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7月 -- 艺术日历!
发起人:嘿乐乐  回复数:2   浏览数:2383   最后更新:2008/07/16 14:20:52 by guest
[楼主] 小河 2008-07-03 02:16:44
采编/朱渍
采访地点/北京798艺术区

记者手记:
  随着中国当代艺术迅速资本化,艺术品市场的繁荣让画廊仅在10年多的时间里已由1990年代的边缘地位,上升到艺术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但与西方由200多年才形成的博物馆、画廊、策展人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体制相比,中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1.画廊操控下的策展人制度名存实亡:中国没有健全的博物馆体制为策展人提供研究平台,有些人在国内只要能给画廊拼凑出一个展览,就称其为策展人。这样的现象,实则有悖于西方以学术为本体的策展制度。2. 画廊机构不够专业,主要体现在:中国的画廊还主要以卖画为最终目的,在中国艺术品收藏越来越繁荣的今天,画廊有必要梳理艺术家作品,为收藏家提供系统化的意见,在这点上,中国画廊所起到的作用远不及国外。3.艺术价值取向受到商业影响。具体表现在,一些人抛开艺术史的观看角度,主要以眼前的商业价值衡量艺术品价值以及就此判断艺术家的好坏。
  
  这些问题,直接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体系的内在机制不健全。比如,画廊根据商业经营策略对策展人的工作有所限制,在这样的情况下,策展职能被异化,出现了“学术”为商业服务的现象。而在西方艺术体制中“策展人”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西方的展览制度就是以策展人为中心的制度。在中国,从 1990年代开始,批评家与策展人之间的身份转换成为批评家的一种自觉选择,90年代可谓是策展人的时代。
  
  随着当代艺术市场化,商业价值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策展人也因中国策展人制度的畸形以及人们的价值取向被市场左右等原因,丧失了1980 年代的强势话语权力。在此处境中,一些有想法的策展人开始从事画廊经营。近几年,由策展人经营的画廊:如北京公社、U空间、朝艺堂,出现在画廊界。
  
  “北京公社”由冷林创立于2005年5月,2006年由草场地搬于798。前后做了十多个展览,这些展览都为冷林所策划。当记者提及为什么开画廊的时候,冷林说:“我没有展览做,就自己开画廊做展览了。”由皮力主持的位于草场地的“U空间”,着重策划年轻艺术家的展览。当说到“不想为画廊做展览”的缘由时,皮力表态:“策展人不应该与画廊合作,所以我不做策展人了,踏踏实实得做自己的商业画廊。”位于亚洲艺术中心旁边的“朝艺堂”容易被人们忽略。它是张朝辉的艺术资讯公司的办公室,也展览经营艺术品。张朝辉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独立策展人做得很累,不爽快。”
  
  策展人开的画廊已经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觉范围,尽管他们没有大力宣传画廊以及发布展期,甚至,画廊常常大门紧闭,但由于策展人的名气,画廊的动态很受圈内人的关心。由于他们身份的特殊性,也吸引了媒体的关注。这些策展人做画廊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也曾经历过失败,比如U空间之前尝试做过基金会制度、非赢利制度,但行不通。现在U空间转变成商业画廊的性质,引入了代理制度、正在逐步建立收藏家档案。对于画廊这个新兴行业,国内的大部分人可谓都是新手。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明显得看出:策展人开画廊是否具有前瞻性,是否代能为中国画廊业体制建设添一把薪。但有着专业学术理论为指导的策展人开画廊总比一个不懂艺术的人经营画廊要好得多吧!

  策展人的工作在中国当代艺术的传播与发展上,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这一类人,他们顺应了时代,成为艺术发展的必然衍生物:之前以批评家身份自觉兼顾着策展人的工作,现在,一部分人又扮演了画廊经营者等角色。在推进当代艺术发展的需要下,策展人们为自身选择合适的事业之时,也为其所从事的艺术行业增添着新的血液。在中国艺术体系初见雏形的今天,我们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的理论方法,然而中国的艺术机构应如何发展?怎样摸索出符合中国现实的画廊操作方式以及完善艺术体系中内在机制的建设?这些问题是需要多方力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付出努力。
[沙发:1楼] 小河 2008-06-30 07:53:55
“我没有太多的机会去做展览,就自己开画廊了”
   ——艺术地图对话“北京公社”经营者冷林
  
  
  北京公社为什么要从草场地搬到798?
  草场地小,798的位置比草场地好。很早就想在798找空间,也是运气好吧,找到了合适的。
  
  画廊运作资金是怎样筹备的呢?
  我有很多人的帮助,所以资金不是一个大问题。
  
  你现在做画廊有压力吗?
  还是有压力吧,每天都要想明天做什么呀,今年做完了,明年怎么做啊。有一个方向,怎么去一步步得实现。
  
  你怎么定位北京公社?
  中国没有专业的画廊、美术馆、艺术中心。我是很简单的想法,把事情做好,也不想亏本。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有北京公社这个舞台,想认真的把事情做好。
  
  策展人开画廊,是否适合中国现阶段的状态?
  我的状态不是适合于中国的现状,是中国现状派生出我的这种状态。在西方很难想象,一个策划人又去开画廊。在西方系统分工得很明确,在中国一切都是新的,包括策划人的角色也不是很早冒出来的。都是新角色,做好策划人本身也是个艰巨的任务。大家都在摸索阶段,策划人也在摸索、批评家也在摸索、画廊也在摸索,因为都没有固定成型的东西,我想所有人都希望把事情做好。但事情也许会向着希望的方向走,也许会向着相反的方向走,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不好说他是策划人,他就是好的策划人。也不好说画廊,就一定是好的画廊。总有好与不好的区别。
  
  你认为以自身的策展人的经验,开画廊相比他人有怎样的优势吗?
  我自认为没什么优势,策划人应该做好的展览,画廊扮好画廊的角色,本来应该是这样。有些画廊或许不认识艺术家,所以需要策展人去和艺术家有一个沟通。策展人可能没有画廊,需要画廊这样一个表演的平台。本来应该是,画廊与艺术家的联系最密切。
  
  你的意思是,将来或许在画廊与艺术家之间,不需要策展人的牵连?
  过去我们没有画廊体制,我们有批评家,所以批评家与艺术家关系紧密了。以后画廊与艺术家的关系会最密切,并不是评论家或策划人。策划人是通过画廊来认识艺术家,看展览、评价展览。画廊业在中国刚刚开始发生,画廊经营者或许不是艺术圈里的人,离艺术远了一些,自然批评家与策展人在此起到的作用就大一些。其实画廊与艺术家的关系应该更近一些。
  
  如今的策展人相比90年代,话语权势相对薄弱了的原因是否与你刚才所说的画廊与艺术家的关系结构有关呢?
  我觉得谈不上,中国策划人有中国策划人的特色。具体地说,80年代没有策划人,多为批评家。在相对封闭的体制里面,还是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90年代画家先国际化了,中国批评家没有和画家同步国际化,相对来说更孤立一些。其实批评家需要更多的机会去国际化。这是个理想,需要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去讨论。当然,还有杂志,杂志扮演的角色是什么,这个其实都没有人认真思考,现在一下都起来了。现在是商业社会,但同时也需要高质量的策划人、高质量的批评家、高质量的艺术家、高质量的杂志、高质量的画廊与博物馆。
  
  你担心在画廊运作中,商业目的对学术的影响吗?
  我现在不主要是策展人的角色,策展人有自己的任务,画廊有画廊的目标。我现在认为画廊的目标还是非常明确的。商业目的本身对学术就是一个影响。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商业和学术都需要高质量,这样交互影响的力量才强。这样是互相刺激增强,而不是互相影响减弱。
  
  90年代很多策展人集批评、策展人于一身,现在的还涉及到艺术家经纪人、画廊经营者、从事媒体业。在策展人与画廊经营者之间,你有感到较难处理身份转换吗?
  从我个人角度讲,我没有问题,我觉得是大时代变动所造成的结果。这是一个变动的时代,因为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杂志没人做了,策展人去做杂志了。画廊没人做了,策展人去做画廊了,你不好说,策划人转了,这个都需要时间来评断。好比,中国之前没有房地产开发商,突然一些以前做大学老师的或者搞煤的做房地产开发商了。他若做开发商很成功,你或许也就不提他做大学老师的事了。
  
  你的意思是时代特征的原因吗?
  这个时代有新职业起来了,一定要有人适应这个新职业,社会发展了。
  
  像北京公社一样,从学术构架到策展筹备再到藏家资源以及艺术品营销的流水线式的画廊运作方式,你认为是今后的趋势吗?
  一个画廊能做很多事还是相当不容易的。画廊不能左右整体上的艺术发展,它只是在角色内部起一定的作用。如果把艺术仅仅看作是操作的结果,那你会夸大画廊的作用。夸大拍卖行的作用。
  
  在画廊运作上,你最难处理的问题是什么呢?
  我觉得是想法吧,怎么把我个人的想法体现出来。
  
  是指策展方面吗?
  我有一些想法想去实现,但不仅仅在策展方面。
  
  北京公社是否借鉴西方的画廊经营,作为指导?
  我觉得西方画廊,指导不了我们吧。有些好的东西,西方积累了很多年,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中国画廊业是个新兴的行业,有很多新的不确定方向可以让我们走。
  
  中国画廊业不成系统,也没有制度约束的现状,你觉得你在扮演怎样的角色?
  我还是想做一些事,因为积累了很多年了。我想表达我的一些想法,无论是从文字、图像、还是艺术家方面。还有一个梦,想做艺术家。我现在写文章写得很少,你今天要说我是个评论家,也不是特别合适。90年代说我是评论家,还行,因为我那时写了不少东西。今天我的精力顾不上了,主要放到管理上了。在当中思考怎么做些想做的事情。中国现在生机勃勃,像唐人啊、长征啊、艺术北京、现在画廊、尤伦斯啊,还有很多画廊雄心壮志要做博物馆。还有外地的艺术机构。我感觉到很有生命力。而其中的问题需要在发展中逐渐解决。
  
  一些策展人也在做画廊,比如,张朝辉、皮力。在画廊运作上,北京公社与其有哪些不同?
  我想是个有特色。北京公社有很多地方需要想很多画廊学习。
  
  策展人开画廊相对有那些优势呢?
  现在还不清楚,开画廊需要很多条件。做策划人也是一样的,不一定策展人做画廊就有一种优势。画廊主改做策划人就没有优势。任何事业都有事业本身的要求。
  
  你做画廊的初衷呢?
  我没有展览做,我没有太多的机会去做展览了。就自己开画廊做展览了。这是我做画廊最直接的原因吧。
  
  你对画廊代理艺术家制度怎么看?
  画廊代理艺术家是迟早的事,是好的。
  
  北京公社有代理艺术家吗?
  有代理艺术家。
  
  是怎样的合作方式?
  是默契的合作。很结婚一样,不是你所有谈的艺术家都可以结婚。但结婚也会离婚。
  
  你怎么评价自己的多重身份?
  我在努力学习的阶段,把学习的知识都派上用场。
  
  你现在还认为自己是批评家吗?
  这需要你的判断,我现在写文章写得少了,我希望能多写一些有意思的东西,但不知道能不能实现。
  
  北京公社的展览是你自己再写展览序言吗?
  90%是我在写,所以比较辛苦。
  
  每个展览是你的学术研究方向吧?
  对,每个展览不是很一样,我也在通过展览观察思考学习。
  
  相比你心中的专业画廊,你觉得北京公社哪些方面还需要努力?
  我觉得各个方面都需要努力。
  
  你觉得中国有专业的画廊吗?
  我觉得中国有很多有特色的画廊,都还没有定型。
  
  西方画廊的运作模式,适合中国吗?
  我觉得文化不同,不完全适合;大部分适合,有基本的规律。
  
  你之前最早做艺术品拍卖时的经验,对你现在经营画廊有帮助吧?
  有。但不好具体说,因为是实际运作的事。我的管理经验也许让我对现实有一些感觉。
  
[板凳:2楼] 小河 2008-06-30 07:54:28
 “有时策展人就像楼盘写手”
   ——艺术地图对话“朝艺堂”经营者张朝晖
  
  朝艺堂是什么性质?
  我有个与朋友合作的公司,主要为别人提供当代艺术咨询服务与策划展览。这个画廊就相当于我们的办公室,也是一个展厅。毫无疑问也具备代理和销售的功能,销售艺术品是公司经营的一部分,是资金回笼比较明显的部分。
  
  是商业画廊运作吗?
  对啊,什么事情在现在的中国都回避不了商业的因素,我们必须自我救助。经济独立才有人格独立。
  
  画廊的盈利状况怎么样,赚线吗?
  很难说,因为画廊的投入很大,需要精力、时间、金钱,方方面面的前期准备。做个艺术空间也是因为它能相对独立,不太多依赖于其他的强大资本的制约,可以做一些低成本自己认为高质量的展览。
  
  你们的公司的组成是怎样的?
  我们是合股,我的角色相当于CEO吧,说小点,就是经理,好听点,叫艺术总监。
  
  有固定的投资商?
  说不上投资商,就几个朋友,在一起弄个事,觉得挺好玩的。都是小股份。有的是同学、有的是同事,也有我的发小,他们都挺支持我。他们逐渐地喜欢艺术,想投资艺术品等,他们能从朝艺堂获得一些艺术咨询的服务,并能买到货真价实的艺术品。
  
  你现在做画廊,感受到的压力是什么?
  压力不是来源于画廊自身,而是中国画廊系统的混乱,不少画廊老板不大懂艺术,或者对艺术品质没有太多的选择,只是一味得包装艺术家,在画廊的势力与批评家的学术价值之间的,人们的价值取向混乱了,这也是我自己做画廊的原因之一。之前我也与画廊合作过,他们做展览请批评家,给你些钱,让你做个展览。我认为这不应该是批评家做的事情,那属于广告词的写手,但大家都需要钱,有时也是无奈的事情。我觉得自己有个空间,可以做些自己想做的事,向社会推荐一些自己认为好的艺术品。 这样显得更从容而真实。
  
  你以策展人的身份与画廊合作的时候会遇见哪些问题呢?
  与798里的和画廊有过一些合作,像季节、红门都是伙伴关系。我尽我的工作而已,权益分得比较清,所以没有那么多麻烦。
  
  与画廊合作是否会影响到策展学术方向的独立性?
  多少会影响一些,因为商业画廊有它自身的价值趣味以及它客户的趣味。他们会给策展人形成范围和轮廓,所以你自己发挥的余地便会小一点,这也是为什么我想做个画廊的原因。好比画廊与批评家以及写手的合作,更多想是写广告词的,发挥的余地小,只能在文章辞藻上做些有才气的事情。有时候‘财“比”才 “更有说服力,更有效。
  
  你的意思是,画廊做展览一般已经挑选出艺术家的名单,然后选择合适的策展人来策划?
  很多是这样的,就像楼盘写手。这个阶段存在这样的现象也是必然的,虽然我以前、现在甚至今后都会做展览,但是我有时间与精力还是想自己做有意思的事情,或者发挥余地比较大的事情。其实,给一个自己比较熟悉以及喜欢的艺术家做策划,以及写文章,发挥的余地还是挺大的。但是画廊拿着一堆艺术家的名单给你,有的艺术家你又不熟悉,甚至有的未曾谋面,也没有电话号码可联络。画廊发给你一些儿资料,让你写,我认为是一种折磨。你写的好,对得起艺术家、画廊,也对得起自己的名分。让我们这些写手左右权衡不是一个特别愉快的事情。除非你特别的有才气,什么都写得好。那我觉得是作家的事情,就谈不到是一位评论家了。
  
  你现在自己开画廊,是否担心商业目的对学术独立性的影响?
  我个人觉得,商业目的、商业利润,与学术有关系。有时矛盾,有时不矛盾的。每件事情有不同的层面,看你喜欢做哪个层面的事情了,看你的选择。毫无疑问,真正有学术价值的作品,最终会体现在商业利益上。也只有通过商业效应的传播,它的价值有了可衡量性,才会被广泛的社会所认知。如果说你自认为特有学术价值,没有人购买,没有人认可你,画廊也不收,我觉得也是没有意义的。商业价值,是衡量作品价值的一部分。你的学术价值,你们文章也是一部分,策展人的学术性体现在对艺术品的敏感性和超前性。短时间内学术价值可能体现不出作品的商业价值,但以后可能会体现出来。
  
  你在朝艺堂策划的展览,主要注重商业价值或者学术价值?
  当然力图两者兼而有之,那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但我有时候是会希望有的展览是商业的,是一种策略的权衡,希望画廊经营下去、希望对得起投资人、希望画廊能够资金回笼。会卖一些好卖的作品。若光卖一些好卖的作品,这个机构毫无疑问会成为一个很行活的画廊。我需要两者兼而有之,有的展览可能学术性很强,但一张画也买不出去。就想现在我做的这个展览。我当时就觉得它不一定有人接受,但是不接受没关系,会逐步有人接受,就像行为艺术一样,80年代谁买啊?没人买。所以我觉得我们画廊相比而言,对艺术品专业的判断,会具有前瞻性。现在的展览的学术意义很难说,需要后来的5年到10年,逐渐呈现出来。
  
  你认为自己还是策展人的身份吗?
  我认为陆蓉之在今年批评家年会上的话有道理,她说,她要收回“策展人”这个词语的使用权(笑)。
  在80年代她最早用汉语把“Curator ”翻译成“策展人”。她认为最近这些年,策展人的这个词语被糟蹋了,中国的博物馆系统没有策展人的体制,而是在前卫艺术圈中,有很多人扯一个展览、弄一群人,不管写不写文章,也不管是否对此做了研究,有没有专业背景,有没有学术训练,能做个展览,就是策展人了。他认为策展人的名份在中国受到了很大的玷污。我欣赏她的观点和说真话的勇气。国外的很多策展人(西方),是博物馆体制的组成部分。所以有策展人的名份,便由有你能力、业绩来支撑。在中国,博物馆系统不发达,我在出国之前也在中国美术馆做过八年,也了解中国博物馆的运作体系,我学的也是博物馆专业的,美国留学就学的是当代艺术策展人专业。回国后,我觉得自己国内的艺术体制不太容易磨合吧。所以在自己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早一些的时候大家还觉得,策展人牛哄哄的,现在臭满大街了。所以我并不认为现在的策展人,就是怎么特别光彩的角色,但是我依然很真挚得对曾经心中的策展人的学历、能力、经验、和对艺术家判断力、和对艺术的热情以及信念等特征的策展人抱有崇敬之心。我认为你是不是策展人、是不是画廊、是不是评论家,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艺术的信念。这样来讲,798秉持着这种信念的、大家能说出来的不多。也可以说,我就是一画商,但我能做出非常好的展览,以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向公众推荐优秀的艺术家也是很有成就感的。混乱的现实状态,让我觉得策展人身份不是值得炫耀的事情。因为现在的社会和艺术环境,不得已让我做很多事情,我们又策展又拉钱又做画廊又买画。但是我们都是自食其力,因为有信念,督促我们做更好的事情出来,这是比其它而言是更有意义的事。
  
  你是否认为如今的策展人比起之前,已经被边缘化了?
  我认为80年代没有策展人,所谓的独立策展人,都是80年代以来出道的几批评论家衍生出来。中国的现在也好,20年前也好,有“当代艺术”这个说法之时也好,策展人都是一些人的一个想象,没有人想过策展人的规范以及职业道德是什么?而过多的是,我们只知道西方来了个词叫“策展人”。其实被我们放大了、扭曲了、混淆了,策展人只是一个名称而已,或许名不符实。
  
  
  策展人丧失了决定性的话语权?
  对。中国发展比较快,每一类人在社会的某个特定时期会比较令人炫目。就像曾经刚刚涌现出来的个体户啊,如今当初的许多个体户都在监狱里。(笑)时代在不断变化过程中,会激起一些浪花。这也是中国现在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它有很多可能性随机性。
  
  中国画廊业不成系统,也没有制度约束的现状,你觉得你在扮演怎样的角色?
  我觉得,从宽泛意义上是中介的概念吧。我们有自己的理论,我们以多年的经验去发掘推荐一些艺术家。有些画廊他会觉得哪件作品好,但他说不出为什么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我们做的事情,说大些是学术体系,说小些叫自己的趣味与对品质的判断。做与自己知趣相投的一些艺术家的展览。或许我们能推出很好的艺术家,为社会有所用。若说有多大贡献,那都很难说的事情。好比有的艺术家现在的名头很大,但放置于历史的长河里,那只是一些浪花。
  
  一些策展人也在做画廊,比如,冷林、皮力。在画廊运作上,朝艺堂与其有哪些不同?
  我不大了解,冷林是比较早就做艺术品销售方面的事情。我听到的:冷林做比较大牌的艺术家吧,皮力做得观念一些,那我觉得是凭个人感觉吧。艺术会逐步的体系化,职业化。中国有三大体系,一是博物馆,二是画廊,三是媒体。我觉得画廊比较适合我。
  
  你现在做画廊是否想打破现有制度?
  我没有,我想是逐步建立一个规范吧。和艺术家和市场合作啊。我也在国外做展览,想做大些,就需要更多的合作伙伴。所以我觉得这个画廊是个平台。我一直觉得,做独立策展人那么多年,策展人这个行业面临的问题更多是一个体制、机构的事情,不是个人的事情。独立策展人做得很疲惫。
  
  你是否认为中国的画廊体制正处在转型期?
  能和艺术家合作的画廊多了,卖家也多了,所以面临调整的问题。以前艺术家能有画廊代理,就很高兴。现在画廊一多,艺术家的选择与机会就更多,我觉得现在,画廊界的竞争状况,很像“战国时代”——各路英豪。现在很容易做一个事情,但坚持下去,把它逐步的发展起来,就需要时间。我想现在做得好不好、坏不坏没关系,大家都是在练手吧。逐步建立起规范的高效的画廊体制。我是刚开始,在摸索。当代艺术领域中,创作传统艺术的人相对不好沟通,他们不太明确画廊的运作和分工。
  
  
  你刚才所说的是朝艺堂的发展方向?
  我希望它能成长,而不是半途而废。我很怀念前些年艺术家并不是买得很好时大家的状态,那时候大家有时间坐在一起聊艺术,或者看书、思考。现在的状态是很庞杂,很多泡沫和幻影。但这个时候更需要冷静。
  
  80年代<
[地板:3楼] 小河 2008-06-30 07:55:12
“我觉得策展人不应该和商业画廊合作”
   ——艺术地图对话“U空间”经营者皮力

  U空间的性质是怎样的?
  商业画廊。
  
  是否因为投资人的撤资而改变画廊性质?
  也没谁投资,是我们自己投的。
  
  U空间还策划实验性个展吗?
  有啊,我们每年都有2-3个。
  
  U空间盈利状况怎么样?
  还行,平衡呗,活着。
  
  你有表态不想为画廊做展览了,是这样吗?
  对啊。时间也忙不过来。
  
  你觉得策展人与画廊之间的合作存在哪些问题呢?
  策展人就是策展人,商业画廊就是商业画廊。我觉得策展人不应该和商业画廊合作。所以我不做策展人了,踏踏实实做我的商业画廊。
  
  你对中国画廊业有怎样的看法?
  根据每个地域的发展进程,有它们之间有统一性与差异性。那我觉得中国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U空间也在坚持与西方一样走代理制,但我们也做不成纯粹的代理制。慢慢朝这个方向去走吧。如果硬拿西方的方式来套的话,会撞得头破血流,所有必须有一套方式既坚持自己的原则,又能够适应国内生产的特点。
  
  你90年代末也在中国画廊工作过,与现在相比,你觉得中国的画廊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吗?
  这几年变化还是非常大的。经营状况会好很多,营业的专业程度也比之前好。代理与合作制度也比原来要健全。
  
  你从事过很多事情。画廊工作、策展人、制片人,如今做起画廊经营是否顺利?
  对啊,比较简单吗,变得很单一了,实实在在的。
  
  随着当代艺术市场化商业化特征的凸显,如今的策展人不比80年代策展人拥有话语的权威性,你是否认为策展被边缘化了?
  没有,中国策展人制度是被西方催生起来的,包括西方策展人制度也在变化。在变化中,也不能称之为边缘化吧,都是在变革之中。
  
  由策展人身份转换到画廊老板的还有,冷林、张朝辉,你觉得在画廊定位以及运作方式上你们有着怎样的区别?
  我不大了解张朝辉的画廊。冷林的画廊做得不错。他们比较关注更成功的艺术家,我们比较关注更年轻的艺术家。
  
  你怎样定义自己的身份,是画廊经营者?
  是画廊经营者。
  
  认为自己还是批评家吗?
  我现在很少写东西了,很少写批评文章。
  
  画廊经营运作上,目前你最难处理的问题是什么?
  国内市场比较薄弱,本土的收藏群体我们拓展得不够。
  
  你对画廊与艺术家签约制,怎么看?
  我觉得是势在必行的。
  
  U空间与艺术家是怎样的合作方式?
  我们以代理为主,有一些艺术家,我们有共同合作的画廊。但是我们不能容忍一个艺术家有3-4个以上的画廊,我们一般是独家代理。我们在欧洲在美国有1-2个固定的合作画廊。画廊与画廊之间就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合作。合作的格局由画廊来决定,而不完全由艺术家来决定。国内也有艺术家与4-5个、 7-8个画廊有合作关系,我们不太接受这个状况。
  
  是签约制吗?
  我们是固定的合作,也没有细到固定的合约上。因为我这么多年的经验告诉我,合约是没有用的,还是彼此之间的信任可靠。
  
  像U空间一样,从学术构架到策展筹备再到藏家资源以及艺术品营销,流水线式的画廊运作方式,你认为是今后的趋势吗?
  对呀,肯定是。
  
  你认为专业画廊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我认为应是偏学术。
  
  U空间做到专业的标准了吗?
  我认为还没有。在国内我认为比较标准了,但与国际上比,我们还有很欠缺的地方。
  
  你做画廊是否在寻求打破现有体制的可能性?
  一起变化吧,没有要打破什么。
  
  中国画廊运营方式正处在转阶段?
  对啊。
  
  会朝哪个方向发展?
  完善代理制度。
  
  代理制,具体怎样运作呢?
  一个艺术家不能7-8个画廊同时代理:作品不一样、价格不一样、质量不一样。有垄断才有利益,这是所有做商业的前提条件。中国的问题是艺术家太强势了,很多学术不高的画廊就没办法。必然趋势就是画廊必须变得很强势。中国当代艺术的泡沫,让艺术家有一个幻觉,这个泡沫阶段早晚都要过的。艺术家的强势状态不会维持太久的,他们必须有一套很理性、很专业得态度面对画廊,然后这个市场的格局才会好起来。中国市场混乱的原因:不是画廊制度问题、不是收藏家的问题。
  
  你认为泡沫还能持续多久?
  顶多到2010年吧。没准明年就垮下来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