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隆:Marc Jacobs应该在艺术界得到更高声望
发起人:橡皮擦  回复数:0   浏览数:1349   最后更新:2017/09/30 08:24:59 by 橡皮擦
[楼主] babyqueen 2017-09-30 08:24:59

来源:艺术世界杂志


王远凌|图片提供


你好,化龙桥!

Hello, Hualongqiao!


王远凌,段煜婷 | 受访者

陈冰雨,杨圆圆 | 采访整理

王远凌|图片提供


2016年的5月,王远凌和他的团队在重庆美术馆做了一场名为“你好,化龙桥!”的展览,展览的主办单位是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王远凌是执行策展人。其主题内容是对一个已经经历了十年改造的城市片区——化龙桥的发展与变化进行梳理与回顾。十年前,当这片区域还叫“化龙桥”的时候,这里是位于嘉陵江畔的一个老工业区:产能低,污染重,下岗职工多、以轻工业为主。后来政府招商引资,把地卖给了香港瑞安集团进行整体规划,成就了现在的重庆天地——一个重要的国际商务区,也是重庆外国人最为集中的生活区。

王远凌|图片提供



王远凌:段老师你好,2016年初的时候我来拜访你时,心情挺忐忑的。之前我并没有把这些来自化龙桥工厂的档案照片给太多人看。在绝大部分人的思维惯性里,政府和艺术几乎挂不上钩。不知道当时你对于这个展览和我给你看的照片的第一印象又是什么样的?


段煜婷:第一眼的感觉非常亲切。我父亲曾是一个大型兵工厂的工程师,我从小就去他的厂里玩过,接触过这种大工厂的生产氛围和里面人的状态。那个时代的国企大致上也都是相似的。


其次是非常震惊,正因为我自己家庭的原因,使得我在比较近的距离观察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营工厂的各种改革和改制,其中变化之剧烈是深有体会的。很难想象在那样巨大的变革中,还会有这么丰富详实的资料得以保存。这些东西既有关于生产技术的,也有关于工厂行政管理,工厂业余文化生活,还有党建、工会以及那个年代的各种运动,还有一些个人的记录……总之,非常丰富也很到位,可见那时国营企业的档案意识和管理能力还是很厉害的。


我们以往做文献研究的时候,往往喜欢说,用“XX资料”可以大致勾勒出“XX”的基本样貌,但化龙桥这些资料不仅仅是“大致勾勒”,它深入且有细节地展示了那个时代国营大工厂的生产和生活的全景。所以,掌握着这些资料就意味着我们有可能巨细无遗地重现那个时代最为重要的一个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场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


先进工作者肖像


ArtWorld:项目的老照片和资料是怎样收集到的,你们是怎样把这样一个繁杂的老工业区历史分解成在展览和画册中所呈现的结构?


王远凌:我从小的生活就跟工业有关,我妈妈工作的单位是冶金部下属的设计院,我爸爸也是在一个国有的大型钢铁公司研究所里工作。 我清楚一个国营单位或者企业都有自己的档案室,并且有专门的人负责档案的调取和保存。


做化龙桥项目的时候,我很自然地想到从档案室入手,将档案室中的内容精挑细选一些做到展览里面。事实上,一入侯门深似海,进了档案馆就出不来了。


早年工矿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组成一部分是人事档案,另外一部分是工作档案。人事档案里面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但有基本情况介绍,个人履历,常规审核表格,还有情况说明、悔过书、道歉信、表扬信、其他单位发来的各种信函等等,总之,一个人的一生就在一个牛皮纸袋里。这样的人事档案通常是仅供本人查询的,所以里面的内容根本没有任何关键词的检索,在打开之前,没有人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另外一种是工作档案,这部分内容按照科室与时间划分,比如财务科1957年,1958年……1989年。对于工厂档案室这样非专业档案管理的地方来说,这样的档案整理基本上都是分发到下属各个科室的。


面对尘封多年的档案,我们实在没有能力去挨个挑选,而是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宣传科工会厂办三个部分上,而且全以照片为主。


我们开始集中收集档案照片。有些厂档案室里面直接就有,不但有相册,照片,还有底片册;有些厂已经破产、改制或转卖,这样的情况就只能通过人事档案去找以前的工会主席,宣传干事,看他们手上还有没有存货。


因为是政府性合作项目,我们收集这些工厂档案照片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阻力,而且还帮对方将照片数字化归档。在短时间之内,我们尽可能地收集到了非常大量的档案照片,从50年代一直持续到2000年数码产品普及之后。我们对影像进行了分类,主要内容为工作生产政治生活文化娱乐三个大的方向。考虑到照片在叙事上的单一,我们就做了一部20分钟的口述史纪录片来进行补充,最后在画册中呈现出了近十万字的访谈录。


王远凌|图片提供


ArtWorld:通过对一个老工业区的影像档案整理出的“你好,化龙桥!”究竟是一个艺术作品还是一个社会文献?


王远凌:我个人觉得这个项目本身的概念是一个社会文献研究,但是这些文献影像和档案影像作为二次艺术创作的材料也是成立的,关键看是谁用,和用来做什么?所以这个展览在重庆和连州的做法是不一样的。


段煜婷:社会历史文献照片的研究一直是国际上许多摄影博物馆、摄影研究机构极为看重的摄影研究层面。作为一种记录和交流媒介的摄影,其本身所涵盖的社会性是一项主要功能,因此,我们决不能只站在一个艺术摄影的小圈子里来看待摄影这个媒介。


按照这个逻辑,“你好,化龙桥!”应该归类于一个文献展,但是在不同的人手里,这些照片就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远凌他们一方面利用现有的这些影像资料用艺术的手法去做自己的表达;另一方面,也在我的建议下,尽量客观地分类整理这些照片,以便于还原出一个原有语境下照片被使用的概貌。最终,他们用一种研究的方式将一场貌似沉闷的影像文献展变成是一种反艺术反当代的影像实验,纵观艺术的发展史,研究的态度和理性的方式才是具有先锋性的。


王远凌|图片提供


ArtWorld:两位怎么看待近年兴起的通过老照片来钩沉某个地域或者某个时期的历史,难道仅仅是因为社会发展变化太快,怀旧和乡愁成了现代人一种新的“都市病”了?


段煜婷:有人将怀旧行为分成两大类,修复型怀旧和反思型怀旧:前者注重于“旧”,希望能恢复旧有的物和观念;后者则关注于“怀”,注重于反思、重构旧时光的思维过程,而不是真正回到过去。我觉得前者太过于迂,而后者更像是人们面对现实剧变寻求的一种心理缓冲,我觉得王远凌的作品就有这样的治疗功能。


*全文刊载于《艺术世界》322 期“工厂”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