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甜美,但吃多了会腻—— “吃城市”的艺术禅机
发起人:聚光灯  回复数:0   浏览数:1011   最后更新:2017/12/19 11:02:39 by 聚光灯
[楼主] babyqueen 2017-12-19 11:02:39

来源:艺术世界杂志


展览现场图,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图片提供


中国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海滩:幻想一种

The Beach, a Fantasy

2017年10月7日-11月8日


论海滩


(夏本明|文,贺潇|译)


刘雨佳的个展“海滩”(The Beach, a Fantasy),标题借鉴了人类学家迈克尔·陶西格(Michael Taussig)的一篇迂回曲折、富于想象力的论文,文章以大量的地理和历史实证,探讨了海滩这个对于人类而言千变万化的意象。刘雨佳对海滩的探索,始于去年曾在上海双年展上展出的作品《黑色海洋》(2016)。作品取景于中国西北部石油资源丰富的克拉玛依地区,镜头中的沙漠-戈壁地貌,幻化出的超现实主义的元素,建构了一场诗意的视觉之旅。在这广阔、荒凉、凄美的地貌背景之中,人类之存在的中心地位被消解和取代,作品进而审视了大量资源和土地开发在资本追逐中被合理化的过程。《黑色海洋》与刘雨佳近期创作的作品形成了呼应,也将关注点引向了海洋的另一边——海滩——这一人类与边界地带不断演化中的相遇。


本次展览被一种强烈的文献性所牵引和推动,借由大量、丰富的图像和文本,形成了一条漫游般的展览路径。展览以一件四频GIF动画装置作为起点,展示了类似于罗依·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的波普丝网印刷作品的动画。作品的源图像来源于报纸,画面上散落着挖苦的、令人不安的话语,对人类把海滩作为休闲场所使用这一过程中嵌入的阶级关系做出了评注。接下来的作品《Let’s Go!》(2017),延续了艺术家对海滩所反映的经济问题的探讨。这些从旅游广告上截取的文本片段,对优美风景的商品化进行了大肆渲染,作品将现成的海浪素材片段、照片和上下滚动的文本层层叠加拼合,同时戏仿和增加了资本主义制度使用视觉语言对劳动力和休闲娱乐进行把控的强度。


一件与展览同名的多频录像装置作品, 呈现了一组投影在悬挂于画廊主展厅内幕布上的、尤为引人注目的图像。这些由艺术家截取的现成画面,包含了二战时被冲上诺曼底海滩的怪诞的、支离破碎的身体,悉尼海滩上的复古冲浪者,迈阿密海滩上的人工日光浴者,以及巴西、埃及、马丁尼克岛等海滩的场景。尽管,这些材料之间的关系在此是隐晦和间接的,但它们共同揭示了一条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串联的历史性关系轨迹。除了暴力、怀旧以及享乐之外,海滩还塑造了怎样的社会与文化现实?艺术家由此阐明:尽管海滩通常被作为令人愉悦的休闲娱乐空间,但它同时也是一个交织着复杂对峙的特殊场域。


展览中最强有力的作品,是刘雨佳近期在泰国拍摄完成的《柯兰岛》(2017),展现了艺术家作为影像作者所具有的惊人控制力。整件作品既是一场戏谑的实验,又弥漫着沉重的悲悯。刘雨佳在当地拍摄了一位流动的、戴面罩的流浪者,他的摩托车背后拖着一只巨大的充气天鹅。主人公用英文画外音,讲述了自己如螺旋般下沉的命运和不幸变成流浪者的经历。他的骑行在不确定和幻灭感中勾勒出海滩的轮廓,而天鹅则化为当下现实中的奇幻元素,在不经意间以幽默的方式转化为一种叙事手段。正像海滩本身就是海洋的持续变化与陆地的固定性之间的界限,这只充气天鹅也在半编排的虚构性与那难以捕捉的现实之间,撑起了一个有如幻影的舞台场面。


作为刘雨佳到目前为止最大规模的个展,这场展览或许让人觉得艺术家的创作实践被过分伸张,但每一件独立的作品也因更多的挑战而获益,它们对文本和档案展开了更加深入的探索,最终赋予了艺术家的观念一种更加精微的具体化的呈现。这些作品可以被解读为是一个尚未成型、更加成熟的艺术项目的初始笔记。同样的,在整场展览中或许最为极简的作品《海浪》(2017)——一件垂直的双联屏录象作品,从空中拍摄的镜头描绘了潮涨潮落的情景——如此精准地捕捉了那如冥想般的、海洋的质感,正如它留给了海滩让它自己言说自身的无限能量。


*全文刊载于《艺术世界》325期"久视不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