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小心易碎画廊开幕首展“七条经验,再经验”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1   浏览数:873   最后更新:2017/09/04 22:09:48 by 陆小果
[楼主] colin2010 2017-09-04 21:54:15

来源:Hi艺术 文:郑姝


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夏季展览,就像白金汉宫里的女王陛下,超长待机,历久弥新。从1769年开始,这个伴随着岛屿夏日阳光而来的展览从不失约,今年已是第249届。明年,它将迎来250周年纪念。在此,我并不想过多的评价2017年夏季展览较之前几届的表现如何,有何新意,各位学院成员都提交了什么作品。因为大多数国人还从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展览,哪怕它是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公开征集展览。没有概念,比较和评论都没有意义。所以,在这篇文章里,我想探讨的仅仅是“夏季展览”是个什么概念。

2017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夏季展览海报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个展览。1768年,乔治三世出资成立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画家雷诺兹成为第一任院长,这个有点类似美协的机构设有40个会员席位。同年,皇家美术学院决定开设“面向公众的夏季展览”,历夏季三月,一方面汇报学院成员创作成果,一方面也为年轻艺术家提供出头露脸的展览机会。


2017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夏季展现场



到了今天,这个理念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在夏季展览上,不光有老牌艺术家、年轻艺术家,也有不以艺术为职业、仅以此为爱好的素人艺术家。所有作品现场都可交易,对很多参展人来说,夏季展览是普通人体验一把当职业艺术家和艺术赞助人是什么感觉的机会。


夏季展览每年1月开始面向全国征集,层层选拔,最后甄选出1/10 的作品进入正式展览。当然,选拔过程仍带有“美协式”的傲慢:在世职业艺术家每人最多可展出2件作品;80名皇家美术学院成员却可以每人展出8件作品;再加上展览委员会邀请的特约艺术家,算下来,以2017年参展的1200件作品为例,超过半数来自皇家美术学院成员和他们选择的职业艺术家。听起来不怎么让人兴奋是不是?但我们从积极的方面想,这样的比例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展览的严肃面貌;另一方面,也向公众展示了“专业人士眼中的艺术是什么样的”。这对缝合艺术从业者和普通人之间对艺术理解的裂痕是有帮助的,毕竟也是在加强彼此的了解嘛。


走进皇家美院,首先是非裔英国艺术家Shonibare的彩色雕塑“Wind Sculpture V1”;

Shonibare的雕塑作为夏季展览第一件作品竖立在正门口


上楼梯,原本悬挂两侧的古典绘画被撤掉,换上了毕业于皇家艺术学院的伦敦黑人女画家Lynette Yiadom-Boakye。


Boakey的肖像作品悬挂主楼梯两侧


再向里,翠西·艾敏、阿布拉诺维奇、基弗、安尼施·卡普尔、代表英国参加今年威尼斯双年展的可爱奶奶菲利达·巴洛,以及满满一屋子的肖恩·斯库利,这都是艺术市场上辨识度极高的名字。

阿布拉莫维奇《The Cleaner》版权: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Courtesy:里森画廊,摄影:Dawn Blackman

翠西·艾敏霓虹灯管装置 和Hassan Hajjaj的摄影作品

菲利达·巴洛夏季展览上展出的作品,版权: 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London

来自都柏林的抽象画家肖恩·斯库利占据了整个一间画廊。版权:BBC,DAVID PARRY



但仍有数百个 “非体制内”名额,留给了远在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或活跃在东伦敦的艺术爱好者。这个比例我当然希望能更高,可从目前来说,它是可以接受的。毕竟,跟中国美协的所作所为比较一下,一切都释然了。

2017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夏季展现场



有人问我觉得夏季展览最大的价值在哪里。是展品的数量?平等、包容、多元的文化情调?现场交易的刺激?还是众多纷杂的作品中体现出的策展能力?我想,这些都是它的优点,但我认为它最大的价值恰在于其最平实的本质:一个顶级的艺术研究展览机构,愿意倾借公权力,不只为大名鼎鼎的艺术先锋,也为素人艺术家,青年艺术家,为所有享受艺术,热爱艺术,积极参与艺术实践的人们提供高水准的展览服务。是的,我认为这是一种服务。且我认为能提供这种服务代表了一个社会对艺术创作的尊重和本身文化的高度。艺术家名声也许有大小之分,但艺术创作这个行为本身没有上下之别。它们可以、也应该得到一视同仁的尊重。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展示,彼此竞争,哪怕每年只有一次。


夏季展中多元化的作品



当看到那么多的作品上贴着一串串“已销售”的红点,我感到一种温暖的被接纳感,这是真正的艺术普及化。艺术为普通人创造,又被普通人所接纳。皇家美术学院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艺术并非高高在上,它可以融入普通人的生活,无论是从创作的角度,还是从欣赏消费的角度,它都可以是亲切的。普及化,而不是庸俗化。用高水准的专业姿势做到喜闻乐见,这样的普及方式让我羡慕又嫉妒。



展墙上一串串代表“已销售”的红点



有人批评夏季展览作品数量过于庞大,展出作品五花八门,缺乏清晰凌厉的的策展脉络。《独立报》评论说:“展览上堆积的烂货太多,以至于好货都被带坏了。”一些展览评论家更像怨妇一样挑挑拣拣的抱怨挤在一起的作品,轻蔑的批评它们如何互相消解,互相打架;相邻的墙面如何彼此矛盾,或过于雷同。

参展作品数量繁多,形态各异



是的,这些问题都存在。但问题是,who cares?只有这些以撕咬咀嚼展览过活的职业艺评人才会发出如此自以为是的评论,以彰显自己的“专业”。他们是在用评价巴塞尔的标准评价夏季展览,这让我有竖中指的冲动。夏季展览不是巴塞尔,它不是为坐着私人飞机一掷千金,以争夺到一件巴斯奎特为胜利的收藏家们准备的。艺术专业人士推崇的,干净利落,观点突出,有卖相,效率高,伴随着详细学术解读的“泰特美术馆样式”并不适用于夏季展览。因为来到夏季展览的人不是为了看大师之作而来的,他们大多数只是为了度过一个愉悦上午或下午;夏季展览本身也不是为了说服人们用一栋房子的钱买一张画而设置的。所以说真的,放松点好么?

展览现场的观众们



夏季展览的魅力就在于“轻松,丰富,有趣”。于是,又有忧国忧民的专业人士发出幽暗的批判:在过去的几个月,欧洲一点都不轻松,柏林、 伦敦、巴黎,连续恐怖袭击,英国还在跟欧盟闹离婚,前途尚不知如何。夏季展览试图营造的欢乐是不合时宜且虚伪的。而我认为,这些评论家是虚伪的。夏季展览历经两个半世纪,什么事情没经过?什么阵仗没见过? 展览所流露出来的色彩缤纷,欢乐轻松的气氛,恰恰是对一切恐怖最好的反击。生活在继续,艺术也在继续。 而今年所展现出的尽力囊括各种文化,各种艺术来源的倾向也很好的表明了“要团结,要和谐,分化、隔离、仇视都是bull shit”的态度。


展览最后,是Isaac Julien创作一组视频装置作品,以难民,西方语境下的弱势种族的挣扎为主题



对我而言,逛夏季展览最大的挑战是要阻止自己去“解读”。因为职业的缘故,我总是不自觉的在众多作品中挑拣分辨熟悉的艺术家,而忽略了其他作品的存在。这在夏季展览是非常不公平且遗憾的。于是,我尝试着让自己做一个绝缘体,忍住看展览目录的冲动,剥去附加在作品身上的一切外在因素,单纯的看作品,看它们的排列方式,看它们彼此多么的不同,又是怎样的相同。我努力的不再去想这屋子里有谁,那屋子里有谁。我试着去看每一件作品,体验一个艺术素人的快乐,分享场里小朋友的兴奋,放松自己的视觉和心脑,任由它被目不暇接的艺术作品吸引、占有。好的,坏的,喜欢的,不喜欢的,只有反应,不做评判。这可能是我有史以来最轻松的一次观展体验。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