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苑画廊,四合苑画廊,四合苑画廊(补充中..)
发起人:ba-ba-ba  回复数:7   浏览数:6309   最后更新:2008/08/17 19:28:37 by
[楼主] 油条 2008-08-06 03:05:27





主题pk

上海双年展展览主题

当前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城市化现象,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城市化率也是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伴随着体制改革,实现由传统的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转变,也是中国在21世纪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2010年上海世博会更是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在这一语境中,第七届上海双年展在历届双年展的经验基础上,循着上海双年展自身的文化逻辑,继续坚持立足本土经验、面向全球境域的文化姿态,把视点聚焦于城市及城市的主体——人。

上海双年展首次以人为对象和主题,揭示城市迅捷变化中人群的多元身份,通过外乡人/城里人空间迁徙的观点,移民/市民身份转换的观念,过客/主人家园融入的观感这三个层面锲入城市与人的命题,突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关怀,展示今日国际大都市中积极移民与文化融入的新趋势,探索城市化的丰富内涵;在与城市化相应的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的宏大背景下,城市急速膨胀,人口快捷流动,进而思考城市是否能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一、梦想广场:一楼,针对人民广场的历史变迁进行调研,形成与主题相关的作品,凸现如下特点。

  1、历史性:人民广场是上海殖民历史和移居历史的缩影,上海美术馆建筑本身也是人民广场的一个组成部分;

  2、社会性:人民广场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缩影,往来着形形色色的人,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活动;

  3、多元性:人民广场是交通枢纽、市民广场、欢庆场所、文化园地和商业中心。

二、迁徙家园:二楼,三个个展,呈现紧扣主题的大型作品。

三、移居年代:三楼,展示世界各地城市与移民文化的关系。

四、记忆码头:机场、火车站等是人群实现空间转换的场所,承载着多少人的回忆、欢乐和哀愁。


广州三年展主体概念:与后殖民说再见

    本届广州三年展拟定的主体概念是“与后殖民说再见”,这是策展工作的理论出发点,同时也是策展团所欲呈现的一个批评性视野。
    “与后殖民说再见”并不是对于后殖民主义的简单否定。一方面,作为一种现实处境,后殖民远未终结;另一方面,作为艺术策展与批评领域的主导性话语,后殖民主义已经高度意识形态化与政治化,不但日渐丧失其批判性,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体制,阻碍了艺术创作新现实与新界面的呈现。所以,“与后殖民说再见”,不但是从后殖民“出走”,而且是“重新界定”和“再出发”。
    半个世纪以来,多元文化理论和新社会运动已经把社会与日常现实解构为一幅不同观念相互冲突的镶嵌画,而国际当代艺术实践也大多聚焦于身份、种族、阶级、性别等尖锐的社会、政治问题。在今天,那些曾经作为革命力量的理念,已经在“政治正确”的口号保卫下转化成为一种主导性的权力话语。而这些理念和话语的核心,是始终纠结在当代艺术-文化领域中的种种形态的后殖民主义话语。三十多年来,后殖民主义不但构成了一个理论批评与策略的集合体,一个无所不包的话语场,而且已经构成了一种“意底牢结”。在后殖民主义话语场中,多元文化主义、身份政治与后殖民主义理论共同建造的“他者政权”及其权力游戏已经导致了一种“漫无边际的正确性”。这种话语政治所打造出的是一个形式上自由却无法实现的社会,一个赞颂差异却无从创造的社会,一个被代理机制、管理学技术驯化的社会,一个被围困的社会。在这个被围困的社会中,如何在一种差异的生产中确立起差异的伦理?如何在对他性的保持中预防“他者的暴政”?这是目前国际策展界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长期以来,众多的国际艺术大展致力于构造所谓“众语喧哗的话语现场”以及“不同价值的协商空间”,强调文化身份与政治的正确性,而忽视了创造力的探索以及艺术家对于可能世界的追求。“种族”、“性别”、“阶级”、“身份”、“多元”、“差异”这些意识形态化的概念共同编织出国际大展中的“伪代议制”,一种“多元文化主义的管理学”,共同打造了对于艺术-文化政治的漫无边际的表述,并且建立起一种泛政治-社会学的话语意识形态。国际当代艺术创作中更是遍布着种种“意识形态的现成品”、种种“未经消化的现实”。对于日渐尖锐的现实政治来说,对于我们侧身其中的生活世界来说,这是一种过于轻易的滥用和过于肤浅的消费,是对于艺术和政治的双重贬低。由此,2008广州三年展的策展工作首先就要提醒大家注意多元文化主义的限度,并且勇于“与后殖民说再见”。
    这就要求三年展的策展实践主动刷新理论界面,从目前主导性的、泛政治-社会学的话语意识形态中出走,通过一系列学术动员与视觉组织工作,与艺术家共同思考、研究、合作,从当下的现实经验与想象中共同孵化出艺术创造的新的话题与气象。

为了突出三年展的主题,除了以个体艺术家形态展出之外,并选择部分艺术家编入了三个专题板块:

一.《行进中的计划》
《行进中的计划》,三年展特别邀请了12个艺术计划,从不同方面回应和延伸策展团所提出的学术议题“与后殖民说再见”。这12个计划大都是艺术家近年来自发进行的长期计划,呈现出艺术家挖掘社会议题、介入社会的不同角度和方式,共同探讨:调查和研究对于艺术创作意味着什么?艺术家所关心的社会政治问题在创作之中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他如何使用、消化其现实材料?


二.《思想屋》
三年展特邀10余位(组)国内外著名思想家、艺术家、作家展示他们的思想现场和创作模态。作为本届三年展内部的一个跨领域创作系统,“思想屋”旨在呈现当代艺术的创作情境,探讨艺术作为一种知识生产方式的潜能与意义

三.《特别计划》
最后的《特别计划》是三年展所设立的7个特别计划,由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三年展研究策展人提出并执行。它们将呈现出不同语境中对于三年展议题的不同角度的思考,展示后殖民话语所开启、所遮蔽的复杂的现实。
[沙发:1楼] 小mo 2008-08-06 03:58:11
来源 艺术批评


北京双年展、南京三年展、广州三年展在今年扎堆出现的情况下,公众对于9月8日开幕的第七届上海双年展的关注正在升温。主题为“快城快客”的本届上海双年展近日公布了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61人(组)参展艺术家名单和参展作品方案。

    户外大型装置作品一直是双年展中最吸引观众、也最能引起讨论的,据悉,本届上海双年展上,一列长45米左右的火车将“驶入”美术馆正门,这列曾经承载着中国知青梦想的历史火车将拉开“快城快客”的序幕——它是中国特定年代中大规模人口迁移的象征物。其他如水稻、巨型蚂蚁和各种姿势的马的雕塑也将是今年户外作品的亮点。

    在参展艺术家名单中,来自台湾的艺术家林铨居引人关注。这位艺术家最重要的是“农家本事”系列作品,作为一个出生并成长在台湾农村,随后在城市中生活的艺术家,林铨居对于乡村和城市的差别有很多切身体会。他曾经在台北最昂贵的房产地段租用了大片空地种植水稻,他赋予了农业耕作以诗意,这种具有根性的文化在强势的商业包围和以移民为核心的城市中无望而缓慢地萎缩消失。

    第七届上海双年展的学术框架也特别推出了三位艺术家的个展,策展人团队认为这将是关于“快城快客”的点题之作。对于之前引起很多媒体好奇的三位艺术家人选,目前双年展艺委会确定了中国艺术家岳敏君、美国艺术家Mike Kelley和荷兰艺术家Lonnie Van Brummelen & Siebren De Haan。策展人之一的张晴还透露,中国艺术家岳敏君的作品将“很富视觉震撼力”。事实上,岳敏君的作品一直都很有视觉震撼力,以画狰狞的面孔著称的岳敏君会以什么作品参加这届双年展则令人遐想。在曾经举办过的阿迪达斯为迎接奥运举办的艺术展上,岳敏君展出的新作品图式只是他标志性面孔和具有中国文化意味的松树的简单组合,更像是随便应付的应景之作。此次双年展,他是选择依然抱着“面孔”不放,还是会有耳目一新的作品呢?

    电影导演贾樟柯的名字也位列参展艺术家名单中,可能由于其正好契合了本届双年展对迁移人口的关注主题,他的《三峡好人》将在本届上海双年展作展映。

    据悉,参加本届双年展的艺术家都将对上海进行实地的考察。日前,第二批20多位中外艺术家已经完成了对上海的考察,他们在考察了人民广场、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外滩、南京东路商圈、国际饭店、上海火车站、南站、城隍庙、甚至大洋山、小洋山和杭州湾跨海大桥等场所之后,正在根据考察的结果进行创作。

    针对中外艺术家的参展方案,策展人团队进行了细致讨论并对展览场地进行了划分和布置以便把握双年展的学术思想与作品呈现的关系。一楼的作品以人民广场作为思考和创作的起点,因为这里是上海开埠至今社会变迁和人口流动的缩影。三楼和四楼展厅的作品还运用了非上海的素材来展现世界各地人口迁徙融合的问题。在主体展览之外,本届双年展还策划了“我的人民广场”照片征集活动,以加强公众的参与和互动。







 
[板凳:2楼] guest 2008-08-06 03:47:25
高士明既是广三的策展人,也是上双国际学生部分的策展人。每个人都有复杂的身份。有什么可比的
[地板:3楼] 小mo 2008-08-06 03:47:34
参展艺术家pk

第七届上海双年展艺术家名单

Section 1:Project 第一部分:梦想广场

Pawel Althamer 帕维尔•阿特曼                 Poland 波兰
Tiong Ang 唐•安吉                         Indonesia\The Netherlands印度尼西亚\荷兰
Ricardo Basbaum 里卡多•巴斯鲍姆                Brazil巴西
Mariana Castillo Deball 马利亚纳•卡斯提罗•德巴尔 Mexico墨西哥
Chen Zhiguang 陈志光                            China 中国
Ayşe Erkmen阿伊斯•厄克曼                        Turkey \Germany
Rainer Ganahl 雷纳•加纳尔                      Austria \ U.S.A.奥地利\美国
Bethan Huws贝森•休伍丝                        Wales \France \Germany威尔士\法国\德国
Jing Shijian 井士剑                            China 中国
Sanggil Kim 金相吉                              Korea 韩国
Lin Chuanchu 林铨居                            Taiwan China 中国台湾
Liu Ye 刘野                                    China 中国
Lu Hao 卢昊                                    China 中国
Ma Baozhong 马堡中                              China 中国
Thomas Ruff 托马斯•鲁夫                        Germany德国
Hito Steyerl 黑特•史德耶尔                    Japan \Germany 日本\德国
Tang Maohong 唐茂宏                            China中国
Jeanne Van Heeswijk  杰妮•范•黑思维克        The Netherlands 荷兰
Wang Qingsong 王庆松                            China 中国
Lawrence Weiner 劳伦斯•维纳                    U.S.A.美国
Wu Mingzhong 武明中                            China 中国
Yin Xiuzhen 尹秀珍                              China 中国
Yu Fan 于凡                                    China 中国
Zeng Hao 曾浩                                  China 中国
Zhang Qing 章清                                China 中国
Zhou Tao 周滔                                  China 中国


Section 2:Keynote 第二部分:迁徙家园

Mike Kelley 麦克•凯利                          U.S.A.美国
Lonnie Van Brummelen & Siebren De Haan
罗尼•范•布鲁梅兰,西布兰•德•汉              The Netherlands荷兰
Yue Minjun 岳敏君                              China中国


Section 3:Context 第三部分:移居年代

Guy Ben-Ner 盖•本纳                            Israel \Germany以色列\德国
Ursula Biemann 厄休拉•比耶曼                 Switzerland 瑞士
Big Dipper Group:Liu Yue,Wu Lizhong,Xu Xubing
北斗星小组:刘越、吴黎中、许旭兵                China中国
Bu Hua 卜桦                                    China中国
Chen Yun 陈贇                                  China中国
Jürgen Drescher佐根•德莱舍                    Germany德国
Inci Eviner 因斯•伊夫尼亚                      Turkey土耳其
Harun Farocki 哈伦•法若克                      Slovakia \Germany 斯洛伐克\德国
Zvi Goldstein 茨维•戈登斯坦                    Israel 以色列
Yangah Ham 杨•汉姆                            Korea韩国
He Wenjue 何汶玦                                China中国
Huang Hsinchien黄心健                          Taiwan China 中国台湾
Jia Zhangke 贾樟柯                              China中国
Jin Shi 金石                                    China中国
Suchan Kino****a  木下苏畅                    Japan日本
Charles Lim 查尔斯•林                          Singapore新加坡
Liu Ming          刘鸣                          China\France 中国法国
Angelika Mantz 安吉里卡•马提                  Germany德国
Klaus Mettig 克劳斯•梅提格                    Germany德国
Roman Ondak 罗曼•昂达克                        Czech Republic 捷克共和国
Otolith Group 奥特列斯小组                      U.K.\India 英国\印度
Ulrike Ottinger 乌尔莱克•奥汀格                Germany德国
Son Kuk Gyon 孙国娟                            North Korea\China 北朝鲜\中国
Su Xinping 苏新平                              China中国
Mieke Van De Voort 米克•范•德•福特          The Netherlands荷兰
Clemens von Wedemeyer 克莱门斯•冯•韦德梅耶    Germany德国
Wang Qiang 王强                                China中国
Yang Shaobin 杨少斌                            China中国
Yu Hua 虞华                              &n
[4楼] 小mo 2008-08-06 03:37:57
广三策展团队

高士明

[attachment=104136]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院长,策展人,副教授,研究领域包括视觉文化研究与当代艺术策展。自2002年起,他参与策划了许多大型学术性展览,包括2002年至2004年的“亚洲当代艺术的迁徙与地缘政治”系列研究计划、2004年的“影像生存:第五届上海双年展”、2005年的“现实深处: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2006年的“显微学:中国当代艺术展”以及“黄盒子:中国空间里的当代艺术与建筑”学术邀请展、2007年的“影子的炼金术:第三届连州摄影年展”等。高士明还编辑出版了《视觉的思想》、《地之缘:亚洲当代艺术与地缘政治视觉报告》等学术著作,并即将出版专著《镜子与面具:关于现实与实在的视觉研究》。他坚信行动的力量与主观知识在当代的意义,坚信策展是一种在历史暗房中直接进行的实践性写作,一种“行动之书”。他的策展工作中存在着一条特定的文化思考的轨迹,即:力图从目前主导性的“泛社会学-政治学”话语出走,从中国当代深层现实经验出发,激发起当代艺术的批判性与视觉创造的活力,构筑一种当代艺术与视觉文化的介入性表述体系。

萨拉•马哈拉吉
               
[attachment=104137]             

    印度裔,生于南非。瑞典隆德大学教授,伦敦大学歌德史密斯学院客座教授,柏林洪堡大学的首位鲁道夫•阿恩海姆教授、荷兰扬•凡•艾克学院的高级研究员。马哈拉吉是文化研究领域举足轻重的学者,他与斯图加特•霍尔共同创办的国际视觉艺术协会(INIVA)对于近年来的文化理论和视觉思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哈拉吉的策展活动包括:担任2002年第11届卡塞尔文献展的联合策展人;2002年,在鹿特丹策划学术展览“视网膜、光学、视觉、概念……”;2005年策划柏林世界文化宫的“认知实验室”;2006年策划“柏林/慕尼黑”视觉研究计划。他还担任《第三文本》和《视觉文化》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的学术顾问,他的策展与写作对国际当代艺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出版的著作包括《质诘认同》(与Kellie Jones、Thomas W. Sokolowski合著)以及《现代性及其差异》(与Stuart Hall合著)。今年,马哈拉吉还将出版两部重要专著:《行进:思想-言说-写作的过程实验》以及《言语的争斗:汉密尔顿、杜尚和乔伊斯》。

  张颂仁

[attachment=104138]
               
策展人,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联合创办人,国际艺术批评家委员会(AICA)香港分会联合创办人,目前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策划与行政专业客座教授。张颂仁坚信当代艺术在不同文化语境中有不同的责任和命运,他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中国当代艺术以何种方式对世界做出回馈。1990年代以来,他的文化思考与策展实践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的发展。张颂仁的策展项目包括:“后89:中国新艺术”系列展、1994圣保罗双年展中国特展、1996圣保罗双年展中国特展及香港馆、2001威尼斯双年展香港馆、“文字的力量”系列展、“幻影天堂:中国新摄影”展、“开放的亚洲:2005威尼斯国际雕塑年展”、“黄盒子:当代艺术与中国空间”系列研究计划以及2007圣保罗建筑双年展“中国特展”等重要艺术活动。张颂仁在国际艺术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他是古根海姆博物馆亚洲艺术顾问,曾经两度入选国际著名杂志《艺术评论》评选出的“最具世界影响力的100位权威人士”。
[5楼] guest 2008-08-06 16:51:48
等看蛤蟆过街
[6楼] guest 2008-08-06 17:02:59
南京山年展的名单出来没有啊?baba打听一下啊!
[7楼] guest 2008-08-06 03:29:11
都是权利而已,两个大权力集团,没意思,不比,不上这可耻的套。
[8楼] 小mo 2008-08-06 03:29:41
策展团队pk



上双策展团队

张晴(中国)

第七届上海双年展总策展人




1964年出生于中国苏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美术史学史博士。现任上海美术馆副馆长、上海美术馆双年展办公室主任,国际现代美术馆和收藏委员会(CIMAM)成员。1989年起为《江苏画刊》、《读书》、《今日先锋》、《上海文化》等杂志撰写艺术评论,曾主编《九十年代中国美术》。2000年被中央电视台等五十家媒体评为“中国最佳策划人”之一。

近年策划及合作策划的重要展览包括:《第三届上海双年展》(2000,上海)、《中国表情—中国当代艺术展》(2001,新加坡)、《蔡国强艺术展》(2001,上海)、《红色中华—中国当代艺术展》(2002,光州) 、《亚洲城市网络》(2003,汉城)、《节点-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建筑实践》(2003,上海)、《诠释现代——阿姆斯特丹美术馆藏画展》(2003,阿姆斯特丹,上海, 新加坡)、《第五届上海双年展》(2004,上海)、《严培明艺术展》(2005,上海)、《陈箴艺术展》(2006,上海)、《周铁海艺术展》(2006,上海)、《第六届上海双年展》(2006,上海)、《果冻时代》(2007,上海)《第十届威尼斯雕塑展》(2007,威尼斯)、《第七届圣保罗建筑双年展》(2007,圣保罗)、《方力钧艺术展》(2007,上海)。

个人主页:www.zhang-qing.cn

翰克•斯劳格(荷兰)

第七届上海双年展策展人




1960年出生,就读于阿姆斯特丹大学和阿姆斯特

丹弗利大学,攻读哲学、艺术史和文学。1989年以艺术哲学方向博士论文《形式主义的气质》获阿姆斯特丹大学博士学位。1989至1993年,他参与布鲁塞尔弗利大学的博士后项目,研究主题为艺术和文化学科的基础。1993年他创建全球理性基金会,组织并实施展览、研讨会、研究生教学以及出版项目,探讨哲学与当代艺术的契合点。1994年以来执教于De Appel基金会的策展培训项目。1998至2004年,他担任国际美学联合会的董事(秘书长),安特卫普高等美术学院艺术理论教授。现任荷兰乌特勒支视觉艺术及设计研究生院院长、艺术研究教授,以及欧洲艺术研究网络董事。

新近的策展项目:非镜面区(De Appel 阿姆斯特丹, 2003),釜山双年展 (策划理论项目,2004),跨媒体区(鹿特丹Boijmans van Beuningen美术馆, 2005),DARE (荷兰艺术研究活动,多场地,乌特勒支, 2006),庇护所07(城市空间之下公共艺术的自由,哈得维吉克,2007),闪光立方体(三星美术馆,汉城,2007)。

朱里安•翰尼(德国)

第七届上海双年展策展人




1951年出生,攻读艺术史和文学,博士论文是对巴内特•纽曼有关艺术写作的研究。就职于数家现代、当代美术馆,如著名的Haus Lange美术馆和德国克勒菲尔德Haus Esters美术馆。自2001年任德国多塞尔多夫K21美术馆馆长,2003及2005年任威尼斯双年展德国馆策展人。

策划众多当代艺术展:布鲁斯诺曼,“C/O Haus Esters”, 托马斯•舒特,兹维•戈德斯坦,卡特琳娜•弗里施,“Anderer Leute Kunst”,劳伦斯•维纳,弗朗斯•维斯特,安德列阿斯•哥斯基,让-马克•巴斯塔门特, “Weitersehen”,胡安•穆诺兹,理查德•迪康,托马斯•斯楚斯,米罗斯诺•巴尔卡,罗萨•伯姆加滕,卢克•泰曼斯,贝森•胡斯,阿兰•麦克科兰姆,荷内•丹尼尔斯,格勒格•施奈德,克里斯汀和依林内•霍恩布施勒,罗斯玛丽•拖克尔,斯坦•道格拉斯,“无人之地”,多米尼克•冈萨雷兹-弗尔斯特,哥尔哈特•瑞希特,托马斯•拉夫,克里斯托夫•威廉姆斯,丹尼尔•瑞希特,罗德尼•格兰;朱利安•欧皮,坎迪达•霍夫,达伦•阿尔蒙德,“氛围”,马丁•吉本博格,托马斯•施毕茨,蒂诺•塞加尔,杰罗恩•德•里吉克/维伦•德•卢依吉。

发表大量关于以上艺术家、其他艺术家以及1960年以来艺术课题的研究著作。

K20K21:www.kunstsammlung.de
[9楼] 小mo 2008-08-06 04:01:30
[10楼] 小mo 2008-08-06 05:33:11
■第三届广州三年展流动论坛·香港站

创造性焦虑与可能世界
第三届广州三年展之香港论坛概述

[p_w_upload=104154]

时间:2008年7月6日至7日
地点:香港
策展人:高士明(中国)、张颂仁(中国香港)
主办方(广东美术馆):王璜生
协办方(香港艺术发展局):茹国烈、靳埭强、王禾璧
与会嘉宾:白双全(中国香港)、张韵雯(中国香港)、郑波(中国香港)、周一(中国香港)、梁志和(中国香港)、托拜厄斯·伯格(中国香港)、陈云(中国香港)、邱黯雄(中国)、李陀(中国)、欧阳江河(中国)、西川(中国)、赵振开(中国)、钟刚(中国)、斯图亚特·西蒙(英国)、艾克·邦克(德国)、莎拉·戴蒙(英国)、葛楚德·桑奎斯特(英国)、丹尼尔•马龙(新西兰)、安·思碧勒(德国)等

    在今天,后殖民主义语境、多元文化政治、历史的多线索叙事、个体内部的多元世界、网络生存的幻象疆域……凡此种种,构成了我们身处其中的生存境遇,同时,也构成了我们思考艺术“创造性”问题的新的语境。一方面,多元文化的价值协商、社会观念与理想的冲突,这一切都促使当代艺术深深地纠缠在种种社会、政治议题之中,艺术介入性、艺术参与社会的压力与责任变得日益重要,而艺术创造性的问题被长期搁置。另一方面,网络媒体、虚拟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激情与生存经验,超级现实、架空历史、第二人生……这一切逐渐组织起一个新的经验“主体”,一种替代性的生活世界。在今天,日常生活正以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想象力挑战着艺术创造的神话。多元化的生存处境不仅体现为形形色色的族群-文化差异,而且是指在每个个体生命中都存在着的多重的生活世界和生存现场。在今天,“异质生存”不止于“生存在他者中间”,而且还是落实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差异化生存”,是个体内部的思想实验和生存实验,是朝向陌生领域的一次次进军。有感于此,我们将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30余位学者、作家与艺术家齐聚香港,共同思考:在当前错综复杂的文化生存论语境中,我们何以可能讨论“创造”?创造性意味着什么?在超级现实与网络生存的时代,当我们通过媒介、通过虚拟技术可以轻易获得替代性现实或者另类生活世界的时候,艺术家对于现实的超越意味着什么?可能世界又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重新厘定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第三届广州三年展流动论坛·黄山站

[p_w_upload=104155]

时间:2008年4月13日至18日
地点:黄山市
参加者:高士明、萨拉·马哈拉吉、张颂仁、王璜生、邵珊、塔玛·吉马雷斯、史蒂夫·兰姆、索帕婉·布尼米特拉、加里德·拉玛丹、朵若兮·阿尔布莱希特、斯蒂娜·艾德布洛姆、葛楚德·桑奎斯特、朱昱、刘韡、邱志杰、郭晓彦、崔峤、卢杰、周轶、陈界仁、郑慧华、叶伟立、黄小鹏、刘大鸿、郑波、克劳迪娅·克里斯托瓦、英格·斯瓦拉、林·卡特、邦迪斯·方松巴特勒等

内容概要:
“进行中的计划”
第三届广州三年展学术工作坊

广州三年展黄山工作坊将推出十数项“进行中的计划”,作为2008年第三届广州三年展的研讨对象。这些“进行中的计划”由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项目策展人共同提出并执行,从不同方面回应和延伸本届广州三年展所提出的学术议题--“与后殖民说再见”。它们将共同呈现出后殖民话语和多元文化主义所无法抵达的领域、难以呈现的现实,阶级、性别、部族、文化杂糅等现行概念所无法描述的艺术实践。作为一个贯穿广州三年展始终的重要学术平台,“进行中的计划”不仅关系到本届广州三年展学术视野的形成,学术主题的建构,而且关乎艺术家的动员、展览的先期呈现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它将汇集40余位国内外著名思想家、艺术家的社会调研和艺术实践。“进行中的计划”将作为《2008广州三年展读本II》的核心内容于2008年8月出版。

点击进入Art-Ba-Ba黄山会议报道帖

■第三届广州三年展流动论坛·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站     

■第三届广州三年展流动论坛·北京大学站 II
     
■第三届广州三年展流动论坛·北京大学站 I
     
■广州艺术家见面会     

■第三届广州三年展流动论坛·广州站
[11楼] 活泼 2008-08-06 07:32:11
等着开战 [s:322]
[12楼] guest 2008-08-07 07:33:27
有没有广州外围展?上海外围展??????来个PK??????
[13楼] guest 2008-08-07 16:01:45
不用p了吧。
广三就是我们常说的那种——穿着皇帝的外衣
上双应该是摔了一跤的皇帝的新衣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