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京
发起人:不举手不发言  回复数:2   浏览数:2452   最后更新:2017/11/27 20:55:09 by guest
[楼主] 聚光灯 2017-11-27 16:39:41

来源:雅昌艺术网 彭菲


艺术家、“退相干”策展人刘唯艰

  “当没有人看月亮时,月亮只以一定概率挂在天上;而当有人看了一眼后,月亮原来不确定的存在性就在人看的一瞬间突变为现实。”1970年,德国物理学者汉斯·泽贺提出此效应为“退相干”,而这成为香格纳新展标题的起源。11月25日,同名展览“退相干”于香格纳M50空间展出,带来四位青年艺术家——葛彦、吴厚挺、肖江、郑田明的绘画作品。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四位艺术家:

葛彦 2017 帷幕 2 250×180cm 布面油画

葛彦

  葛彦本硕毕业国美油画系。在这一系列创作实践中,他借用古典雕塑题材中的元素,在空间中进行整合与重组。艺术家关注“物”在空间的重构中认知经验的转化。对于这些错位空间中的“雕像”,无论它们是作为单纯的“物”、亦或是退去形象价值的景观,都建立了一种“新的观看”。

吴厚挺 2017 隙 1 200cmx200cm 布面油画

吴厚挺

  吴厚挺的这组作品从一颗石头出发,艺术家细致描绘了石头的缝隙和细节,他将间隙显现,创造出一个“新边界”。他在表达从边界接近事物的“真实”。

肖江 2017 掰手腕 200cmx150cm 布面油画

肖江

  肖江的作品往往显示出一些疏离的质感,艺术家使用独特的色调来传达他所关注的话题。肖江善于表现时间感和空间感的不确定,而他仿佛是一个“旁观者”,用绘画的语言来描绘一个他所感知的世界。

郑田明 2017 裸体的牛仔 95x150cm 布面丙烯

郑田明

  郑田明希望作出“明确存在,但没有明确目的的作品”。艺术家表示,其每天脑子里都会冒出很多念头,过后就忘记了——“不留痕迹,挺可惜的”。“这些念头没有严密的逻辑,也解决不了具体的问题,像流星一样闪过,它们以作品的形式存在,作品可以看成是意识的标本。”郑田明自述道。

  看到这里,你不难发现,四位艺术家的学术背景、生活经历各不相同,这些体验让他们的作品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本次展览如何展现这种个体化的差异?策展人刘唯艰给出答案:展览是擂台,每两位艺术家在一个空间里“对垒”。

  有趣的是,刘唯艰本人也是艺术家,且一如既往坚持着绘画实践。刘唯艰于1981年生于湖南,2005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从早期作品开始,他就确立了自己冷峻、晦涩的“社会叙事”方式:他借用了一副中性的、冷漠的“图像”面具,敏锐而深刻地触及到一个时代的社会隐痛。此后,不断变化的主题和语言,都是他随着年龄增长、视野的开阔、社会经历的变化而自我推进的演化历程。如同他的长期行走和旅行。

  “我不是策展人,我还是艺术家。”刘唯艰告诉雅昌艺术网。于他而言,这一次策展经历,是做了一回“旁观者”,观察其他艺术家正在做什么,并且,试图挖掘“绘画的未来”。

策展人刘唯艰与四位参展艺术家

 对话刘唯艰

雅昌艺术网:您是第一次做策展人吗?

  刘唯艰:我读书的时候策划过展览,之后还是以艺术家的身份“出道”的。虽然策划了这个展览,我还是不觉得自己是策展人。我还是艺术家。

雅昌艺术网:策划这个展览的原因是什么?

  刘唯艰:这个展览同样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对艺术的一些追求。首先,四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是从“具象”出发的绘画,这并不表示他们在做一个“绝对的写实”,而是将具象作为创作的一个切入点。其次,四位艺术家的生长经历、学术背景和生活环境各不相同,他们表现出非常个性化、或者说个人化的特点。因此,展览虽然不大,却能看到四种对绘画的探索。我在决定要做这个展览时,首先定下展览的方向,再去选择艺术家。这个展览可以像它的名字“退相干”那样前沿、先锋,同时代表着某些绘画的未来。我没法总结绘画的未来趋势是什么,我只能说,这四位艺术家正在通过自己的绘画实践给我们一些答案,当然,这不是全部的答案。

雅昌艺术网:为什么选这四位艺术家,您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将他们的作品结合在一个展览上?

  刘唯艰:我先说一下他们的“共性”。他们四位都是活跃在上海的艺术家;他们自毕业以后就一直坚持用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艺术;他们的作品体现了一些(艺术、绘画的)未来性。在这些共性背后,四位艺术家又彰显了各自不同的特征:葛彦作品里的元素很满,色彩明艳丰富,但他们想从“多”里凝练成“一”。吴厚挺的这组作品以石头为主题,他描绘了各种石头的缝隙和边界,试图从一个简单的东西里引发厚重的东西。郑田明的作品显示一种更年轻化的、哥特又暗黑的意向,他作品看似画的是人,但却带有个人化的想象。肖江是这四位艺术家中年纪最长的,他长期地关注某种私密性,并形成自己的造型和色彩体系。

  我们将每两位艺术家放在一个空间里,试图挖掘他们各自的差异性,形成有些矛盾、甚至对立的一部分。在策展过程中,我并没有有意地引导他们去展示哪些作品,我只告诉他们,这个展览是一个擂台,他们要“两两对垒”。具体拿什么作品,他们可以自行判断。

雅昌艺术网:您是艺术家,在和这几位“同行”的交流过程中,有什么特别打动你或印象深刻的部分?

  刘唯艰:每个艺术家的想法和追求都不相同,在交流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以前自己没有想到的、打动自己的内容。比如,吴厚挺和我说 “我就喜欢石头缝隙之间,边界互相挤压的那种感觉。”听了他的表述后,我有时会想“啊,我就没有这种感觉。但他有。”这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差异。其实,如何说一个概念或想法并不重要,当看到他们把说的内容落实在作品上后,才能感受到他们对此的理解和情绪的张力。话可骗人,画不会。

雅昌艺术网:提到绘画的未来,您有没有觉得,在当代艺术领域,现在只专注于画画的艺术家变得越来越少?

  刘唯艰:其实,每个阶段都还是有人坚持通过绘画来表达艺术,只是很多人不被人知道。这也是这次展览的理由。肯定有艺术家坚持着自己对绘画的追求。

雅昌艺术网:您的标准或追求是什么?

  刘唯艰:我个人也是把具象作为一个引子的。我可能说不清楚,但我希望诚实的面对自己的作品,做出真诚的、打动我自己的作品。具体如何表达这种朴实和真实呢?说是很含糊、很虚的,只能说大脑里有一个准确的意识形态,还是得看作品本身。

雅昌艺术网:您一开始就说自己是艺术家。那这次策展的经历,给您带来哪些体验?

  刘唯艰:策展的工作更像是一个旁观者,让我有机会反思绘画。每个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需要停歇、或遇到局限的部分,策展令我换一种角度,打开自己对绘画的认识。

雅昌艺术网:通过这次展览,您对绘画的现状、以及未来有哪些新的思考?

  刘唯艰:每个时代都有一个整体的面貌,都有非常打动人的艺术家;同时,每个时代也都有相对普遍、流行的艺术形态,观众看到的内容,或和艺术家背后研究的内容不尽相同。如果你关注上海近期的几个当代艺术博览会,你会看到一些抽象的、表现的、偏西方的作品,但我们不能说这是这个时代的全部,也不能单方面鉴定哪个好,哪个弱。因为艺术作为一门工作,不同的研究和工作都是非常有魅力的。艺术家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发挥着自己探索。

雅昌艺术网:谢谢。


  (本文图片由香格纳提供,鸣谢策展人和艺术家)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