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世强:关于艺术的两封来信(之一)
发起人:art阿宝  回复数:6   浏览数:2390   最后更新:2008/07/31 19:39:35 by
[楼主] 毙艺 2008-07-25 04:02:49
转自 高世强blog

注:晓辉是难得的毕业后还在持续思考这些问题的同学,我希望已经毕业和还没毕业的同学们也能参与讨论。我23号去青海拍摄,大概20多天不能上网,如果谁想参与,可以在后面留言,我回来再回复。我们工作室的同学,我希望用本名留言,谢谢!



晓辉的信:



高世强老师:



您对“当代艺术缺乏经典性”地不经意言论,引发了我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这



种关注已经充斥着我的生活和艺术创作过程中。使我变的焦虑不安。我的直觉告诉我,当代



艺术患上了一场疾病。而这场疾病在你我和许多当代艺术创作者身上都有所显现。有的已是



病入膏肓。正是这种焦虑性促使我将这段时间的零星思考整和起来和你进行探讨。希望我那



笨拙的语句和浅表的思考不至于耽误你的宝贵时间。更希望能得到你卓有成效的见解和更深



层次的回应。



    如果我的直觉没有欺骗我的话,当代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是出现了问题。在找出病根之前,



我必须考察一下当代艺术作品的特征和面貌,以便更好诊断。我粗略给其归类了一番。大致



有以下这么几种:



1.对于独创性和实验性地偏爱。主要表现在满足自己独创性欲望而进行永无休止的艺术实



验。实验本身具有很强的科学探索色彩。观看这类作品的体会是如同亲临科学小发明现场和



观看一份科学实验报告。这好像不是艺术作品给人留下的感觉。



2.陈述语言。当代艺术作品给人另一个鲜明感受是向你表述一个事实或陈述一句约定



俗成的话,它的不合理性在于它的语言唤起所有人的共鸣,并且每个人的感受是相差无几的。



它具有很强的逻辑倾向。而并非游离于言语之中。其艺术语言的稳固性使我不安。如同在审



查一份时代宣言书,看一则新闻或代言广告时的感觉。



3.对于技术的痴迷。这是我观看“身体与媒体”和奥地利几个互动展的直接经验。有



个有趣的细节正好应证了这一点。当时展览有意无意地安排在上海科技馆。我走马观花



式地参观了一番。看到了诸如神州号飞船模型和其他一些科技玩样。全然不知馆内有什么



异样情况。我当时完全将艺术现场与宣传科普技术的展厅混为一团。那个“身体与媒体”



展在我看来更像是嘉年华式的娱乐现场。



  4.设计化倾向。这种设计性已经植根于当代艺术家的脑海中。这种设计性包含两个方面:



作品面貌上的设计化和思想意识上的设计性。前者是表层的和显露的。形式感突出,寓意和



主旨完全淹没在形式的海洋中。而后者虽具有很强隐藏性,不容觉察。但其实质也能在作品



读解中慢慢显现出来。



5.对于传统文化与符号的挪用和拼贴。我不知道为什么当代艺术老拿传统说事?或是改造



或是调侃。反正这也成为当代艺术的一大特色。我并不是反对这种做法。但看看具体的作品,



显然不会让我乐观。里面有数不尽的刻意成份和生搬硬挪。观看这类作品像是在面对一群“小



丑”。它们骚首弄姿,摆出一副装腔作势,有些滑稽的pose企图将你逗乐。你所做的大多是



对其冷冷一笑。



  在这样的梳理中,我们看到导致当代艺术染上病根的罪魁祸首逐步开始显现。无论是科学



实验态度,还是陈述语言逻辑,无论对于技术的运用,还是设计性的固守和对传统有意识的



挪用。都是理性在操控这一切。它就像一块巨型磁铁将我们带入歧途和绝境。以至于我们来



不急做出反应。当我们远离了原有的栖息地,失去了感性的温存与热度,来到了一个理性控



制下冰冷且寸草不生的国度。艺术也随之凋零,变得一片死寂。难道我们要在这理性的冰河



期中永远沉寂下去吗?我想,只有意识的觉醒才能使我们真正摆脱困境。找出通往光明的道



路。



让我们回去吧!让阳光再次普照我们,照亮我们的艺术作品,照亮我们的心灵,回到那充



满生机和神秘的天国中去。我正走在回去的路上,希望一路顺利。







                                                      您的学生:缪晓辉       



                                                        2008.7.7.晚.





我的回复:



晓辉:

  很高兴你毕业后还能继续思考这些问题!实际上关于“当代艺术缺乏经典性”的困扰,是我这几年一直思考的核心问题。换句话说,我对当代艺术创作的现状不满,也认为出了问题,而我的诊断综合起来就是——“经典性的缺乏”。这种品质的缺失,使我在好几个层面感到不安:

1、      从个人来讲,或许从个人在艺术创作中所获得的成就感而言,我们这些相对比较了解并热爱传统艺术的所谓“学院人”,不同于江湖上很多弄潮儿,我们不能象他们那样满足于此时此地的生效或者对流行做法的熟练掌握。在传统艺术中,不管是中国的山水画还是古典油画中,经典性的明显标志就是它们的“反复吟咏”品质——一件作品,并不是第一次看见才觉得好,才生效。当然,也不是只有一次性阅读和一次性生效(就像现在绝大多数观念艺术或点子艺术那样)。正是这种可以反复玩味、反复审美、反复品鉴的魅力的缺乏,使我觉得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与古人相比,颇有不如,这种感觉让人觉得比较丧气;

2、      经典性缺乏的另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当代艺术的主流创作方式中,太依赖智慧(或理智)而太少情感注入。所有的点子艺术也好,观念艺术也好,无不依靠理智的运作——这里面较好的可能在哲学层面思考,大量的却只是在小聪明的层面卖弄。我们以前所讨论的“观念的说明书”、“点子创作方法论”都是这样一些表现。这样的作品,会让人觉得“哎!这小子很聪明!”,却从来无法打动观众的心,无法使观众动情。这样的作品也正是我们所说的“一次性消费”的作品,第二次看到,你会告诉自己和同伴“哈!这个作品我在××展上看到过!”然后不再看它一眼。对比我跟你提到过的看黄宾虹的画展经验——我可以在他的一幅作品前停留半个小时或一个多小时,下次看到仍然可以这样。并且,每次都会发现新的迷人之处。这两种经验,正好可以比作两种人际关系:看当代艺术作品,就像现在的社交场合见到某人,相互礼貌地打个招呼,就各自端着酒杯寻找下一个谈伴;而看黄宾虹的作品则象热恋中的情人厮守,待在一起的时间永不嫌长,而且每一分每一秒都无限美妙。这两种不同的经验,让我觉得,观看当代艺术时,从作品中获得太少,而创作时,能给别人的又太少;

3、      第三个我认为经典性的缺失,就是以前也跟你提过的当代艺术创作“快感前移”现象:我们现在的创作,一般是在构思阶段还能够体会到一种快感——准确地说是一种智力的快感——一下子想到一个得意的方案,会半夜兴奋地睡不着觉。但是在制作过程中,则全无快感可言。这一点我曾跟你比作 “自己既做建筑设计师又做包工头”,快感在设计师阶段,包工头阶段则只是痛苦的实施而已。现在稍微有点经济实力的作者,索性把制作承包给工人或者真正的包工头!我们来看经典艺术却不是这样:我们的国画也好,西方的古典油画也好,恰恰是制作过程带来快感。这种一笔一划间的快感,不但创作时作者能够体会到,而且观者在欣赏时也能够复原这种快感!上文我所说的能在黄宾虹的画前长时间停留,正是因为这种快乐的传递。在经典艺术中,作品是行为者(作者)行为时精神、心理和修养状态的物化。实际上,通过作品这个中介物,作者和观者能够进行一场关乎行动、关乎精神活动(而不只是理智或智力的)的交流。通过这个双向的交流,能够形成一个活的、精神运作的“场”。

4、      由上述可见,其实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比,之所以缺乏经典性,其核心就在于:当代艺术一般创作方式,割裂了人的完整性,而片面发展了智性。这种片面的夸大,背后显现出的正是现代人对自己理性能力的自负、迷信甚至狂妄。太过于依赖逻辑思维(以及依据这一思维衍生的各种逆向思维之类方式),无意中抑止了情感的投入,创作时这样,观看时必然也会这样。而这,是我所不满意的。



我曾经跟一个北京的哥们儿也谈过上面的想法,他问我:“你既然这么喜欢古典的艺术,为什么不干脆去画古典绘画?”

是的,为什么我并没有回到古典创作?我想,首先是因为惯性,我自己偶然地走上当代艺术这条路(其实每个人走每条路都有一定的偶然性);其次,我们上述只是拿传统艺术的长处跟当代艺术的短处比较,因此显得似乎传统艺术某种意义上高过当代艺术,其实不然,传统艺术有它自己非常大的问题(首先就是活力问题,因此我不赞成现在国画系那种鸵鸟式自大狂表现。还有很多其他问题,以后再说),而当代艺术也有非常多的迷人之处(比如影像创作中的视觉冲击和活动影像中的时间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出自己的时代,无法选择时代。那么我们就无法回避时代给我们的挑战: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当代的媒介和方式,承继传统的优秀品质,并生发出我们时代自己高品质的东西?

上述都是理由,总而言之,我仍然愿意用当代的媒介方式进行创作,而且我愿意为接续经典品质努力。



总结一下:我不满足于当代艺术创作的现状,但是我不确定当代艺术是不是“病了”。或者,我不愿意用是否有病这种说法来判断艺术——这是我们的不同。如果说有病,是不是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或多或少地有病?是不是根本没有所谓“健康”的艺术?“健康”的标准是什么?谁有权利来界定这个标准?不同的社会情境、制度、名利场逻辑也不同,艺术的表现方式自然不同。或许,陈丹青的“生态”概念更准确一些。现在这个时代,我们无法要求别人如何做艺术(我认为这是一个进步),我们只能要求自己:有所为有
[沙发:1楼] guest 2008-07-25 06:17:43
限于当代和传统之间的两元矛盾中,别说是学生了,连大部分艺术家都感到棘手,等死吧您,唯一的活路就是不搞艺术
[板凳:2楼] guest 2008-07-25 17:05:30
问题不在理性,而在于人的统一性、完整性被割裂了。没有心灵情感哺润的理性,也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性

说得好,顶
[地板:3楼] guest 2008-07-25 21:53:36
我想到了西班牙大师戈雅的《理性沉睡,妖怪出现》,有些古代的大师的创作比一些当代的要想的多,就象高老说的,我认为古代的人创作的不一定不现代而且有的可能比当下的当代更当代,我很赞同高老师说的当代中的经典。。。一说,太过于思考,而忘记了两个爽,即创作想法的爽和创作过程的爽。
[4楼] 响响的猫 2008-07-26 02:03:39
顶次篇!
我想既然还有学生还有艺术家在思考并且探寻问题的根本且都怀揣着一份古典情节,那就坚持自己向去做好些东西。
由此可见,当代艺术也不是那么病入膏肓!
我们所看到的经典作品在那些时代,创造出经典的艺术家大多也是那个时代的先锋者和实验者,我想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在技术上,语言上的继承和创新所带来的经典,更是他们那种古典精神所带来的经典。确实在这一点上太大部分的当代的人当代的艺术家和他们是没得比的。
[5楼] 色吧四天 2008-07-30 20:49:56
我的直觉告诉我,当代艺术患上了一场疾病。

[s:314]
你有病吗?关照好你自己先!不要为艺术他老人家操太多的闲心,
你死了,他也死不了......----搞笑!!! [s:317]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