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下半月全球征集及驻地项目
发起人:服务员  回复数:0   浏览数:1540   最后更新:2017/12/04 10:59:12 by 服务员
[楼主] colin2010 2017-12-04 10:59:12

来源:邱志杰工作室


日内瓦的开幕发言和答记者问


11月15日,在日内瓦当代艺术中心,我的开幕发言如下:


首先我想说这是一个我非常满意的展览。我和这位策展人有着长达20年的深刻的友谊,曾经共同创造历史,这种深刻的友谊足以使我们的合作成为一种默契。我们总是一起逃避困难,沾沾自喜,十分欢乐。我们得以毫无忌惮地将每个人的能量,发挥到极限,在这样的合作总不需要妥协和将就。

其次我想说,感谢这个非常专业的艺术机构。 有一个才华横溢的意大利人作为领导,有一些严谨的瑞士人作为执行,几乎是一个完美的组合。当然如果反过来,有一个严谨的瑞士人来领导,有一群不靠谱的意大利人来执行,会不会是一场灾难我还不知道。一个工作量巨大而且极其富于想像力的展览,居然能够按部就班的发生,一切就像自动地发生一样,这让我感到不可思议。必须感激这个准备迎接不可知之物的体制和时代。

我未经选择就生在了中国,但可以选择的情况下留在中国做为我做艺术的基地。是时候让我们超越对所谓中国艺术家的简化的刻板印象理解,来用一种惊喜的心态观看一个人所能做出的的折腾。

这个人碰巧来自中国,并且携带的中国过往40年的历史经验,这些历史经验将不只属于中国人,也不只属于他自己,而已经成为人类经验的一部分。能够更深入地从个人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思考,对于我自己和大家都将是一个的机会。让我们开始更细致和深刻的了解,更全面和更不带偏见的沟通与相互建设,更积极和开放的探索。



我看到您的展览中有很多东方的东西,也有很多西方的东西,我不知道用影响这个概念是否准确,您能谈谈你和这样一些传统或者说影响之间是什么关系吗?



邱志杰:我不用东西方的框架来思考问题。因为我们在谈论东方和西方的时候,我们经常忘了南方和北方,还有中间。我们谈论中国和欧洲的时候,我们忘了还有非洲还有阿拉伯世界,还有南美洲还有印度。对于西欧人来说俄罗斯可以是东方专制主义,但是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它可能就是西方文明。对于欧洲人来说印度是东方,但是过去的中国人,把印度叫做西天。每一个概念都这样的肮脏,都这样的拖泥带水和暧昧不清,所以我们在使用它的时候要小心翼翼地与它相处。我想这和我画地图都有关系——往这边或那边多摆一点就错了,你要尝试着它们之间各种各样的关系。我觉得这种意识是我们和80年代非常大的不同——一厢情愿的想象少了,对事情的暧昧和复杂有了更深的体会。

过去的一两百年来,中国受到一些来自欧洲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也开始在民族国家的框架内讨论问题。所以在中国的研讨会里,有时也有学者会用东方和西方这样的概念。但是古代的中国人不是这样想问题的。中国从来不是一个以血缘和人种为依据的民族国家,也不是一个以宗教观念为依据的国家,而基本上是一种文明共同体。中国的思想者考虑问题的框架是天下。也就是说是以世界为框架的。

世界不是国际,世界比国际要更基础,也更大。国际就是英国法国欧洲中国日本朝鲜。而世界,是由天地人鬼神组成的。

如果你用世界来思考问题,那你就会从人类史的角度和世界史的角度,来理解你所面临的所有的文化遗产、所有的技术进步和所有的知识资源。

所以对我来说,达芬奇也是我的传统,瑞士的钟表工匠也是我的传统,所以尼采和维特根斯坦也是我的传统。就像孔子或者颜真卿、王羲之是我的传统一样。我的作品里面,就会非常自然的出现到现在为止我所接触过的所有的人类文明的资源。当然我有非常独特的个人经验,比如说中国书法的理解,但我并不认为那个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我并不认为其意义而只是增加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我并不这么想。我想书法传统之所以有意义,恰恰在于它是人类在书写这个领域里面所做出的最高级最精致的探索。我们要把他从博物馆中取出,让它重新人分享给整个现代世界中的各个国家的人。

我觉得世界人民已经很幸福了,他们能够分享到莫札特和贝多芬,都能用上瑞士的手表和军刀,威尼斯人发明的镜子,吃上南美洲人培植出来的玉米和巴比伦人种出来的麦子。但是呢,他们还远远不够幸福,因为还没有很多人懂王羲之和颜真卿,这简直和一个中国人没听过莫扎特一样悲惨好吗!他们完全可以更幸福一点。


你是如何理解在今天的展览中“景观化”所承担的东西?


邱志杰:很多批评家的写作提醒我们警惕景观,他们可能会觉得像不少双年展上的作品太景观,太基于美术馆制度来制造一个视觉奇观。但说实话我也绝不要在展厅里花那么长时间去看一部纪录片,我完全可以在家里坐在沙发上泡一杯茶抽着烟耐心地看完它。而美术馆就是要提供景观,关键在于它能不能启动反思和怀疑。比如有些人觉得可以买一本画册来替代观看双年展的现场,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做这样一个展览呢?为何不变成一个空间PPT?我觉得展览还是要提供浸没式体验,这就必然跟景观连在一起,关键是你这个景观能不能通向能不能启动反省,你是不是固化了人们的刻板印象?是否景观根本不是核心问题。

艺术就应该提供感性,就应该提供体验和感性的经验,不能变成一个展厅里面的立体PPT。但是又不要留于假大空的景观,假大空的景观就是进一步地简化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经过这一番经验的洗礼,我们应该对世界的难言之隐更加难以言表,不能一言以蔽之,不能用一句话、一个概念来概括世界,正因为难言以表,它才深深地钻在心里。流于说法,就消费掉了。我们经常把反对景观误以为是反对感性,艺术和我们接触的经验应该是毛孔一被打开胜过你读好多本书的感受,甚至像我这样使用大量文字的绘画也不是为了告知你一个道理,是为了制造出一种经验和感觉。


从你的《世界地图计划》可以感觉到你的研究能力和知识分子气质,我们也注意到您对文字的独特兴趣,这种文字兴趣和你所强调的感性如何统一?


邱志杰:我的《世界地图计划》系列作品,其中有些画面关联性很强。看似很强的关联性是为了在你切断这个关联的时候产生出某些特定的效果。在另外一些语境下,毫无关联的东西是要组织起一个关系出来,那它本身就赋予人们一种整体性。我们今天的人有太多零碎的经验,而缺少去把事情组织起来的简单模型。我们以前的世界是简单的天、地、人,虽然粗,但是整体。今天的人有很多细节,但也有很多不必要的细节。这些细节通过搜索零碎地获得,却失去了心中的整体框架。以至于使得我们的精神结构出现了紊乱,所以艺术所做的工作是要涉及重新组织和构造关系。这并非一种简化,而是在深知和对所有细节差异保持敏感的情况下,能够把握住“大体”。这个“大体”特别重要,但今天很多人不识大体,被小节所纠缠。这是为什么我用画地图的方式来组织一个一个的话题很重要的原因。越是心中有大体,越是敢在细节之处即兴,随机。

[沙发:1楼] guest 2017-12-04 14:13:04
邱志杰擅长云山雾罩滔滔不绝,作品又是干巴巴的另外一回事,解释自己作品太勉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