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岸与ART021:上海的艺博会格局开始成熟细分
发起人:clclcl  回复数:0   浏览数:1309   最后更新:2017/11/10 09:25:00 by clclcl
[楼主] artforum精选 2017-11-10 09:25:00

来源:artforum


陈佩之,《未来地图之四》,2001纸上丝网印刷,30 × 44".


历史前卫艺术——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构成主义——的驱动力之一便是融合艺术与生活的决心众所周知通过拥抱新的媒体和移动技术包括马里内蒂汉斯·里希特(Hans Richter)、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Vladimir Mayakovsky)在内的艺术家们利用各种手段希望弥合艺术生活之间的距离某种形式的直接行动主义涉及到群体运动和宣言偶发艺术引入偶然性接受巧合同样重要的还有对艺术机构本身的口头甚至身体攻击。“我们将毁掉各种博物馆图书馆学院……放火烧掉书架引河水淹掉博物馆看到那些光辉一世的老旧画布飘在水上颜色尽褪不成形状该是何等痛快!”1909未来主义宣言如是说

一百多年以后今天的我们又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呢我们没有按照当初玛里内蒂的要求把美术馆变成工厂相反我们把工厂改造成美术馆——以极快的速度和极大的数量从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到巴塞罗那的开夏美术馆(CaixaForum),从赫尔辛基的电缆厂(Cable Factory)到伊斯坦布尔的santralistanbul,更不用说遍布柏林苏黎世甚至几乎每座欧洲城市的文化酒厂”。

表面上看这一逆转与其说跟前卫艺术有关不如说跟晚期资本主义的关系更加密切全球化对廉价劳动力的逐底竞争制造业工种从发达国家的流失以及从西方到亚洲的人口与工业整体转移最终留下的是一片第一次机械时代的怪异废墟不过虽然老话说水涨船高自由贸易和放松管制的大潮却没有托起所有的船只跟着上涨的只有社会不公正和经济不平等降低税收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涓滴效应(trickle-down effect),反而导致收入和财富大规模向上重新分配

到目前为止说的都是些常识这个问题自从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二十一世纪资本论出版以来就被广泛讨论在试图解释美国白人工薪阶层为何如此热爱唐纳达·特朗普的专家中更是引发了无数论战但是在工厂到美术馆的转换浪潮中同样上涨的还包括这些西方国家的文化资本或者更准确地说上涨的应该是投入文化以及从中提取的资本此处前卫依然在艺术与生活中起着作用——这种作用往往充满矛盾艺术家分裂为艺术实践和行动实践两个阵营他们知道自己越是坚持自己的自律性反而越是助长自身的工具化

这个问题我认为就是荷兰艺术史学家多产且好辩的当代艺术写作者斯芬·吕提肯(Sven Lütticken)新书的主要论题之一书名文化革命自律性之后的美学实践所包含的挑衅是双重的一方面自从毛的文化革命导致数百万人丧生并毁灭或窒息了整整一代艺术家作家和知识分子,“文化革命这个词已经变得有如毒药差不多快被排除出我们的词汇系统了但书名的挑衅意味还在于吕提肯并不是要重申这个词最初对于1920年代的前卫艺术以及后来对68年五月革命情境主义者而言的原初力量而是将其作为同样适用于197080年代状况的描述语然而如今它已经变成所谓新自由主义结构革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这一结构革命暗示了一种从上至下的文化革命”,令人回想到斯大林以及卢克·博坦斯基(Luc Boltanski)和夏娃·夏佩罗(Eve Chiapello)等社会学家的理论就连吕提肯所引用的保守主义思想家如戴维·布鲁克斯(David Brooks),都基本上持相同意见他们都认为新自由主义与自由市场政策吸收了前卫艺术的革命和破坏性的力量把文化变成了某种光鲜的表面全球资本主义的润滑剂正如吕提肯写到的,“当代美学实践以彼此迥异且有时互相冲突的方式回应了艺术与所谓文化产业日渐一体化及其朝向带有艺术声望的金融资产的转向这一现实这场正在进行中的资本主义文化革命取消了现代阶段很多社会领域比如艺术学院原有的相对自律和具体性。”

文化革命本来是一个左翼修正主义概念通过承认文化在物质生产方式面前具备某种程度的自律性和独立能动性从而打破正统马克思主义中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模式但进入里根-撒切尔的80年代在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条件下成形的文化革命通过广告设计以及媒体”,吸收了来自反主流文化的能量以及前卫艺术的策略然后在其第二步行动中它开始缓慢而稳步地接管整个艺术界下面这个例子吕提肯并未提及但鉴于目前达米安·赫斯特(Damien Hirst)饱受争议的难以置信号残骸宝藏展仍在威尼斯的弗朗索瓦·皮诺基金会(Francois Pinault Foundation)进行联想到这个例子也就非常地自然而然广告天才查尔斯·萨奇(Charles Saatchi)80年代一边与撒切尔的保守党结盟一边跟赫斯特的YBA群体联手这一双重盟约是个很好的象征提醒我们那些或大或小的挪用与共谋动作没有它们这场从上至下的文化革命不可能成功而现在它显然成功了只消看看赫斯特在他堕落得气势恢宏的新展上对艺术界(“为艺术而艺术的老套和一切艺术都是政治的双年展那种我们心里都明白的戏仿嘲讽

文化革命每一章的论述都非常厚实作者对当代理论的掌握程度令人敬服支持论述的例证中既有成名艺术家也有新生代的作品和美学实践大都十分生动其中一章(“重新书写”)给了陈佩之(Paul Chan)的作品另一章(“后人类历史”)历史终结”/后人类/人类世论战有精彩而广泛的综述第三章(“懒惰的劳动者”)调用了有关非物质劳动闲暇、24/7社会等后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整本书串起来的是其总题——在全书前两章文化革命既不要专制也不要自动主义有关自律性与美学的笔记)”中阐述得最为有力——也就是这场从上至下的文化革命给美学实践以及尝试把握它的批判理论所带来的恶性循环和二律背反批判理论在这里面发现自己能用的工具要么在敌人手里要么已经破损不堪

吕提肯分析了传统意义上针对文化产业的解毒剂——即艺术的自律性——得出结论是它远远不够且容易被收买但面对那些艺术自律性的批判者们他又处于一个为之辩护的位置他认为如果艺术和美学真的具备政治性的话——也就是说如果它们真的对当代世界有发言权的话——如果艺术与生活的融合扬弃不只是美学实践猥亵的替身”,商品化的休闲与生活方式的话那么某种形式的自律性是必不可少的吕提肯试图重申自律性——不是艺术的自律性而是任何将自律性本身困境作为前提条件的美学实践的自律性——而且与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和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相反他认为批判仍然具备政治可能性

这一点使得吕提肯的论证中必然包含许多转折——他的论述非常复杂但解释得足够充分和耐心高度理论化但同时切实扎根于历史——就像他一边阐释为什么美学与政治从来没有太多交集”,但又指出大部分最具感染力和迫切性的美学实践都在不断激活和重新激活自律的艺术与社会或政治行动主义之间非症候性的亲和关系。”因此全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线索之一就是对于在如今自我赋权(self-empowerment)与不稳定性(precariousness)并存的矛盾状况下认知情感及创意劳动的分析自我剥削成为其严重后果阿多诺的名言——每件艺术品都既是自律的也是社会事实在这里找到了实实在在的当代化身但吕提肯想把自律的概念跟作品和艺术家剥离开将自律性不可避免的斗争僵局和抵抗放到无所不在的文化领域里讨论——正因为文化这个词的形象现在已经差到不加引号就不好意思用的地步。“文化这个概念的污点越多,“文化革命的言外之意越是负面吕提肯的反击就越有动力——反抗构成了这本书的存在理由本身哪怕他所提倡的另一种文化革命看上去只是建立在一种挥之不去的直觉其他形式的生活一定是可能的无意义的帝国可以且必须被解构和重组之上从某个点开始读者不禁会留意到,“后人类前史这一精彩章节已经暗示了哪些其他形式的生活是可能的不是只有跟人类智慧赛跑的基因改造定制婴儿或人工智能系统而是人类作为生物与数学无缝连接共同进化中的一环——所谓的生物-数字融合(bio-digital fusion)。这些存在形式不再需要总是处于受中介被异化的状态”,也不再受制于个体无法逆转的有限生命它们意味着艺术与生活最终还是融为一体——只不过艺术(art)在这里变成了人工”(artificial),生活变成了设计。”这将会是下一场文化革命”。

托马斯·艾尔塞瑟(Thomas Elsaesser)是阿姆斯特大学媒体与文化系荣誉教授2013年起在哥伦比亚大学兼职授课

— 文/ 托马斯·艾尔塞瑟 | Thomas Elsaesser, 译/ 杜可柯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