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璐作品《广州新语》入选2017温哥华国际电影节
发起人:号外号外  回复数:1   浏览数:1732   最后更新:2017/10/20 09:50:21 by guest
[楼主] 聚光灯 2017-10-05 17:19:35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傅译文


9月21日,“徐震超市”在伦敦金利街开业,这是中国艺术家徐震在伦敦设计周率先呈现的装置艺术。在金利街上赛迪 HQ 画廊同期开幕的,除了“徐震超市”,还有《中国 2185》联展。徐震构建的是一个加速而粗糙的消费主义虚拟空间,并且带出空间、制造、商品彼此之间的关系;而《中国 2185》则是十位年轻艺术家对于未来中国的无限畅想。伦敦弗里兹艺博会画廊百家争艳之际,这两项展览将带你进入不一样的艺术世界。


伦敦。青岛啤酒、奥利奥饼干、品客薯片...乍一眼还以为自己进了中国城,其实却是在伦敦的Soho区。9月21日,“徐震超市”在伦敦金利街(Kingly Street)开业,这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徐震在伦敦设计周的率先呈现:构建一个加速而粗糙的消费主义虚拟空间,并且带出空间、制造、商品彼此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一场十名中国新生代艺术家集体亮相的《中国 2185》联展也在伦敦登场。

“徐震超市”在伦敦赛迪 HQ 画廊展览现场,图片来源:The Space


其实早在2007年,徐震就开始以“超市”为主题,在现实空间中构建介乎于装置艺术和商业生产的项目。出生于1977年的徐震亲身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浪潮,他又于在中国内地消费文化最甚的上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没顶(MadeIn)。


2016年4月,“徐震超市”在上海愚园路1386号,图片来源:艺术家本人


2006年,徐震在上海愚园路“建造”了一个实体超市,之后又在新加坡、纽约、迈阿密原版呈现,观众走进“本土超市”即可看见琳琅满目的”中国商品”,虽然这只是一个个空壳,与之产生互动的“顾客”在拿起商品时便发现自己被“戏弄”,当下那刻产生的反应亦成为艺术品的一部分。这是徐震对于物品使用价值和包装品牌产生附加值的暗讽:过速的资本、无休止的供求、过剩消费和空洞的包装


本次两个展览是策展人王宗孚(Victor Wang)和伦敦赛迪 HQ 画廊(Sadie Coles HQ)初次合作。在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采访时,赛迪 HQ 画廊的创始人赛迪·科尔斯(Sadie Coles)表示自己是一个好奇心很重的人,两年前她看到在上海看到王宗孚运用不同材料做的展览,这让她觉得十分新颖有趣,其呈现形式更让她颇觉振奋。也正基于此,她萌生了和王宗孚合作的想法,邀请在他在其位于伦敦 Soho 的空间做展。


伦敦赛迪 HQ 画廊“中国2185”展览现场,图片来源:赛迪 HQ 画廊


国际商业画廊的实干派赛迪·科尔斯在2006年接受英国《卫报》(The Guardian)采访时曾谨慎地表示,当时艺术市场上最被高估的趋势是中国现当代艺术。而今,十年过去,经过全球经济的洗牌和市场洗礼之后,科尔斯对《艺术新闻/中文版》重新定义了自己当初的担忧:如果说十年前的市场还在摇摆期,如今中国现当代艺术市场发展更为有机(organic),这其中包括两个纬度:西方市场对于中国现代艺术的了解,以及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彼此更深入的沟通


当被问到为什么要同时呈现两项展览,策展人王宗孚指出这是一场“展示中国的 show”,两个看似不同展览在同一画廊不同空间同时表现:这也是沿用了艺术史上并置(juxtaposition)的手法,两个看似没有关联的展览同时展出以此产生互动效果;已经成名的艺术家徐震的作品再现,和新生代艺术家集体呈现。


十位年轻艺术家作品各有千秋,例如张如怡的作品表现了建筑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而陈天灼则运用模型和影像来叙述中国,作为独立的个体,以及个体之间相互对话,成为一个整体协作:在一个没有隔断的空间内,集体展示所有的作品。

陈天灼,《Scapegoat》, 2014年,图片来源:长征空间与赛迪 HQ 画廊


“徐震超市”已经多次参加各大国际展览,已为国际舞台广泛认知的艺术家徐震和其品牌对后辈一直乐于扶持下一代艺术家进掖,此举得到策展人和画廊方的赞许。作为一手挖掘并代理莎拉·卢卡斯(Sarah Lucas)和约翰·柯林(John Currin)的伯乐型画廊老板,科尔斯凭借其对现当代艺术的敏锐嗅觉,发掘新兴艺术家,并乐此不疲地和他们一起探索展览的形式。灵感来自于雨果奖得主刘慈欣同名小说,《中国 2185》是十位年轻艺术家对于未来中国的无限畅想

张如怡,《种植》,2017年,图片来源:赛迪 HQ 画廊


80后上海艺术家张如怡的作品位于展厅中央:水泥磁砖上种的一株仙人掌刺原装从上海空运到伦敦,两根伫立两侧的擎天大柱则是在地改建:利用原本画廊的柱子对其建筑空间进行“扭曲”创作,而上面的钢筋水泥与工业搭建有关,她将此作品命名为“建筑配件”。张如怡的理念是以建筑为载体铸造个人空间,从而捕捉人转瞬即逝的情绪。她的立体作品对应其平面作品的线条和网格:磁砖像征上海人家的自我面对的空间--厕所和公开交流的空间--厨房,上面的仙人掌刺来自于建筑工地,经过造型和颜料加工,以碎块的型态像征“坚硬”的力量,而整件作品的背后是拆迁和城建这样的大时代图景。

张如怡,《建筑配件》,2017年,图片来源:赛迪 HQ 画廊


同样来自上海的于吉秉承其这两年“在地”(On site specific) 的创作理念,本次作品一大半的创作材料来自于上海的废弃空间和日常生活废弃用品; 另外一半材料来自伦敦,以此来体现城市与城市的转换。


北京艺术家孙逊这次展出的画作是在伦敦完成的,其创作题材的缘起他去伦敦东区买材时,发现伦敦东边的穆斯林社区,当下决定将穆斯林群体作为题材融于创作中。


来自内蒙古的娜布其的铜雕塑是其创作系列的一件,她想探讨两种不同空间的嫁接:雕塑的下半部分是和身体有关的现实空间,上半部分宛如地貌的空间乃是身体无法触及的想像空间。


《中国2185》展览包含了三个层次的概念,这是基于对中国艺术史及其同时代的认识而构建的:首先是对艺术史的过去和现在的同步探索和经典化;其次, 自新世纪起,科幻小说就被知识分子作为探讨当下、重塑历史的一个重要载体;第三,新生代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超越了曾经被认为是物质、历史和地域的极限,其分化得到了认可。在展览开幕的尾声,《艺术新闻/中文版》询问策展人王宗孚:和中国传统艺术相比,中国的当代艺术似乎更得到国际舞台的关注,这是否因为如今中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崛起? 王宗孚笑道:“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影响西方现当代艺术深远的日本艺术如葛饰北斋的版画,其源头是传统中国艺术。而今中国现当代艺术备受瞩目,重新带动国际视野投向中国传统艺术。随着现当代艺术为人发掘,中国传统艺术亦被重新发现。”(采访、撰文/傅译文)



徐震超市 & 中国2185

伦敦赛迪 HQ 画廊| 9月21日至11月4日

[沙发:1楼] guest 2017-10-11 20:48:26
[板凳:2楼] guest 2017-10-17 15:00:24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