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彭克对话A.R.彭克
发起人:橡皮擦  回复数:0   浏览数:1315   最后更新:2017/11/21 19:59:01 by 橡皮擦
[楼主] 陆小果 2017-11-21 19:59:01

来源:泰康空间


过度的光亮让体验者无法触及最终的本体,因此谈论的问题往往不会具体到实体本身。

——谭英杰

日光亭项目“谭英杰:不可靠的叙述者”展览速写

采访 / 李    佳    日光亭项目策展人

受访 / 谭英杰    日光亭项目艺术家

  • 日光亭项目进行到现在,已经有十余期了,但你是第一位以这个具体的展览空间作为创作主题和回应对象进行开掘、互动和完成呈现的,这让我们很好奇(也暗喜),能否告诉我们是什么让你想到要把展览的空间当成展览的内容的?

日光亭亮的不真实感是我最切实的体会,像是一整片光在往下压着,而且脚踩的地面也是那种黑白之间的纯灰色。这种不真实的状态和我在一次大雾中的感受很相像,在大雾中会丧失对距离的判断,并且越是尝试用灯光穿透浓雾就越是被灯光的反射所围困。试图去呈现这种空间本来就有的空间体验是我最初的想法,在我看来每一个空间都有他特定的属性,并不是所有类型的方案都和空间的属性相契合。在这里有一种过度光亮以至于是让体验者无法去触及最终的本体,因此谈论的问题往往都不会具体到实体本身,而让空间呈现空间本身的状态便成了我最想做的事。





日光亭项目“谭英杰:不可靠的叙述者”展览现场


  • 展览的题目“不可靠的叙述者”是在说你自己吗,能否延伸谈谈这个题目的由来,以及你是如何看待艺术家在创作、呈现和接受反馈的过程当中的角色的?

我觉得我差不多是个不可靠的叙述者。“不可靠的叙述者”这个名字是韦恩布斯的《小说修辞学》里提出来的,但是这种说法一直存在争议,我从中理解的意思是叙述者并没有按一直遵循的思维规范来讲述,而是穿插着多重身份的调动。正好和我在内容上呈现的三种关于空间的角度相契合。在我的感觉中大部分的人都是不可靠的叙述者,而这中间的不可靠叙述关系是留给对方去联想的。我挺喜欢这种不可靠的叙述,同时又警惕这种不可靠叙述中的漩涡逻辑。

展览现场


  • 除了这次的日光亭展览,你今年在吸尘器空间和罗马湖边的个人项目都用到了纸,而且是带有文字的纸,如果回到雕塑这个领域,那种对持久、对稳定形式的冲动其实在今天还是主流,那你又为什么会选择纸这种“速朽”的材料?为什么会偏爱文字这种无形甚至是反形式的元素呢?

纸上方案是目前比较适合我很直接去表达的一种方式,他很便捷且不受材料的约束。我不太喜欢去改变事物的物理关系,事物之中有很多关联是很有意思的,可以用很多种方式去联系他们,而方案和文字的描述便成了我改变他们中的关系的一种手段,观看物理变化的本相和观看被思维改变过的物在我看来没有太大的区别,思维进入感知部分的扰动和认同是我很感兴趣的,回味是我觉得最佳的体验。



展览现场


  • 在这次展览中,很多作品之间都存在某种呼应或相互成就的关系,比如墙上日光膜绘画的两两对应,比如最后一块日光幕布下掩盖的黑色房间模型作为展厅白色空间的另一重缩影,等等。能否讲讲你对展览空间层次的构思和预期,以及你是如何理解项目中的“结构”关系呢?

整个展览是四层明显的空间结构,首先进入斜面空间,到半开阔的空间再到开阔的空间最后是一个回望的缩小模型。还有另外三层作品之间的结构关系,门口的“洞穴之喻”与最后的“蛇雾”的寓言故事这两段内容是相对的,一段是关于讨论真实的映射,另一段是明知真相的雾中枯槁,但都是洞中之人的选择。其他作品的安排都是在这种两极的相对关系中两两相生。在打破原有概念的同时叠加相对概念之物,最后落到实在的空间之洞时又予以三个方向的消解。代指的是最后空间中的三件墙上作品,正的空洞与反的空洞和两层空洞的集合。整体的空间结构是相对弥散开的。


展览现场


  • 我们发现你利用了上次展览遗留在天花日光膜上的一个洞,并且把这个偶然的“历史遗迹”变成了有意为之的当下呈现的一部分,能否就此多谈一些你的想法?

我很喜欢利用已有的物品的信息去重新构造,有一个叫《已知游戏》的游戏在我们的朋友之间玩得很有意思,这个游戏好玩的部分就是通过一点点的条件推导出整个游戏的全过程。我其实有将这个游戏的原理加入到整个展览的构思中。那么这个空间中偶然留下的遗迹就很快成了我的第一个已知条件。高亮的空间是第二个已知条件,关于雾中的感受是我个人的一个已知条件。我叫了6个朋友来这个空间中做这个之前的游戏,我来当裁判,在各种叙述的不确定中我们推理了很多种方式去叙述这个空间。在当时最能体现这种不可靠性的叙述,在合并交叉叙述关系的时候渐渐找到相对应的点以其种种的对应关系。在总结中发现,玩游戏的时候就知道想要什么,只是没有具体下来,直到最后都会发现其中的一一对应。

展览现场

《已知游戏》的游戏现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