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拍是为了给谁看?
发起人:猴面包树  回复数:0   浏览数:1678   最后更新:2017/09/15 21:42:25 by 猴面包树
[楼主] clclcl 2017-09-15 21:42:25

来源:凤凰艺术 孙天艺


无幕可落

近日,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位于798艺术区的两大空间推出了两个群展:“化学之爱”,以及由青年策展人刘婷策划的“无幕可落”。其中,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第二空间推出的“无幕可落”展出了7位生活、工作于美国的艺术家的作品。整个展览充满艺术家们以风格不一的绘画、雕塑与装置营造的诗意与惊奇,他们通过细节中的短暂、精致和脆弱,完成对秩序的探索。


在唐人画廊于798内的新空间中,一件巨大装置占据了主展场的中央,这是一件由钢管架起的石膏装置。若不仔细前往观看,作品光滑的表面和充气感可能会致使观众认为它是一件鼓满风的塑料作品。尽管制造以假乱真的效果是艺术家乔治·伊恩·麦克马洪此次的目的之一,他的作品却是从石膏这种易碎且古典的材料出发的


▲ 展览现场




▲ 乔治·伊恩·麦克马洪(George lan McMahon),《逗留》,石膏、金属、木材、压钳,990 x 396 x 411 cm,2017


在位于偏空间内的一个视频中,艺术家不断表演着打碎自己制作的1:1石膏幕布的过程:他邀请观众来到放置幕布的空间内,如同指挥家一般的登上梯子,打开一个悬挂着的铁杠机关,在铁杠落下的一刻,幕布被齐整的切割、敲碎、最后全部落下,接着艺术家从梯子上走下鞠躬,接受观众为这场暴力奇观贡献的叫好和掌声。如同影像中幕布的结局,此次展出的装置也会被销毁考虑到他所同样极力强调的人工景观效果,作品被销毁的宿命似乎才真正意味着作品的完成,而闲散漫步的观者们无非是在展览的有限时间里对最终的暴力行为进行预热与消费

▲ 乔治·伊恩·麦克马洪(George lan McMahon),《帘幕蒙太奇》,视频,时长:6'13'',2016

▲ 左一:乔治·伊恩·麦克马洪(George lan McMahon),《无题 3》,纸上绘画、拼贴,139.7 x 107 cm,2017;左二:乔治·伊恩·麦克马洪(George lan McMahon),《无题 2》,纸上绘画、拼贴,170 x 107 cm,2017;左三:乔治·伊恩·麦克马洪,《无题 1》,纸上绘画、拼贴,107 x 132 cm,2017


策展人刘婷在“无幕可落”中的意图在于勾勒出艺术家创作中的一些痕迹,正如上述麦克马洪在石膏与表演中探索出的暴力话语与媒介的应用,它们于此次依旧被沿用。这些痕迹绝无成熟与否之说,而更像是年轻艺术家不断反观和自省的尝试。同时,“无幕可落”状态也可以对应在观众的接受上——我们可以从多重角度去分析和描述作品,包括用感官介入,或通过经验与知识去理性分析,这些均将我们带入到一个无法走至尽头的场域里。于是,观者或许会迷失于这些从形式到内容均相互排斥的作品之中,但在观看的背后,展览的总体语境又将这些分散的交叉聚拢。这种若隐若现的关联促使每一位艺术家的具体实践都亟需被还原,以击散弥漫在展场中的种种不确定性


▲ 展览现场


与唐人同天开幕的“化学之爱”相似,“无幕可落”也是一次充满混合的年轻人的展览,无论作品媒介还是艺术家国籍均体现出更多样化的存在。但这一展览显然更偏向于美国艺术家——除了几年前开始在美国学习生活的陈子豪外,其他人无一不出生并成长于美国本土。

▲ 左:凯利·多纳休(Kelley Donahue),《致敬·蟒神》,陶瓷雕塑、釉下彩,165.1 × 96.5 × 58.4 cm,2014

▲  中:凯利·多纳休(Kelley Donahue),《自我重塑》,陶瓷雕塑、釉下彩,154.9 × 78.7 × 58.4 cm,2014

▲ 凯利·多纳休(Kelley Donahue)作品

▲ 左:凯利·多纳休(Kelley Donahue),《神物之守护者》,陶瓷雕塑、釉下彩,78.7 × 43.2 × 63.5 cm,2015;右:凯利·多纳休(Kelley Donahue),《冲浪蝓与兔》,陶瓷雕塑、釉下彩,106.7 × 124.5 × 45.7 cm,2015

▲ 展览现场


好在展览的意图并非是显示出当下对所谓“国际”流行语言的偏爱,或凸显某种意识形态。一部分作品反而展现出一种混沌并无具体所指的虚无感,无论是麦克马洪最终将被销毁的装置还是展场尽头艾丽西亚·埃格特的影像《晴时可见永远》。在这件作品中,一件巨大的“FOREVER”放置在缅因州一座大雾弥漫的岛上,艺术家将若隐若现的雕塑伴随着浓雾与海浪声一起拍摄出来,并将这种不确定的时间维度移至到带有沉浸感的展场中。

▲ 艾丽西亚·艾格特(Alicia Eggert),《晴时可见永远》( 版本 1/6),单屏高清录像,时长:18'48'',2016 - 2017

▲ 艾丽西亚·艾格特(Alicia Eggert),《永远》,丙烯木材,1250 x 200 cm,2016



▲ 展览现场


另一部分作品试图展示的是艺术工作者的劳作及其中耗费的时间,以此与工业化和数码化的创作方式相区分,这从展览入口处的陶瓷作品就能发现端倪。这些有着中亚和南亚符号形式的雕塑全部来自于艺术家凯利·多纳休的手工制作,手工性在侧空间一张由多纳休摆放拼接的陶瓷片地毯上显示的更为明晰,尽管在布局上显得略微松弛,但仍还算有效地传达出这种劳作的历史渊源。

▲ 凯利·多纳休(Kelley Donahue),《涉过无知深渊》,陶瓷雕塑、釉下彩,300 × 300 cm,2014




▲ 凯利·多纳休(Kelley Donahue),《涉过无知深渊》,陶瓷雕塑、釉下彩,300 × 300 cm,2014


多纳休的作品和工作方式显然带有来自于艺术家旅行途中所铭印的异域感和历史线索,而本杰明·赫恩登的绘画则与上述的历史和地理性相剥离。他的作品是一层层线条累积的结果,在线条的组织和编排之后,画面通过反光而呈现出三维的立体感,这一画面上的“空间”随着观众的移动而发生变化,艺术家的自律也随之揭露。

▲ M. 本杰明·郝恩登(M.Benjamin Herndon),《曲线 1&2 号》,亚麻布上银尖笔、石墨、明胶、大理石灰,152.4 x 157.48 cm,2017

▲ M. 本杰明·郝恩登(M.Benjamin Herndon),《曲线 3&4 号》,亚麻布上银尖笔、石墨、明胶、大理石灰,147.32 x142.24 cm,2017

▲ M. 本杰明·郝恩登(M.Benjamin Herndon),《曲线 5&6 号》,亚麻布上银尖笔、石墨、明胶、大理石灰,152.4 x147.32 cm,2017

▲ M. 本杰明·郝恩登(M.Benjamin Herndon),《曲线 7&8 号》,亚麻布上银尖笔、石墨、明胶、大理石灰,152.48 x 152.4 cm,2017

▲ 展览现场


展览的英文标题“Everlasting”事实上比“无幕可落”更直截了当地阐明了上述两种通行着的实践状态,因而也使艺术家身份变得朦胧。从这个意义上说,展览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跨国“交流”(尽管它很容易被如此看待)或单纯的强调一种语意的“同质性”,而更像是对某些恒久创作方式的认可


▲ 展览现场


正如陈子豪的作品所呈现的那样,尽管艺术家自身的文化背景与其它人有所出入,但艺术家并未将这种身份的顾虑直接坦露,而是通过一种古典的迷幻感和音乐性将其掩埋,用含混的方式指出艺术家所面对的问题。在他的作品中,不同语境和空间的痕迹能被寻觅到,包括塔所暗示的浮屠或发射塔等,而艺术家的真实意图在于通过挪用、塑造并转译这些真实可见的留存物,从而影射信息的力量,它们在当下扮演着原始巫术和宗教的角色,这已成为一个更广泛意义上人类共同面临的困境

▲ 陈子豪(Chen Zihao),《电子殿堂 1》,布面油画,93 x 152 cm,2017

▲ 陈子豪(Chen Zihao),《电子殿堂 2》,布面油画,76 x 76 cm,2017

▲ 陈子豪(Chen Zihao),《电子殿堂 3》,布面油画,186 x 148 cm,2017

▲ 陈子豪(Chen Zihao),《电子殿堂 4》,布面油画,76 x 76 cm,2017

▲ 陈子豪(Chen Zihao),《电子殿堂 5》,布面油画,76 x 76 cm,2017

▲ 陈子豪(Chen Zihao),《电子殿堂 6&7》,布面油画,76 x 152 cm,2017

▲ 迈克尔·查莱赫斯基(Michael Zelehoski),《蓝带》,路障、酚醛胶合板,110 x 198 cm,2017

▲ 史蒂芬妮·麦克马洪(Stephanie McMahon)作品,从左至右分别为:《裸·蓝》,木板油画,183 x 152.4 cm,2016;《露台》,木板油画,150 x 120 cm,2015;《土木工事》,木板油画,150 x 120 cm,2016;《喷流》,木板油画,150 x 120 cm,2015;《梅》,木板油画,213.36 x 152.4 cm,2015


展览信息


▲ 展览海报


无幕可落 / EVERLASTING


艺术家:

艾丽西亚·艾格特(Alicia Eggert)

陈子豪(Chen Zihao)

乔治·伊恩·麦克马洪(George lan McMahon)

凯利·多纳休(Kelley Donahue)

M.本杰明·赫恩登(M.Benjamin Herndon)

迈克尔·查莱赫斯基(Michael Zelehoski)

史蒂芬妮·麦克马洪(Stephanie McMahon)


策展人:刘婷(Liu Ting)


展览时间:2017年8月5日-9月16日

展览地点: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唐人北京第二空间)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