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兽胚胎获成功后将在14天内销毁
发起人:艺术粑粑  回复数:0   浏览数:2166   最后更新:2008/04/05 04:21:57 by
[楼主] 艺术粑粑 2008-04-05 04:21:57
给上流社会一个冷眼
  
  ◎ 李孟苏 2007-01-19
  
  《冷眼》的风格是“满面鄙夷,自鸣得意,冷嘲热讽,残酷无情”,谁有钱有势就对谁冷眼相看,自然也就成为政客、明星、名流心头上的一根刺。
  
  抛向伪善和谎言的冷眼
  
  今年10月25日,《冷眼》(Private Eye)杂志满45岁。能在一场场诽谤官司中挺过来,并且还活得生气勃勃,它还真是不容易。
  
  《冷眼》是一本时政新闻类双周刊,有不少披露内幕的调查报道和时政评论。它又是一本幽默杂志,栏目名字都很好玩,有“不要脸街”和“电视眼”(重新解读报纸、电视、广播上的内容),有“名人日记”,有“军火销售”(时政评论),有“我和我的勺子”(各界名流谈勺子);杂志内夹杂了大量漫画,新闻图片加上了令人喷饭的对白——在麦当娜和马拉维儿童们的合影上,麦姐“说”:怎么都是一个色儿的?她旁边的一个孩子“说”:下个村子买一赠一呢——更少不了笑话、讽刺小说、关于名人的胡说八道。杂志的文风与众不同,通篇假语村言。它的深度报道中不会出现被采访对象,由作者信笔写就,作者不是“沙发土豆”就是“马屁精”、“背后造谣的人”,本刊评论员叫“箴言爵爷”,这样的文字让人难辨真假。而那些名人访谈、日记,则完全是作者杜撰的,细看却有真实事件的影子。他们还擅长玩名人名字的文字游戏,一位右翼政论家姓欧本(Oborne),“不要脸街”栏目中就称他为“噢讨厌鬼”(O'Bore)。香港地区报人林行止给它的译名为《冷眼》,非常贴切。
  
  《冷眼》创立于1961年,启动资金是著名喜剧演员、讽刺作家彼得·库克(Peter Cook)出的2000英镑,编辑部缩在伦敦苏荷区的一条背街小巷里。库克和杂志的三位元老都来自上流社会,走的是“伊顿-牛桥”的常规路子。这种出身的人中有一类是愤世嫉俗分子,一辈子都像学校里酷爱恶作剧的男生,专和自己所属的阶级对着干。因为生活优越,工作不为稻粮谋,就能够尽情挥洒对社会生活的热情。创建者们为《冷眼》树立了“向伪善和谎言开战”的宣言。元老之一的保罗·福特(Paul Foot)是马克思主义者,满怀实现世界大同的社会主义理想;另一元老、时任主编,无Z/F主义者理查德·英格拉姆(Richard Ingrams)比较保守,认为社会能平稳地良性运转就不错。他们彼此包容,办出的刊物反映出丰富多彩的立场和观点,特别好看,很快就成为英国发行量最大的新闻时政类杂志,至今无人能敌。它最新的发行量为20.7万册,读者超过60万,定价1.4英镑。
  
  《冷眼》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叛逆的色彩。45年来,杂志一直采用最便宜的新闻纸,版式设计不讲美观,只管排得密密麻麻。除了封面是彩色,里面全部黑白,根本不理会杂志越办越豪华的潮流。自以为有道德的人无法容忍它上面满目皆是的粗话俚语,里面的漫画虽然不猥亵却不乏色情,翻开第一页杂志的标识也够吓人:一个骑着驴子的粗人一手挟了位少女,一手扶着巨大的“不文之物”。最后几页的广告,什么换妻、同性恋找爱人、销售假货,内容精彩不亚于黑帮电影。今年初,它上面登了一个出售莫奈仿作的小广告,警方以此为线索破获一起造假大案。
  
  45年来,《冷眼》很大程度上作为出版业的一个传奇而存在,流传出很多逸闻:每两周编辑部会组织一个饭局,时间很长,觥筹交错之际“能放在杂志上的东西”就出来了。编辑会的气氛也热闹,大家尽情讨论,彼此擦出小火花。编辑们互相编排段子,偶尔有作者兴致来了便弹几曲钢琴。1992年,151岁的《笨拙》杂志寿终正寝,有人归罪于《冷眼》与之的竞争。它的读者也忠诚极了,始终如一地支持这本具有破坏性的、反正统的杂志。
  
  打了45年诽谤官司
  
  《冷眼》尖刻,敢于揭露政界、金融圈的黑幕,大胆批评医疗、传媒、教育、铁路的改革,加上编辑、作者都是人精,落笔时竭尽讽刺之能事,因而树敌无数。杂志的报道中给线人匿名,也为杂志带来了极大的风险。于是,它的主编除了来编辑部,还要去法庭办公。刚创刊不久,主编理查德·英格拉姆向律师请教诽谤罪的问题,律师大致翻了一遍《冷眼》,对他说,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能让人理直气壮地告你们诽谤。出到第25期时,它就第一次成了被告,结果败诉。这也形成了一个特色,《冷眼》极少能胜诉。有一个官司打了8年,对方败诉后立刻宣布破产,杂志社一分钱没拿到。屡当被告,让杂志社总是处在破产的边缘。所以《冷眼》常常在庭外与对方和解,以期大大减少赔偿金的数额。杂志赚的钱常常直接转到了律师的手里。
  
  因为不堪官司折腾,厌倦了当被告,英格拉姆于1986年提出辞职,并向董事会推荐了接任者:编辑部里年仅26岁的伊恩·黑斯洛普(Ian Hislop)。黑斯洛普毕业于牛津大学,拿的是英语文学学位。在牛津,黑斯洛普主编了一本讽刺幽默杂志,采访过英格拉姆,颇受后者赏识,成为杂志的撰稿人,毕业后进入《冷眼》。
  
  黑斯洛普在编辑部引起了人事地震。英格拉姆认为他是个合适人选,有能力平衡火药味十足的讽刺与新闻的真实性。黑斯洛普接任后,确实很谨慎,不愿让读者认为这杂志只会胡写。他收敛了讽刺挖苦的尺度,砍掉两个很损的栏目。一些编辑和作者摆了鸿门宴,威胁老板彼得·库克收回成命,未遂纷纷辞职。作者们写文章骂英格拉姆,给他造谣,充分施展出过人的讽刺挖苦才华。
  
  事实证明,黑斯洛普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黑斯洛普刚上任,接着就上法庭。《镜报》集团的老板、《冷眼》的死对头罗伯特·麦克斯威尔起诉杂志诽谤他贿赂政客以期获得皇封。《冷眼》败诉,赔偿对方近26万英镑。没几天,一本《冷眼》罗伯特·麦克斯威尔特刊上市,赚到的钱正好补了赔偿金的窟窿。黑斯洛普也长了经验,每出一期特别报道,就要准备好一笔钱以备打官司用。
  
  他任主编后,杂志卷入的诽谤官司大大减少。黑斯洛普并不是中庸的人,如果发生有新闻价值、有趣的事件,哪怕事主是他的朋友,他也不会心软。对告他们的人,他以牙还牙,这一点比英格拉姆做得狠。他虽然出身苏格兰的工程师家庭,没有祖上留下的旧钱可倚赖,但他在BBC著名脱口秀节目《我能告诉你些什么新闻》做了十几年主持人,挣了大钱,没有经济顾虑,办起杂志来无所顾忌。黑斯洛普做了20年主编,成为英国传媒史上主编任期最长的人。
  
  有人说,能拿政客开涮才是英国人的幽默。《冷眼》遵循的也是给政客找碴儿的处事原则。《冷眼》是政治家的星座手册,从它的发行量可以看出政客的运程。比如,1997年布莱尔大选获胜,《冷眼》发行量17万份,今年10月的一期卖掉了21.3万册。黑斯洛普摸透了公众的心理:“新Z/F刚上台时,公众对他们非常宽容。人们会说:‘《冷眼》太烦人了,你们看问题总是太消极、太负面。你们能不能不说风凉话?’可是,到后来,人们最爱说的两句话是:‘可恶的布莱尔。你们为什么要支持他?’”
  
  避免成为对手的靶子,黑斯洛普也很有经验。他私下里言行谨慎。他不共戴天的敌人、《镜报》前主编皮尔斯·摩根曾在报上发出悬赏,称只要读者能造出黑斯洛普的谣言,就可以得到50英镑奖金。谁都找不到可以败坏黑斯洛普名誉的蛛丝马迹。摩根只能讥讽这个“长了银盆脸的侏儒”是“传媒业的特蕾莎嬷嬷”。黑斯洛普自有高论,他说:“没人要求你必须做个圣人,但是,如果你的道德水准高出几英寸,在评论别人的时候还是有点用的。毕竟,《冷眼》这样的杂志靠的是对别人说‘你不能做什么’、‘你是个骗子’来生存的。”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