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真能瞎掰~
发起人:小青年  回复数:2   浏览数:1983   最后更新:2008/03/29 12:03:15 by
[楼主] 眼镜兄 2008-03-26 05:31:48
一,九十年代,意义问题讨论乃是基于媒体的变革的出现,要为其提供理论解释。
与此同时,黄专组织国际接轨问题讨论,中国艺术的合法化问题,公开性问题。
96年策划录像展的时候的政治考虑,我的三个估计。媒体和材料成为突破口

二,细察《十八案》,今天各校的教学实验,多集中在两个方面:1,媒介和材料试验。2 所谓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意识形态选择方面,则主要有教师的个人魅力和个人倾向所引导而有所倾斜。例如,吕胜中先生的底层关怀,黄小鹏先生对当代青年文化的欣赏,等等。
但是,总的来说,我们的当代艺术教育体系的建立,依然参照了媒介分科的方法。正如传统学院用国油版雕来划分。(当然,“中国画”取代最早使用的“彩墨画”的名称而出现在媒介分科的名称谱系中,是一个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渗入的例外)。
按媒介分类的方式在一定阶段是一个方便法门,有助于软硬件设施的初步建立,和一定程度上学术自由的捍卫。也就是说取消了外行的发言权。但是,在更高的要求上将是不够的。
事实上,传统学科,特别是设计学科,在媒介和材料试验,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的训练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往往令实验艺术教学中的创意能力训练显得十分不足。

三,什么是更高的要求?学院应该贡献学派。美术学院应该有能力成为新的模式的文化生产的基地。那就不能回避意识形态选择和立场的表白。以中国美院为例,综合艺术系和新媒体系本身是按照媒介划分的,但是,总体艺术工作室是按照学术思想的选择划分的。
要进行这样的文化生产,意味着一个工作室的师生的志同道合。
以媒介来划分的教学模式,势必和“自由”、“个性”之类信念更加紧密地相关。当教师不做学术思想方向上的引导的时候,将在事实上沦为技术参谋。或者沦入今天出现在欧美的美术学院的困境。
我的意思是:一个工作室必须尽量的旗帜宣明。公开的用它的明确的学术选择和人文理想来吸引他的参与者,学生的自由体现在是否选择进入这样一个工作室,以及离开这个工作室之后的未来发展之中。而在认同了这样一种学术思想进入一个工作室之后,则相应地不强调个性和自由,而强调合作和合力。实际上,是师生们在共同完成一种学术使命。在这种模式中,教师不是自由的赐予者,而是合作的呼吁者。或者说,是一个诱惑者。
事实表明,这种模式并没有压抑学生的个性。在训练的严格性之后,学生获得的是对自我的更强的批判能力。
相反,假如每个工作室的导师都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结果将是,各个工作室之间没有面貌的区分可言。

四,当代艺术专业,始终要面对学院和江湖的关系。
刚才讲过的合作模式,恰恰是学院相对江湖的一个优势所在,今天当代中国艺术江湖,市场空前高涨,理论却空前薄弱,艺术家被画廊、拍卖行体制各个击破的现象十分严重,市场买断了个性,艺术家之间发生互动、合作,超越个人的力量而凝聚成艺术思潮和艺术运动的几率正在降低。这是危险的信号。中国艺术有今天的局面,恰恰是一个个的思潮和运动形成的。学院如何介入这样一个局面,不言而喻。

[沙发:1楼] an_袁 2008-03-26 09:05:20
[s:323] 顶
大象把鼻子翘到伊巴上
[板凳:2楼] guest 2008-03-26 16:54:51
在18案上老邱欺负小姑娘 有点不厚道了 (*^__^*) 嘻嘻……~~~ 多亏吕胜中圆场 ~~
    不过说实在的 王南溟先生也太忙了吧 这么大的会议都称忙不来  [s:304]  唉~ 不敢再多说什么啦 
[地板:3楼] guest 2008-03-26 17:53:38
有人在给自己台阶下吧
[4楼] guest 2008-03-27 01:46:01
扯J8蛋呢又,没完没了
[5楼] guest 2008-03-27 07:15:54
说的非常好。
近几年来艺术家参与教学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总的来说都属于发挥个人魅力和个体影响的工作方式。顶多也就是某些系的头们有很强的开放和引进意识。让艺术家们来唱唱戏。但这样的方式不可能长久。必须有明确有规划性能经得起社会和体制考验的工作方式出现。中美有很多极优秀和有想法的艺术家教师们在尝试一些不同的方式,他们的做法非常可取。值得借鉴和讨论。
[6楼] guest 2008-03-28 15:38:09
吕胜中那叫圆场吗?
至今还记得他老人家那一句“人家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谁有现场的录像视频?
[7楼] guest 2008-03-29 17:15:21
邱老师太好为人师了吧,老腔老调,象个该要退休的老教师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