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其丑无比的生物
发起人:.  回复数:0   浏览数:3633   最后更新:2007/11/15 09:58:57 by
[楼主] 嘿乐乐 2007-11-15 09:58:57

86 凹凸展

点击连接 '85新潮美术运动 - 主帖

注:此文摘自高名潞的《中国当代美术史 1985 - 1986》

当上海美术界还大多在架上、案上小心翼翼地向前摸索是,以予森、李山为首的一批艺术家作了一次大胆的前卫性试(街头布雕、M艺术体等表演、行为性质的活动将在第五章描述)。他们走出画平面,集天花板、墙面、地面为一体,并广泛采用砖头、钢丝、塑料绳、铁锅、橡皮管、瓷器、雨衣、玩具、破窗框等现成品与各种绘画材料,造成了一个奇特的、有些粗野的陌生环境。在一向比较文气的上海美术界,此展出无异于“一针强心剂”(予森语)。经过三个月的艰难准备,展览于1986年11月22日至12月1日在徐汇区文化馆举办,参展者16人,按年龄大小依次为萧海春、李山、余友涵、吴国明、予森、吴晨荣、李晨、孙晋华、胡家康、蒋权、秦一峰、丁乙、张国梁、孙景波、金昂、王子卫。在上海市民中拥有广泛读者的《新民晚报》的记者李坚写的《本市出现一个令人费解的画展》的通讯,吸引了根多的观众涌入这个面积不大的展厅来“看个究竟”。此文称该展“漫不经心、狂放不羁”,颇似纽约的“东村艺术”。观众中有不少是大专院校学生,他们在展厅内热烈地争论,积极地参与(作者曾用塑料绳将观众捆扎、串联起来),一时间街头巷尾毁誉并起、反响强烈。展览组织者之一予森说,“上海从没一个画展如此人满为患,更没一个画展遭受到如此人为的作品破坏和不知名的作者的参与、创造。”展厅被设计成“凹凸”字样。作品以雕塑、壁画为主。各种经过重新组合、安排得现成品和各种奇怪的符号充诉地面、墙面与整个空间。秦一峰、张国梁、丁乙前段的“街头布雕”则以幻灯形式参展。展览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有如下作品:余友涵的现成品组合《会唱歌的邓丽君小姐》,白色图画的高脚圆凳上支起一个上海堤防特色的十字衣架,木夹上夹着一些涂有黑白颜料的木片,上面顶着一只冷饮料杯。作品的揶揄意味、幽默意味触目可感。李山的大型综合材料壁画《醒的梦》则以种种神秘的符号象征形象吸引人们严肃地思考生命原创力的课题。予森的木雕《木乃伊》是在两块木板上涂划出“一男一女”(?)两个奇怪的形象,它似是对死亡、历史的思索,又似在暗示生命的活力。另外,两只殉情的鸡、《柏拉图制作的圆》也引起观者的种种猜测。在开幕式上又有一批青年艺术家自发地参与了这次艺术活动,他们(即后来的“M艺术体”成员)以一系列观念性的、行为性的活动参展,使这次展览更具争议性。据予森回忆,他们的艺术观念从筹展到选定作品进而到展出过程是一步步发展的,最后的突破他们自己也未曾料及。此展的形式和影响说明了群体性具有某些个性活动所没有的优势和力量,只是惜于 未能对此加以总结、发展。这一方面因为上海的艺术家个体意识强烈,另一方面也缺乏具有凝聚力的理论及带头人,此外也可能视艺术为学问的风气甚浓(冲击性的、反叛意识强烈的艺术行为常被视为旁门左道)。由于展览未结束就出现了分歧,期限打算筹办的“上海雕塑家联盟”也就未能成立起来。

在对上海1985年前后的有探索倾向的展览作了过一漏万的描述之后,还应当介绍两个与上海青年画家有关的展览,这就是1985年6月在福州举办的《闽沪青年美展》和1987年4月在香港举办的《上海绘画.蜕变中的中国艺术》展览。

1985年5月,福建师大美术系学生刘向东发起成立了“福建M现代艺术研究会”,其会员包括杨世膺、蔡国强、王毅扬、金国华、范艾青、黄永砯、李豫闽、陈峰、史庆拾、刘建敏、丁大年、何耀明、李默尔、蒋志强。该研究会的艺术主张是:“以创造为目的,不重复。力图使一书直接成为哲学:形式就是世界观。”他们联合上海的一批青年美术家与1985年6月15日至25日在福州于山美术馆举办了《闽沪青年美展》。除了上述会员参加以外,上海作者包括建君、俞晓夫、胡项城、赵以夫、吕振环、冷宏、陈箴、此外还特邀了建筑届的张永祥。他们在画展“前言”中写道,“要得到历史的承认,就要创造历史,于是,我们都行动起来。”艺术哲学化的追求成为研究会与展览的一个重要特征。展品形式较为活泼,除了绘画作品外,画室照片、建筑照片、手稿、剪报等也作为展品展出。福建电视台、《福建日报》、《福建晚报》均作了报道。1986年4月13日,菲律宾《菲华时报》也作了介绍。

1987年4月3日至13日,香港艺术中心以《上海绘画.蜕变中的中国艺术》为题,举办了李山、建君、洪基杰、夏葆元、章杰民、冷宏、王达麟、陈家冷、杨正新、张桂铭、毛国伦、李厚、刘坚、韩天衡等14位上海中青年画家的作品联展。建君的《人类和他们的钟》,李山的系列油画《扩延》、《初始》,刘坚的《心情物化》,洪基杰的《夏日的黄昏》,章杰民的《第二号》,杨正新的《寻觅》等参展。香港艺术中心的评述称,“作品当中,有的蕴含着哲学性的探讨、形而上的问题及生命的神秘幻梦,……一些作品则令人联想起自由奔放的中国书法。此外,象征符号、色彩和质感的纯抽象表现、空间的新概念、裸体及人物等元素的崭新探索。亦在画布上表露无疑。至于水墨作品……亦柔和了抽象意味和西洋绘画的元素”。中国新闻界称此展乃多年来大陆在外展览中最成功一次。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