新:2018/01/04 22:53:05 by 搞事情
[楼主] 艺网ywart 2018-01-04 22:53:05

艺网

“因为你不知道哪天家就会被‘城市化’,因此只能以艺术的方式将它们再现。”

虽然宋红权与Alex Seton都运用石头进行创作,Alex的作品则更具地缘与政治关系方面的指涉。然而二人出于对弱势群体居于文明时代,时局中的角色的关注以及角色身后的人性去向却具有可探讨的共同点:以“最后的求助(LastResport)”系列中对战争难民的影射为例,Alex在民族性中还原个体的角色;以种系列为例,宋红权的作品则从单个个人出发,通过对自身经历的还原,抽离出对物的个人感受,从而归纳得出自然生态中人类渺小而自大的心理构成和对自然与人类的本源思考。

▲种系列-野百合 / 大理石

艺术家宋红权的石雕作品侧重于对生活中所接触与相关联事物的反映,以石头这一永恒固态的属性保留生活中逝去的、即将逝去的物象的痕迹,对过去生活方式进行还原与重新解构。同时,在寻求自我目的的过程中,通过模糊石头与周围物件的边界,自然人、石匠与艺术家身份的转换,进而展开对个人、人类、自然与文明之间关系的探讨。

这次专访中, 在更深入了解艺术家工作的同时,还看到剧本的角色塑造与现状的普遍差异。在去年一部纪录片《中国梵高》中,我们通过导演塑造的热爱艺术与梵高的工匠,了解到一群特殊艺术工作者的现状与心理活动,然而这却与现实中真实存在产生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源于人们对于与不同阶级之间工作与思考方式产生的臆想的判断,长期以来对文明的破坏以及诸多经济发展原因,故而不可能具有某种意义上的普遍性。艺术家宋红权给予的回答,或许才是当下一种普遍现状。

艺网大拿=YW 宋红权=S

YW:你在深圳工作了几年,是基于怎样的出发点,想要专注于创作自己的作品。

S:在深圳大概有五六年的时间,那边四季不分明,没有春天小草在枯草中钻出来时的那一点点的绿,也没有秋风扫落叶时的凄美,更没有白雪皑皑的山川大地......思乡之情与日俱增。在深圳吃饺子时就感到特别的温馨,特别的有家的感觉,也就是那个时候发现广东一带好些人对饺子是没有感情的,发现南北饮食文化上存在的巨大差异,作为从小在北方长大的我是无法理解的,基于这些原因有了做饺子的想法。

▲饺子 / 大理石

YW:起初的饺子,和此刻桌子上摆的饺子,您觉得有什么变化?

S:开始我想从传统饮食文化切入饺子这个命题。母亲的去世,还有孩子因为上学等种种原因在很小的时侯不得不离开我们身边,使得我对家越来越眷恋,对团圆越来越渴望,饺子本身有团圆吉祥的象征。

YW:您是出于哪种原因开始进行工具系列作品的创作?

S:我从09年开始做的石雕工具,从小拿着这些工具长大的,也有这个情结。童年的时候,没有什么玩具,父亲雕刻用的工具就是我的玩具,比如拿着锤子、钎子一玩就是一天。大人们做石雕,小孩就在一旁玩。现在我想做石雕了,就调动儿时的记忆也就做了,随着技术的发展那些传统的石雕工具也正在慢慢消失。

▲擦刀,用于把红薯,萝卜擦成片儿的工具

YW:石雕技艺是来自你故乡的传统,曲阳又因石雕而有名,你对于故乡曲阳的记忆和认识是怎样的?

S:曲阳石雕的历史可追溯到汉朝,北魏时期曲阳石雕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唐、宋时期,曲阳石雕艺术更加繁荣,及至清朝,就有了“天下咸称曲阳石雕”的盛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传统技艺也在这一轮的选择中逐渐的消亡。

▲曲阳道路边四处可见的石雕,将销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YW:前段时间有个很火的纪录片叫《中国梵高》,讲述了在深圳大芬村仿制了很多年梵高作品的工匠,有一天相遇真正的梵高作品的那种反差与重识,你家乡的人们在从事石雕的工作,特别是在仿造西式风格装饰、雕塑的时候,是否也会去思考这些东西是什么?

S:我觉得没有,现在做的多数是城市美化类的雕塑和一些伟人像、佛像,以前修寺造像可能为了信仰和生存,现在是为了生存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这年代可想而知审美和技艺在石雕上是怎样的呈现。

▲后石器时代系列,用花岗岩做的石雕工具

YW:那你有没有这种思考呢?

S:曲阳到处都是仿造西方文艺复兴的石柱、装饰物、人体雕塑,还有城市的美化雕塑和伟人像。我从小就看着他们做这些,我感觉那种“活”我做不下去,那时还不知道我想要什么。

▲在他的工作室中,很难分辨哪些是真的工具,哪些是作品。墙壁上一条石链,据艺术家解释,是在农作中,为勒住驴嘴发明的工具。

YW:种系列的作品,那些带有女人体局部的隐喻意象想要表达什么呢?

S:由于小时候农耕的经历,现在发现它们在形态、繁衍方式上与人类有着惊人的相似, 还有中药大部分也是植物的种子,又亲身体会到了种子的神奇!同时也感受到人类的渺小。

▲种系列-樱桃 / 大理石

YW:石头是具有恒久意义的物象,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纪念碑,但说到纪念碑的话又感觉是一个很宏伟的叙事。在您这,用石头表现农耕文明,记录一种即将消逝的东西,也象征生命。

S:工具系列是这样的,在材料的选择上,我用了花岗岩这种材料,花岗岩坚固耐腐蚀,通常是用来做纪念碑的,我将这些带有生命印记和时间印记的物件用岩石雕刻出来作为纪念,因为它们都是我祖父、我父亲使用过的,从情感上讲它们就是一个小小的纪念碑。但种子却不会消逝,这关乎我们如何看待生命。生命都是平等的,但人类有时又很自大,有点滥(您指的滥是?)比如转基因的引入,有人说转基因对人类无害,我觉得是不可能的,这是人类一种自大的体现。

▲后石器时代-家当

YW:做石雕就是一件特别打磨自身的事情,需要付出耐心和时间。您做了这么多年的石头的作品,有没有想过换一种方式,或者放弃做一件作品?

S:做不下去的时候很少,可能在做的过程中会有新的想法出来,需要取舍,不应该叫放弃,要更加深入的研究怎么做会更好。

YW:您本身专注于做石雕,3D打印技术出来后,这种技术对您的工作方式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S:3D打印技术对我的创作没有什么影响。论创作,我感觉传统的做法会更好,因为我们在工作之前往往不知道结果,不知道他最终到底会是什么样,做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纠结、取舍,正因为这种矛盾可能推着我往前走,如果开始做完一个稿或画了草图,打印出来,它只是停留在开始的想法上,在那之后,并没有再继续思考的可能。过程能让作品更深入。

YW:生活在城市里,关于城市记忆的东西和从前的记忆都不太一样,您和现在生活中物件的感情,会不会被记录在你的作品里?

S:我现在生活在北京,但家还是在河北,现在的生存环境,让我感觉不到家的稳定,家的安全感,家里面的一些老物件我没有能力传承下去,因为你不知道哪天家就会被“城市化”,因此只能以艺术的方式将它们再现。我现在生活在城市也是没有安全感的,有时的某种行动比我们做事的速度快的多,毁掉的老物件可以再现,如果毁掉了生活的热情,我们还能剩下什么热情?

YW: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挺恋物的状态。

S:不知道是不是恋物,但对祖辈留下的东西,总有一种使命感。

YW:谢谢宋老师。

艺术家

Alex Seton | Crosby | Philippe Parreno | Remi Gaillard| Duane Michals | Carolee Schneemann | Emily Carr | Roman Opałka | Roni Horn

艺术家宋红权(左)与妻子

宋红权,艺术家,出生于中国河北。1997年进入湖北美术学院史金淞雕塑创作研究工作室工作学习。工作生活于北京,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主要个展包括:云(2017)前波画廊,北京,中国;单位(2013),前波画廊,北京,中国;部分群展:文明的回响.系列展览.第二部中华匠作(2017), 太庙艺术馆, 北京,中国;重型炮兵(2017),白兔美术馆, 悉尼, 澳大利亚;苏醒的中国直觉——第一回展(2014),悦.美术馆,北京;反转基音(2013),唐人艺术中心, 北京中国; Why Not!首届拍卖双年展(2013), 上海, 中国 ;回神:中国当代艺术展(2013), 白兔美术馆, 悉尼, 澳大利亚;中国实验艺术大会外围展(2011)中央美术学院, 北京, 中国;后石器时代—工具(2011), 前波画廊, 北京。

想了解更多艺网艺术品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艺网大拿

更多艺网艺术品来源:http://pages.ywart.com/news-dana/169


上艺网,购艺术!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