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英个展 “现 像” 9月7日没顶画廊
发起人:展览预告  回复数:0   浏览数:1212   最后更新:2017/08/22 09:34:33 by 展览预告
[楼主] babyqueen 2017-08-22 09:34:33

来源:YT新媒体 Marc



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70后女性艺术家之一

梁远苇在她的艺术语言中

藏着自己的叛逆和理性


认真、专注、理性是接触梁远苇后会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她对于自己的追求和定位有着超越一般固有思维中艺术家、特别是女性艺术家的感性所相对的理性。在数十年的思考和工作累积下,她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坚力量之一。她的作品既呈现着有关个人情感的一面,也表达着她对于终极问题的思考。

2003年,一群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的上下四届的同学建立了一个“松散”的艺术家团体:N12。在最开始,N12建立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央美还在画画的12个人一起凑钱做展览。在那个从事艺术不如从事设计,想做展览先要有策展人来找自己把自己的艺术放进一个语言体系里才能成立的年代里,这群人就显得更加特立独行。而其中,就有一个来自设计系的女生,梁远苇。


叛逆地选择了艺术


1979年,梁远苇出生在一个工程师的家庭里。她的外公是高级工程师,父亲从事航天事业,母亲也是技术员。虽然这样的环境让她对数理化格外有天分,但父母的“强权”压迫也让她变得开始叛逆。当她提出自己想考美院时,和父母的争执特别激烈,一直争到考大学。


她说那一代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比较多,管的也比较多,那个时代也没有艺术这样的行业,所以家人都觉得挺危险的。虽然在高考前,她有着优异的成绩,考上一所综合类大学并不是问题,然而她却选择了提前招生,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因为艺术让她觉得更能够由自己把握,不用去依赖别人,所以她一直希望能做这件事。

梁远苇的工作室,摄影:张驰。


1999年,梁远苇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系本科毕业。那个时候中国的当代艺术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风向,例如后感性艺术家已经开始站稳脚跟。而对于她来说,究竟要选择什么样的艺术、选择什么样的方向,是不清楚的。但有一点她很清楚,她要做一个艺术家,还要成为一个严肃的艺术家。


绘画,是自己不受限的时空

梁远苇在工作室。版权所有:YT,摄影:贾成斌。


从2000年开始,梁远苇就以装置作品开始参加当代艺术展览。那时还是一个策展人的时代,要等策展人去找艺术家,把艺术家的作品和语言放进一个语境里面,才有机会让他把自己的各种艺术方案变成现实。这让梁远苇觉得自由度非常低。


在她20岁出头的时候,她做着一些尝试和摸索,虽然现在回头看,她说那个时候的她自己实在是太不了解自己了。在不断的创作过程中、在不断的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她发现自己喜欢去体会细节的东西。比如用棉线在空间里做装置,去关注微小的东西。还有利用日常生活的作品或者行为方式,都是她早期作品里面常见的。

梁远苇,《光线》,装置,棉线和白漆于郊区工厂,2001年,图片来源:梁远苇工作室。


2003年,梁远苇的绘画实验开始与现在比较成熟的系列直接相关,慢慢形成如今的体系。就像在之前的尝试中一样,梁远苇发现自己有着喜欢观察微小细节的特点。绘画给了她时间和空间去塑造属于自己的艺术,也是更适合她性格的创作方式。

梁远苇《反光》(选),布上丙烯或油画,110x110cmx4(四联),北京,2003年。首次展出于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的“N12第一回展”。图片来源:梁远苇工作室。


然而,2004年,梁远苇留校任教,白天的工作让她没有办法投入在她的艺术创作中,也在不断剥夺她成为一个职业艺术家的可能性。但她要求自己在工作完成后的下午或者晚上可以画一段时间,画一些尺寸特别小的画,同时她也发现了一个让她在不经意间打开自己艺术个人化的钥匙——打字机。


“你必须要坚强”×44遍×两年


当时梁远苇在设计系攻读硕士研究生,而她要想毕业,就要做和设计有关的事情。于是,她考虑做音乐CD的设计。那个时候的她热衷于亚文化和朋克,她找来一些打口碟的盒子,又用一台打字机,把能塞进去的东西全都塞进去。她在各种各样的废品和垃圾上打歌词,手纸、蛋糕纸托、铝箔等等都成为打字机的“纸张”,然后把这些作为CD的设计来毕业。

梁远苇《垃圾》(部分),装置,12x14cm每件,共9件,2004年。图片来源:梁远苇工作室。


这个过程激发了她使用打字机继续作为工具创作的想法。之前的作品被她命名为《垃圾》,而接下来她开始用成卷的卫生纸开始创作,在2004年7月到2006年期间,她每天在一节卫生纸上打“umustbestrong”44遍。她说:“卫生纸是一个特别薄、特别难控制的材质,挺脆弱的,上面却打着这样一段话,激励自己的一段话。我一边打一边卷,结束后就收在一起藏起来了,因为它对自己更有意义。”

梁远苇《umustbestrong》,行为/装置,2004年-2006年。摄影:YT。


《Umustbestrong》后来被即将在香港西九龙文化区揭幕的M+美术馆收藏,也在提前展览中作为中国当代艺术一个时期的代表,被看作是一个线索。因为恰恰在这前后的时期,中国的当代艺术领域出现了关于个人生活为主题的内容,但在之前,个人的小情感不会是艺术的主题,是特别不重要的。

“Umustbestrong”艺术衍生品,限量2000件,梁远苇设计包装结构,2008年制作。图片:YT,摄影:张驰。


一切都是理性的选择


也是在同一个时期,梁远苇真正打开了认识中国文化的大门。她最开始接触了宋代的艺术,之后过渡到元代艺术,即文人艺术的发端。她说这些文人用自己的作品反应自己的政治理念、政治阵营和政治抱负,而每个艺术家都应该选择自己的语言。

梁远苇热爱阅读和学习,背后的书架上放满了她需要反复、经常学习的画册和图书。梁远苇的工作和生活中,图书和音乐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她的工作室中可以放的地方都摆满了图书和音乐制品。图片:YT,摄影:张驰。


在选择自己的艺术语言时,梁远苇发现他家庭给她带来的理性思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虽然在上学时,这样的理性让她感到自卑,因为艺术家在公众的视野下被预设了感性的标签。然而,当她不断去深入研究了解艺术史后,她发现许多艺术家都非常理性,而且也是她喜欢的理性,这给了她一定信心去做一个艺术家。而且这样的理性帮助她建立了一种方法论和工作方式。

梁远苇工作室中她近期的工作尝试。图片:YT,摄影:张驰。


无论是选择坚持绘画作为表现形式,或是像织布一样的工作方式,亦或是选择花卉作为她的描绘对象,问及原因,梁远苇的回答都直言不讳:“这是一个对我来说相对容易的口,也是一条更适合我走的路。”

梁远苇工作室后是一大片梨子树,前不久她自己在这里用有机玻璃进行创作尝试。图片:YT,摄影:张驰。


这样的理性让她清楚,做一个严肃的艺术家,不是为了去迎合谁的想法或是偏好,而是只属于她自己的关于终极问题的思考。艺术是关于艺术家的发言,如果一个观众不带着对知识的认识,是不可能知道艺术家在干什么的。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梁远苇的作品一直以来都有着一种很强烈的形式感。这跟个人的性格、背景、喜好、情感都有关系。

梁远苇的工作室中,摆放着她不同时期、不同艺术手段的作品。图片:YT,摄影:张驰。


精英,不只在于物质,更是思想


而这样的理性,也让她更加坦然地接受和品牌合作。这虽然是一种双向选择,但她仍希望对受众有要求。在2016年深秋,梁远苇接受劳斯莱斯的邀请前往位于英国的劳斯莱斯古德伍德工厂,为全新劳斯莱斯幻影创作“艺境藏珍”画廊。


她对古德伍德的最初印象来自于毛姆小说里对贵族生活的描写,去了之后发现那里的自然环境拥有着极致的美,与那些历史建筑形成了丰富的层次。

劳斯莱斯在古德伍德的工厂。图片提供及版权:劳斯莱斯。


而对这样的精英、贵族主义她也抱持着肯定的态度。在35岁以后,她发现所创作的艺术,不只体现的是手法,而是艺术语言背后所体现的价值观。这种状态和中国文人画所呈现的状态是一脉相承的。这种同一阶层的对话不只是建立在物质财富基础上的,更多的是精神状态,这样的东西让他们分成了不同的领域和阵营。

梁远苇《2017.11》,亚麻布油画,100×80cm,2017年。图片提供:梁远苇工作室。


而和劳斯莱斯的合作,她认为这一理念体现了更加极致的精英主义。她认为:“‘艺境藏珍’概念在我看来就是很激进的想法,让一辆车成为一个画框,让工业为艺术服务,这是个疯狂的想法。只有精英,才能够把所有这些不可思议整合在一起成为影响社会的事件。”

梁远苇为全新劳斯莱斯幻影创作的《秋的调色板》(Autumn Palette)局部特写。版权所有:YT,摄影:张驰。


而在精英的引领下,普通观众也能够开始尝试进入他们的思维世界。虽然她对观众没有预设,但她发现,这样的合作能够让普通观众有着非常感性的表达。因为在画廊中,他们不会为“看不懂”的当代艺术驻足,而这一次和劳斯莱斯的合作公布后,有更多的人想要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梁远苇特别创作了《秋的调色板》(Autumn Palette)。图片:YT,摄影及制作:张驰。


在2016年,她结束了自己在英国和欧洲大陆的旅行,作为一个节点,梁远苇和K11 Art Foundation于2017威尼斯双年展同期推出“勘玉钏——梁远苇个展”。接下来她将前往敦煌参与研讨和学习。就像二十世纪早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欧洲受了教育以后回国,其中一批留法的艺术家在敦煌和新疆做古文明研究和保护工作,并把它们跟自己在法国受到的后印象派的教育结合起来,创作了一些很有独立性的作品一样,她也将带着自己数十年的积累,去继续学习、成长。

梁远苇在工作室。版权所有:YT,摄影:贾成斌。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