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我和王鹏杰去看了管勇的“介质空间”个展
发起人:猴面包树  回复数:0   浏览数:1420   最后更新:2017/11/09 17:48:55 by 猴面包树
[楼主] wangxiaoer97 2017-11-09 17:48:55

来源:艺术界LEAP 赖非


光·合作用-亚洲当代艺术同志议题展

Spectrosynthesis - Asian LGBTQ Issues and Art Now

地点:台北当代艺术馆

时间:2017.9.9-11.5


今年5月,台湾司法院宣布现行民法没有保障同性婚姻自由及平等权属于违宪,成为亚洲地区保障同性婚姻合法权利的首例。这是公众在台北当代艺术馆(MOCA)观看“光·合作用-亚洲当代艺术同志议题展”时无法忽视的背景,或多或少地为这一与社会齿轮紧密相扣的艺术展览增添了一些欢愉庆祝的意味。

曾怡,《自由领导人民》,2016年

110 × 150 厘米,数字输出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以“同志”和“亚洲”为关键词的大型展览在此刻应运而生,并非台湾同性婚姻释宪的政策大背景和社会活动的直接产物。展览由创立于香港的非营利机构骄阳基金会(Sunpride Foundation)发起,台湾资深策展人和教育者胡朝圣策划,得到了联合主办方台北当代艺术馆这一市政机构的支持,历经了三年的筹备最终在2017年秋天落地台北。这样的天时地利,用策展人的话来说,意外地令这个当代艺术展成为了一种“另类的庆祝”。

庄志维,《黑暗中的彩虹》,2017年

黑色油漆、胶合玻璃、LED、金属

共8件,每件100 x 100 x 200 厘米

展览期间,装置被安放在台北当代艺术馆的正门外,公众可在装置上随意刻画书写


在骄傲和欢庆的氛围之下,“光·合作用-亚洲当代艺术同志议题展”可以说是一个宏大的尝试。据官方消息所称,这是亚洲地区有史以来第一个在官方美术馆举办的关于LGBTQ议题的主题展览。展览通过22位来自不同世代、不同地区和社群的艺术家共约50件形式各异的作品,广泛涉及多元的性别议题与面向,呈现了跨越半个世纪的酷儿艺术史和生命史。参展艺术家中有相当比例的以同志身份为人所知的当代艺术家,然而TA们唯一的且无一例外的身份共性是某种意义上的华人身份。而这有些微妙的民族性概念也成为了展览主要焦点之外的一条隐性线索。

左:席德进,《红裙少女》,1960

布面油画,91 × 65 厘米

右:席德进,《黄衣少年》,1967

布面油画,91.5 × 73 厘米


在展馆内的入口位置迎接观众的是台湾现代重要画家席德进(1923生于四川-1981)创作于60年代的两幅画作。席德进早期创作的美少年肖像既是对青春的歌颂,也是画家内心情感的投射(席的同性恋身份虽不曾公开,却是众人心知肚明的“秘密”)。这一对少男少女的肖像既是展览在艺术史上的起始点,也以一种明快的美学基调表现了性别平等的寓意。

谭浩,《谭浩#5: 亚洲性感男性》,2014

印刷品,27.3 × 20.95 厘米, 66页


“光·合作用-亚洲当代艺术同志议题展”囊括的艺术家文化背景广阔而多元既有兼具“离散”(diasporic)的种族文化身份与酷儿身份的海外创作者——譬如曾吴(Wu Tsang)、黄汉明(Ming Wong)和以出版为主要实践形式、不常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展览的加拿大艺术家谭浩(Ho Tam),也有活跃于80年代纽约的“大牌”黄马鼎(Martin Wong)和曾广智,还有来自陕西通过民间剪纸艺术表现同性之爱的西亚蝶等等。然而,当展览的面向如此多元和包容时,展览以“亚洲”和“同志”为关键词的横向的选择和组织方式难免会有不够严谨之处。毕竟,想要用一个展览去概括亚洲的酷儿艺术创作这一宏大、广泛又充满复杂性的主题是不可能且不必要的。令人欣喜的是“光·合作用-亚洲当代艺术同志议题展”在对于每个创作实践的纵向呈现上下足了功夫。展览中的每件作品和艺术家都有丰富的介绍和解说在宣传和公共教育上都力图触及和影响到最大范围的民众,包括儿童(展览作品的分级制度明确而严密)。“光·合作用-亚洲当代艺术同志议题展”给当下的台北带来了一场安全范围内的另类庆祝。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