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冬天,不止于寒冷
发起人:灰常灰  回复数:0   浏览数:1560   最后更新:2017/11/29 15:45:15 by 灰常灰
[楼主] 聚光灯 2017-11-29 15:45:15

来源:X分子  文:布丁


在上海外滩美术馆举办的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终于揭晓,XER与获得大奖的李明聊了聊,关于艺术家如何看待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李明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关于2017年“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得主李明


李明(1986年出生于湖南沅江),2008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在居住并工作于杭州。


他的作品往往始于一个引发了他个人兴趣的图像、词语、动作或是氛围,表现了他敏感、细腻、直觉、幽默的特点,其个人关注点从摄像机与观众意识上互动,延展到着重探讨空间、边界与出口等社会语境。而作品视野以此为基础构思出无聊甚至荒诞的不同情景,对抗无聊的冲动、关于意义的不安探索直至历史和人文层面上的讽刺,最终为消磨时光的多元化尝试。


Interview



XER:你是什么时候知道自己获奖的? 得知获奖那一刻有什么感觉?在意料之中吗?


李明就前几天,我接到电话的前一天晚上做梦,梦到我正在一个类似于像颁奖台上,有人跟我说我得奖了,所以我第二天早晨接到电话的时候,我当时其实心里面已经有预感,好像是这个事儿。

从左至右:HUGO BOSS大中华区执行总监白士松先生(Jerome Bachasson)、艺术家李明先生、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与“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评审委员会主席拉瑞斯·弗洛乔先生(Larys Frogier



XER:第六感还真准!


李明是啊,谢谢谢谢!因为好像每次有这种事情都会做梦。我记得我08年参加那个皮埃尔-于贝尔奖的时候也是前一天晚上梦到得奖,然后我自己又是很相信神秘感的一个人,所以也算没有太大的惊讶,但还是会很开心。我相信我们四个人中的任何一个,听到这个消息都会觉得开心,因为大家创作确实都挺不容易的。



▲李明对于作品的简短阐述



XER:刚才评委提到了这次的评选标准,你们在送选自己作品的时候知道他们这个标准吗?


李明:完全不知道。就是策展人来对接我们,当时说你们就把你们内心最想做的方案报上来。然后我们就开始讨论方案,我相信没有一个艺术家会顶着一个所谓的评选标准去做作品,那也是一件比较傻的事情,大家都是还是按照各自的标准做作品,因为评委的标准不可揣摩,也没办法猜测,我们甚至是没有这个多余的心思去想他们到底是什么标准,都是觉得有材料费可以给你,然后你可以做一个新创作,上海外滩美术馆的空间又特别棒,那还是先把这个事情做完了,尽兴再说。

▲ 李明,《心渲染间》,多频道高清录像装置,2017



XER:我有一个疑问,可能对于艺术行业以外的人是个难以理解的事儿——艺术家,比如画家,他可能相对容易找到自己作品的买家或藏家,但是像行为艺术家,装置艺术家,包括像您这种以影像创作为主的艺术家作品,最后的买家和藏家是什么样的人呢?


李明:其实我也很好奇,影像这个东西你买回去到底是怎么展示出来,但是的确有人收藏。绘画这个东西,首先它的媒介样式很经典,你可以挂在家里对吧,你可以挂在办公室里面,你可以用来装饰,它至少有某一种意义上的装饰效果。但影像这个东西情况就不一样了,通常影像作品给到藏家的收藏包装就是一个磁带或者一个U盘,以及一张证书。影像作品一般来说就五个版,艺术家可能有一两个拷贝,最多七个版,然后这个东西你拿回去以后,你是要用电视机放还是用投影仪放,总归是需要一种媒介去播放它,所以我真觉得收藏影像的人,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很有先锋性的,或者是在一种比较先锋状态下的收藏形式。

▲ 李明,《烟士披里纯:第二章——安全出口》,三频道高清录像装置,2017


这种媒介以前没有出现过,后来有,然后开始有人收藏,这算是一种人。第二种,我觉得是他真的很认可你,他不在乎他是不是得到了,他不在乎这个东西是否可以挂在家里装饰,或展示给朋友看,所以就是很令人感动的一种(人)。还有一种是,其实国外已经有很多专业的收藏影像的美术馆和专业的机构来做这个工作了,你其实也可以这么理解,这些机构将你的作品收藏过来以后,他们可能会有一个大的或者定期做的展览,这些收藏的作品会定期以展览的形式推广出来,这也是一种。

▲李明,《心渲染间》(视频截图),三频道高清录像装置,2017


XER:接下来的创作形式依然还是影像为主吗?还是说影像只是作品的表现形式之一?


李明:我觉得这个问题我一定要好好说一下,就是大家都觉得我好像就是以影像做媒介,我很委屈。

▲ 李明,《屏幕幽魂》,风筝骨架、金属支架、爱普生喷墨印刷,油画布,2016


XER:那得好好说说。


李明:没办法,好像每个艺术家别人都得给你一个标签,其实我做很多其他的工作的,比如说我一直参与很多小组的活动,比如说我作为发起人之一,跟大家一起做双飞艺术中心,艺术中心也是我表达自己的另一种途径,只不过它是以团体的方式,我在里面,我们也做行为,做雕塑,做现场。

▲ 李明在双飞艺术中心小组的行为艺术作品


然后以前也参与过其他小组以及一些小制作活动,我觉得主要是玩吧。其实影像这种形式,可能算是一种更得心应手一点的、比较私密性的表达。当然外界来看你的时候,他只会看到李明参加展览的这么一种作品的呈现形式,好像是影像,但我的影像通常又包含了行为在里面,影像更像是记录我所做的行为的一个纪录片,所以我并不觉得我是一个影像艺术家。

▲ 李明,《一次成功的失败》(视频截图),单频道高清录像,2015

有很多朋友跟我聊过,说你为什么不再打开更多媒介的可能性,我就在想,那个可能性到底是什么?你做任何东西都有局限性,雕塑、互动艺术、编程,都有局限性,对吧?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找到了一个你很感兴趣的媒介,或者材料,能够表达你自己,就够了,尽管这个媒介有时候可能未必是你想要给外界留下的一种印象。找到更多媒介上的可能性去拓宽我自己,对于我来说,未必是好的方式,仅仅以绘画为例,从一副画里面,笔和纸,或者油画颜料和油画布之间就能找到无穷的关系,能够支撑我一直往下创作,我觉得这个也不错,影像也是一样的。


李明,《变焦》,双频道高清录像,2014年


XER:展览一直持续到明年二月,应该会有很多人过来看你们的作品,对于观众是否看懂了你的作品,你在意吗?


李明:这个问题其实挺难的,我在今年上半年做完个展,在杭州做的,当时观众不多,大概前前后后不超过两百人吧,可能还不及上海、北京的某一天的流量。我当时是希望观众能够看到很多很多我创作的细节,我在每一个创作里投入的心血,我都希望观众可以看到,但事实并不是这样,这有点像是,你想告诉一个人我对你有多好,然后就是你看吧,这也好,那也好,但是这种给自己压力很大,给对方压力也很大,然后你让自己也变得很苦对吧?其实换一个角度想,当一个作品做好,我把心血全部花在这个作品里面,无论我在不在这个作品旁,它都已经接近一个我很满意的完美状态了,那么当我离开展厅的时候,这件作品跟我本人已经关系不大了——它在这个展览空间里它有自己的生命力

▲李明,《一次性打火机——苹果》,9通道高清录像,2014-2016


观众过来看,是观众在跟它打交道,有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现场讲解,或者通过采访对话,让大家站在我的角度去理解这件作品是怎么样的,但我仍然觉得这是只是一种方式。还有更多方式是观众在艺术家不在场的情况下,遇到这个作品的时候,他自己是怎么样想象这件作品的?他自己是怎么样感受这件作品的。他可能有很多想法,跟艺术家的想法是重合的,也可能有很多想法是连艺术家自己也没想到的。我很期待的是观众包括身边的朋友,不是来问我,这个作品到底是怎么样,怎么会那样,好像是你们看不明白,这个作品就不成立了一样,其实你看到了什么,你得到了什么,这个作品就有什么。就好像我去拍上海大厦的时候,我也看了一下它的历史,但是我完全不把它的历史当回事,我就把它当成一个我看到的建筑,我去想象这样不可以吗?

▲李明,《ME I WE》,混合材料,2015



XER:其实绝大多数艺术家心底里其实还是很在意这事儿的吧?


李明:一个作品到底在讲什么,艺术家到底要干嘛,我自己可以很负责任的说,我也不能百分之百能说明白我在干嘛,因为我不太喜欢做很绝对的事情,就像我看《悉达多》那本书的时候,他也遇到了达摩,他看到了真理、真佛,但是他觉得这个还不是他内心追逐的东西,他还是要去做一个商人。


▲李明,《直线,风景》,26通道高清录像,2014-2016


我有一件衣服,上面写了一句话——“把每一件事情都尝试一遍”,这句话我觉得很有意思,我们把每一件事情尝试一遍,估计这辈子也差不多就到头了,因为我们是会死亡的,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是在有固定结局的一种世界观里面去做事情,所以对我来说我更加感兴趣的是,我的好奇心来自于哪里,我所觉得是“艺术”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我会去挖掘那种东西,挖到多少就是多少,有一些可能是准确答案,有一些可能是挖掘证据,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对于材料的处理手法,比如这次的作品,其实是我一个新的创作的,一个新的开始,跟以前很不一样,但是还是有李明气息的这么一件作品。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我们老说自己是艺术家,那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类型的艺术家呢?你是一个职业艺术家?还是一个我们有时候会聊到的另一种哲学概念里面的艺术家?如果你承认了你是艺术家,那你为什么还要依赖于别人给你的意见和参照,依赖于别人给你的标准来行事呢?因为通常来讲艺术家就是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和自由支配自己的人,对吧?我这样说的前提是,我已经被入选到了HUGO BOSS这个入围,就是我已经站在一个标准平台之上了,那这个时候,我设想我是自由的,我暂时是被解放了,我只需要做到我想做什么就是什么,因为我已经在这个舞台里面,所以我就表达我自己,这个情况,会跟以往的情况有一点点不一样。就是你入围以后,好像是你获得了某种特权,所以会让你做事情更有自信。但是当你没有入围的时候,你还是在一种没有任何标准来判断你的时候,其实人是会很脆弱的,会很没自信,因为长时间外界对你没有反应,你必须需要某种参照和标准去对应对吧,是吧?某种程度上,如果是在这个圈子范围内的专业人士认可你,自然很好,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是说有他们就够了,那如果他们不认同你怎么办?


▲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李明篇



XER:所以可以理解为这得分阶段。


李明:是,但我觉得我们其实还有一些责任,让更多的人,更多当代艺术的观众或艺术的爱好者,不管是艺术职业从业者还是普通观众,应该让他们逐渐得知道我们做的艺术并不是那么异类的,或者说一定要让你们看不懂,让你感受到挑衅,其实就跟你们看到的绘画、电影啊,听到的音乐是一样的,只不过它是另一种表现形式。哪怕我作品里把空间弄的压迫感稍强一点,进去之后你只需要沉浸进去,感受而已。

▲ 李明,《ME I WE》,混合材料,2015



XER:接下来计划要创作什么作品?


李明:下一步要开始做新东西吧,这一次做展览的时候还有一些方案,一些抽象的感觉,我希望把那个感觉拍出来,我觉得那个可能是一种很真正达到了某种形式,或者抽象形式的这种表达了。就是说,如果说我把现在上海外滩美术馆的展览比作是内容的话,我在想这些内容,在拍、在感受、在处理的时候,那种饱和度已经多到这个杯子装不下了,已经满出来了,就是溢出来的那些部分我还没处理,还没有放进展厅里,如果把这一部分做出来,绝对是很不一样的。


XER:那这部分我们大概什么时候能看到?


李明:嗯,我想最快会在明年3月份。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