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世强:关于艺术的两封来信(之二)
发起人:毙艺  回复数:5   浏览数:2306   最后更新:2008/07/30 20:49:56 by
[楼主] 小mo 2008-07-25 05:00:10
6,身份兼合与克隆

1975年9月的一个早晨,po.lice在纽约一家毫宅发现一对自杀暴弊的双胞胎,
兄弟两都是成功的妇科医生,后来调查发现他们有一样的衣服,一样的生活用具,
甚至享用同一个性伴侣,更让人吃惊的是,兄弟两在自杀前还发生过性关系。
大部分人希望自己能同时跟一对双胞胎上床,这个我深有体会,
但是跟“自己”做爱?
还真不是让人一般的尴尬。

“身份兼合”是一个人类学用语,主要是描述“他性吞没个性”,
比如一个强势的民族入侵一个弱势的民族,身份兼合会使弱势民族个性被吞没,
最终成为强势民族的一份。
为了保持血脉纯正,近亲联姻,乱伦等人类行为我们并不陌生。
“身份兼合”并不违反自然,相反它是十分自然的行为,
但由这个欲望引申而出的另一个人类行为“克隆”,则一点都不自然。
最近有报道指出,女性可以不依靠男性而自己“繁殖”出后代,
这个后代明显是女性本人自己“克隆”。

这里两个概念并不相同,“身份兼合”是指一个物体占有了另一个物体的身份,
而“克隆”是指同一个身份供多个物体享用。

语意学,哲学,经典物理学等等都是围绕着“IDEE”(概念)进行研究,
什么是一个“概念”?“概念”就是不能是“别的概念”,比如狗的概念不可能是猫的概念,
气体的“概念”不能是光的“概念”。
更重要的概念与概念间的转化是可以被观察的,
比如孩子成长为男人,固体升华,马跟驴交配生骡。

7,不只是现成品

现成品应该是上个世纪艺术界最深刻的大爆炸理论,
给任何一个学艺术哲学的人都可以满满拓展出10张A4,
它是艺术历史上最明显,最强大,最具影响的“身份兼合”,
一个普通的物体,拥有了“艺术品”的概念,具备了“艺术品”的性质。

更奇怪的是这个物体的“克隆”有无数个,有无数个同样的物体共享这这个物体的概念,
但之中却中有这1个可以突变兼合“艺术品”。

而且,最奇怪的是,这个概念与概念的转化无法用肉眼分辨。
你无法用肉眼分辨出一个现成品是一件物品亦或艺术品。

我一直觉得很有趣是相对论被提出的时间与现成品被提出的时间十分相近,
而量子物理学成形的时间与当代艺术被划分的时间也十分相近。
我不猜想这之中微妙的“同步”,当仔细想想,当代难道只有现成品与其拓展具备“身份兼合”?

装饰品与艺术品,新闻报道与艺术品,生活与艺术品,科学产品与艺术品,消费品与艺术品,
文学作品与艺术品,社会与艺术品,时间空间与艺术品,观念与艺术品,自然与艺术品,
行为与艺术品,技术与艺术品,影象与艺术品,不是艺术品与艺术品,别人的艺术品与艺术品,

几乎所有的当代艺术作品里,每件都从现成品中获得欲望,实行“身份兼合”,
而我们几乎无法用肉眼来判断他们的概念,去观察他们概念间的变化。
它们(概念)就像粒子一般时而消失时而出现,时而衰变时而裂变,
这些当代艺术作品,就像查理一样拥有着穿越平行世界的能力。

8,亲爱的,你啥也没看见

DANIEL ARASSE十分出名的作品“我们啥也没看见”,一直是我推荐大家去读的书,
也是我常放在嘴边的例子。
他尝试用他多年的观察来更深刻的解释古典油画艺术,
揭露出大量我们这些学艺术历史的人完全没看见,没观察出来的“真实”,
他就像发现哥伦布船队的巫师,点醒了我们。

然而,当代艺术中,我们更加迷失,更加无措,几乎在所有的作品前,
应该说在所有“身份兼合”的作品前,
我们的眼睛都失去了其功能,
更可悲的是,很多人还不知道这个事实,
不知道自己再花更多的时间去“看”,还是什么也没看见。

谁是我们的巫师?
我很经常读许多艺术批评家的文章,让我很郁闷的是,他们用了大部分时间,
大部分精力去描写“感觉”,而不是去写“如何感觉”,写“观察结果”而不是写“如何观察”
况且这些“感觉”与“观察结果”,全部都是他们自己的经验,活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
就好像在说“在这件作品前,你要有这种感觉,没有就不正常,作者就是要给你这种感觉”。
结果一篇文章下来,感觉是讲清楚了,我却啥也没学到。

当代艺术里,我们需要的更多似乎是一位导师,而不是一位巫师。
一位能告诉我们如何去学,如何去观察,去区分,去辨别,去整理清楚的导师,
而不是一堆七嘴八舌各自抒情感慨物似人非的巫师。
在这点上,ARASSE是一位十分出色的导师。

一个说自己有好几十年艺术研究经验的人,在某个自己没看过的展览里呆1小时,
就说全部看懂开始放声大评的人是可笑而且可悲的,
他看到的都是自己所谓的经验,自己所谓的真实,
亲爱的,你其实啥都没看见。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