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村声》杂志将不再以印刷形式存在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915   最后更新:2017/08/24 09:47:28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展览预告 2017-08-24 09:47:28

来源:艺术门


藝術門将荣幸呈现美国著名摄影师大卫·拉切贝尔David LaChapelle)的首次上海个展《制景》,展览将于2017年9月9日开幕,展出至10月31日。本次展览是拉切贝尔与藝術門的独家合作展览,并且是其最新系列作品《新世界》在亚洲的首次亮相;通过回顾拉切贝尔三十年摄影生涯所关切的不同主题,展览同时囊括了早期的杂志拍摄以及他逐渐回归纯艺术创作精选作品。

《美丽新世界》, 2017, 负片手绘颜料印画


《制景》以多样情境的展开来探究艺术家变化莫测的风格:从人像到风景主题,写实到超现实场景,展览作品以略带讽刺又极具创意的叙事方式来传达艺术家对社会敏锐的观察以及与他对永恒的孜孜以求。

《洪荒过后:美术馆》, 2007, 彩色输出摄影


拉切贝尔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其摄影生涯,年仅17岁时获得了波普大师安迪·沃霍尔的青睐为 INTERVIEW 杂志拍摄,此契机也为拉切贝尔带来了与国际杂志和名流合作的机会。作为少数能平衡商业和艺术题材的摄影师,拉切贝尔以大胆、鲜明且最具当下特色的独特手法来突显人物、信仰和社会环境等主题,借此颠覆了摄影的传统类别。

《惊天动地》, 2012, 彩色输出摄影


受到艺术史和流行文化的启发,拉切贝尔在部分摄影作品中借鉴或挪用了古典和当代艺术元素,为经典图像提供另类的见解。拉切贝尔以米开朗基罗在西斯汀教堂的壁画为舞台创作了《洪荒之后》(2007)系列,展现出无价之宝的艺术品在淹水美术馆里的情景。灾难和人类文明的冲突同样出现在《惊天动地》(2012)中,显示出一屋子炙手可热的当代艺术品在地震后苟存的样子。其中人类角色的缺席,使得这些大师级作品失去意义,间接指出了名声和所有权的短暂,同时质疑当人去楼空时,艺术品的意义究竟何在?拉切贝尔也不忘向流行文化致敬,将他的缪思女神,变性名流阿曼达·莱波雷(Amanda Lepore)打扮成安迪·沃霍尔60年代版画中的玛丽莲·梦露和伊莉莎白·泰勒,借此挑战世俗对美与丑和女性身体的偏见。

《我自己的玛丽莲·梦露》, 2002, 彩色输出摄影


拉切贝尔在《加油站》与《景观》系列中则以精心制作的道具和叹为观止的场景来延续自然与人文的拉锯。在拉切贝尔的镜头下,加油站和工厂闪烁着霓虹灯般的绚丽光彩,使得人们暂且忘记它们原本的面貌。但近看之下则会发现它们其实是利用吸管、罐子和其他工业化的产物所组成的模型而不是真实的加油站或工厂。讽刺的是,拉切贝尔选择在自然景观中拍摄这些模型,而不论是角色还是叙事性在画面上的缺失都突显了艺术家对环境持续发展的关注。

《景观:河岸》, 2013, 彩色输出摄影


他的最新系列作品《新世界》(2017)则清晰地透露着艺术家对崇高的敬畏以及对精神性的诉求。这一系列以图像再现和对野性的呼唤来对抗大都市文化,具体体现为作品中对原始自然的描绘,及其所传达的人类本性的觉醒以及同情心的回归;宗教与自然图像的重合则进一步激发出一种信仰感,此时,拉切贝尔不单关注信仰如何定义个人身份,更多地则是探讨如何借由灵性的修复来催生人类共同的归属感。

《存在之轻》, 2017, 负片手绘颜料印画


展览《制景》中创作于1990与2000年间的作品主要关注时尚与娱乐文化,以其引发情感的悸动。从女神卡卡、李小龙、乌玛·瑟曼等名人的肖像,到为杂志拍摄所特别设计的场景,这些作品常常可见当代社会的影射与流行文化的元素,其夸张与浮华之极则镜射了我们的消费主义和明星崇拜文化。另一方面,拉切贝尔的镜头不仅捕捉到这些熟悉脸庞下那些令人会心一笑的细节,亦体现了主角们和拉切贝尔之间的信任与情谊。

《乌玛·瑟曼:绯闻》, 1997, 彩色输出摄影


拉切贝尔的作品持续表现出他这一代艺术家所关切的议题与野心。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不论是作为社会边注的各种文化表达——信仰、景观或思辨,还是对想像力施加控制的某种“冗余感”或“过剩感”,或者是未知的欲望与欢愉,这些都是拉切贝尔的作品所希冀触及、抒发和表达的。我们感受到这些作品创作所渗透出来的时间感,而这过去的时间感也同时蜿蜒为时间的永恒。

《甲壳类入侵》,  2001, 彩色输出摄影



关于大卫·拉切贝尔

大卫.拉切贝尔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曾在北卡罗莱纳艺术学院高中部就读,之后搬迁至纽约开始了职业摄影生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的作品陆续在纽约的画廊展出,并得到了波普大师安迪.沃霍尔的关注,应邀他成为 INTERVIEW杂志的摄影师,为许多政商名流拍摄脍炙人口的肖像。随即拉切贝尔则开始为各个国际知名刊物拍摄了令人难忘的广告宣传。

大卫.拉切贝尔 (Tom Wagner 摄影



跻身当代摄影名家行列的同时,拉切贝尔的创作领域也从平面摄影扩展至广告影片、音乐录影带以及剧场舞台设计等等,其中包括埃尔顿·约翰的《红钢琴》现场演出。

2004年,洛杉矶中南部的一场青年舞者运动给予了拉切贝尔灵感,促使他创作了一部名为《Krumped》的迷你纪录片。拉切贝尔随即将这部短片发展成电影《RIZE》,于2005年的特里贝克电影节开幕式首映,影片在全球发行后也广受好评。

2006年,拉切贝尔回归了他最初的纯艺术摄影。他开始在美国纽约的利华大厦、波多黎各的当代艺术博物馆、首尔的Hangaram设计博物馆、布拉格的鲁道夫画廊、斯德歌尔摩的摄影博物馆和以色列特拉维夫的艺术博物馆展出个展以向大众呈现他的作品。

拉切贝尔的展览也在世界各地展出,包括华盛顿的国家肖像美术馆、洛杉矶的艺术博物馆、克拉科夫国家博物馆、德国汉诺威凯斯特纳协会展览馆、意大利卢卡当代艺术中心、多伦多加拿大当代博物馆、维也纳艺术之家、秘鲁当代艺术博物馆、罗马展览宫、智利圣地亚哥当代艺术博物馆、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米兰皇家王宫博物馆、墨西哥的圣方索学院、巴黎造币博物馆、伦敦国家肖像美术馆以及台北当代艺术博物馆。

在他三十余年的摄影生涯中,拉切贝尔曾获得过多次摄影大奖并获得了北卡罗莱纳艺术学院的博士荣誉学位。

近期,拉切贝尔曾在布拉格的DSC画廊、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艺术博物馆以及首尔艺术馆、墨西哥瓜达拉哈拉的卡巴纳斯文化学院与威尼斯的三圆窗之家展出。他2017年即将展出的个展包括在澳大利亚巴拉腊特的国际摄影节以及比利时蒙斯美术馆。

拉切贝尔也将于2017年秋季出版《迷失&寻找》和《好消息》两本画册,由TASCHEN发行。拉切贝尔先前曾出版过《拉切贝尔乐园》(1996)、《拉切贝尔酒店》(1999)和《从天堂到地狱》(2006)。

《这是我家》, 1997, 彩色输出摄影


《制景》:大卫·拉切贝尔(David LaChapelle)个展

展览日期|2017年9月9日至10月31日

开幕酒会|2017年9月9日,周六,晚上5-7时

开放时间|星期一至星期日,上午10:30时至晚上7时

地点|上海市江西中路181号1楼(近福州路)

地铁| 二号线与十号线  南京东路站(出站后步行10分钟)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