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的摄像机:机器背后的探索风暴
发起人:clclcl  回复数:0   浏览数:2575   最后更新:2017/12/07 21:13:53 by clclcl
[楼主] 蜡笔头 2017-12-07 21:13:53

来源:艺术界LEAP  梁皓然


共存

A Collective Present

地点:Spring 工作室,香港

时间:2017年11月5日至2017年12月10日

“共存”展览现场


边缘是流动的概念——Spring工作室于2013年成立之时的地址位于黄竹坑,当时那里尚未开通港铁,交通不便,又与中环的画廊带相距甚远,算是香港艺术地图上的边缘;五年后,南港岛线开通了,黄竹坑突然之间处在了金钟延伸出去两站的位置,从此与中环相连,成为另一个艺术中心【1】。


从地处边缘到与中心连结,说明了边缘不是以地缘定义的绝对概念,而是流动的,与可达度挂勾。五年间的这些转变亦映照出Spring工作室所取得的成绩 —— 它在艺术与众多其它邻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其中包括音乐【2】、电影【3】,甚至是农田和社会运动【4】等;同时,它将当代艺术与香港本土重新连接起来,在画廊模式之外提供了新的艺术文化平台。

蒂芙尼·钟,《不被需要的人口:出越南记计划之香港篇》

The Unwanted Population: The Vietnam Exodus Project (Hong Kong Chapter)

2009年至今

在地装置


Spring工作室在关闭前的最后一个展览把边缘与艺术的关系演绎得更彻底。“共存”(A Collective Present)的两位参展艺术家蒂芙尼·钟(Tiffany Chung)和田中功起(Koki Tanaka)所关注的问题都与边缘有关:钟关注越南难民在香港的历史,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创作;而田中功起则关心主流政治论述以外的个人经验,与本地各界别的活跃人士对话,并共同生活。二人以自身的身份作为媒介和出发点,在此次展览中重新呈现边缘(叙述)以及被忘记的历史。

田中功起,《危险任务 #9:24小时的集会》(时间轴)

Precarious Tasks #9: 24hrs Gathering (Timeline)

2017年

在地装置


从来艺术家都似乎理应立足边缘,要关心别人不关心的事,凡迎合主流的就是媚俗、卖身市场。但换个角度想,为了边缘而边缘难道不也是另一种媚俗的表现吗?


“难民”是近年来处于焦点位置的国际议题,艺术界也出现了许多与之相关的作品。例如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在刚过去的威尼斯双年展中的参展创作《绿光》(Green Light)——艺术家邀请难民按自己的设计制作灯具,像展示工场车间一样赤裸地展示难民的劳动。观众与作品的沟通依赖于对难民身份的再强调:“因为他们是难民,所以艺术品才有意义。”把对难民的解读建立在简化的、对于劳力付出的呈现上,固然能引起观众的同情,但这同情却无助于彼此的理解。因此,蒂芙尼·钟在展览开幕的分享中便明言不想以难民为作品的中心——因为当中牵涉创伤,很容易使创作沦为另一件“旁观他人痛苦”的作品。

蒂芙尼·钟,《不被需要的人口:出越南记计划之香港篇》

The Unwanted Population: The Vietnam Exodus Project (Hong Kong Chapter)

2009年至今

在地装置


她的作品《出越南记计划》(The Vietnam Exodus Project)聚焦了史料和文献。作为越南人,她没有强调自己的身份,而是把自己看成是一位研究者,一方面搜集了关于越南难民在港的人权报告、法律与学术研究、政府文件,以及影视资料等,另一方面把数据与地图的结合转化成画作。艺术家将创作建立于资料收集的过程之上,避免了煽情,亦将这段被遗忘的历史重新与本地观众连结。只是作品中的大部份照片实际上来源自“Art in the Camps”【5】项目,如果艺术家自称研究者,如资料出处等细节也不应忽视。

蒂芙尼·钟,《第0千米—儿子的故事》(录像截屏)

km 0 - Son’s story

2017年


另一位参展艺术家田中功起在处理政治问题时则选择回归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在福岛核事故过后,田中功起更关注个体的经验,想借对话拉近与城市的距离。于是他邀请了本地的设计师、农夫、舞者、作家等八位参与者共处一室,形成一个临时的社群,并分别以个人故事回应本土的政治事件。在展场中,田中功起并没有展示任何关于他们相处的照片或短片,仅用大家的故事组成了一条时间线,并分成几份贴在墙上。艺术家好像用“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的方式回应对历史的叙述:线性的历史一贯由胜利者撰写,这是权力;而这条由艺术家和参与者写的历史則以个人经验出发,是自主的体现。换句话说,他们从自身经验回眸看似边缘的政治事件,为残酷的历史书写添上温度。

田中功起,《危险任务 #9:24小时的集会》(时间轴)

Precarious Tasks #9: 24hrs Gathering (Timeline)

2017年

在地装置


“共存”的两位艺术家在处理边缘的历史时选择站在不同的角度做出回应,而两份作品的重点分别放在研究和对话的过程中,视觉元素并不强烈。如果离开总带着某种隐喻,Spring工作室在“闭门休业”【6】前的展览或许预告着形式的非必要性,以及艺术家作为拥有多重身份的个体响应历史的迫切 。


【1】现时每年都会举办“南港岛艺术日”,以组织区内的艺术家并吸引更多观众。

【2】例如2013年邀请了Michael Friedman 进行音乐表演“Adventures in Reality”。

【3】例如2012年举办了杨福东作品《第五夜》的展映。

【4】例如2015年与梁志刚等人共同策划的《秋天收成工作坊》。

【5】Arts in the Camp (1988-1991)由园泉基督徒艺术家团契策划,在1988至1991年间走进香港的越南难民营里进行艺术计划,是香港最早期的社会参与式艺术项目。

【6】这是Spring工作室的官方用语,暗示中场休息,并非绝唱。


*正文图片均来自“共存”展览现场,Spring工作室,香港,2017年。致谢Spring工作室、艺术家Tiffany Chung,以及艺术家田中功起。


文 | 梁皓然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