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火人节创始人John Law:我并不把科技当作信仰
发起人:wangxiaoer97  回复数:0   浏览数:1396   最后更新:2017/07/31 22:40:47 by wangxiaoer97
[楼主] 天花板 2017-07-31 22:40:47

来源:ARTYOO 李宁


剩余空间


时间篝火 | 张文心个展

你一生的故事 | 冯冰伊个展

让晚风送走昨日的梦 | 黎卓华个展


现实与虚构被重访

文 | 李宁


从剩余空间近期正在展出的三个个展“张文心‘时间篝火’ / 黎卓华‘让晚风送走昨日的梦’ / 冯冰伊‘你一生的故事 II’ ”来看,展览有意打破了常规双个展的对应模式,又区别于群展所谓的“主题性”。尽管三位艺术家都表现出极强的个人叙事的能力,但似乎三个个展所显现出的微妙特点,在于彼此在同一空间中呈现的既独立又互相渗透的隐含线索:诸如创作语言的普遍共性,对真实与虚构边界的延展,以及在互联网的碎片情景下如何调动图像的能力和重组其意义等等。而这些线索也正在展览所划分的三个空间之间和内部,以特有的材料形式或情境展开空间式的介入。


时间篝火 | 张文心个展现场


你一生的故事 | 冯冰伊个展现场


让晚风送走昨日的梦 | 黎卓华个展现场


如果将视角锁定在三位艺术家所划分的空间内部,会发现张文心通过7件不同媒介的作品,勾勒出声音的、影像的以及电脑虚拟的不同层次的半区隔空间,观众可以在半区隔的空间中与艺术家同步其“人”的共有身份,进而撑开真实体验与虚拟之间的游离通道。正如空间中由特丽珑显示器、百叶窗、墙贴、电脑桌等物件搭建的情景式作品《时间篝火I号、II号》,既为观众塑造出一种真实的体验感,又演绎了一次对时间篝火的想象式建模——音乐人依据模型的数值变化将数据输入电脑,并使用算法作曲。冯冰伊以一则主人公格兰杰·泰勒(Granger Taylor)留下“去星际航行”的遗书的新闻为灵感,利用今天互联网功能式的搜索,展开空间、文本、叙事,与影像、图像拼贴等艺术方式之间的可能性;黎卓华则呈现了一个涉及90年代日常生活、流行广告等文化元素的情景。

非单一媒介

整体来看,张文心、黎卓华、冯冰伊这三位年轻艺术家,在创作方式、语言的结构、思维路径上与上一代艺术家有着鲜明的差别。虽然三位艺术家在作品中都涉及影像、媒介,但媒介在其中并不成为单一目的,媒介所扮演的角色是一种进行多元混合、介入的方式。对于作品中的声音、图片影像、网络等语言,我们很难说它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媒介?这或许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张文心在作品极强的虚构性当中,又微妙地借助诸多真实经验的碎片(海浪的声音及真实图像),将其拼凑、衔接,构成属于自己的一种叙事,从而与空间对话,与观众建立关系;而黎卓华看似在影像中运用了多台电视机,但影像并非她创作的媒介,她的媒介更多地趋向自身组织语言的句法:画、背景的拼贴、光、洗脸盆和头发——可见的线索和不可见的结构;冯冰伊的媒介是一个可拓展到图像、影像方式的故事。



冯冰伊《图象序列》


黎卓华《如潮汐涨退》

张文心作品《摘录:有关一次不一定的征途》


和图像有关

这三个展览都和图像有关——今天我们所处的网络社会,对图像的理解和编织图像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展览中张文心的作品《摘录:有关一次不一定的征途》似乎与冯冰伊放置于蓝色背景台面上的拼接图像有共性;张文心作品中百叶窗起到的形式上的结构作用,如同冯冰伊《图象序列》中蓝色作为一种叙事,也与黎卓华作品《如潮汐涨退》中的洗脸池角落形成某种日常关系。三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有海浪的表征——张文心作品中有海浪的声音,冯冰伊在地面投射海浪(《同一条河流》),黎卓华作品《让晚风送走昨日的梦》中头发也和海浪存在象征关系。

虚构

冯冰伊依靠格兰杰·泰勒(Granger Taylor)传说和文本吸引着她,引申出她的一系列叙事;张文心的作品是关于个人旅行的影像片段和来自虚构人物中的虚构画面,以及虚构的现实空间,而她的影像更多的一种没有经验底本的叙事;黎卓华的作品源于广告的真实度和虚构感,她鉴于广告的记忆和经验之间。她们以此建构了三重叙事——起点不同、路径也不同。


张文心《内存腐蚀》截图

张文心《时间篝火II》截图

让晚风送走昨日的梦 | 黎卓华个展现场


你一生的故事 | 冯冰伊个展现场


除此之外,三位艺术家所调动的语言资源有很大的不同。冯冰伊对网络图像式的调用,犹如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g]对图像学的理解——把不想干的图像共享为一种母体,将其野蛮式地放在一起,构置了一个图像的谱系,去掉了经验的成分。黎卓华在展览中重建了一种场域,场域在虚假当中又有一种真实性,这样一种不可命名的场域感来传达她的虚构性,他的虚构有很强的经验色彩。张文心的虚构是一种感知媒介之间物质化和非物质化的关系——声音是一种非物质化的媒介方式,她考虑的是如何把非物质化进行物化,变成一个可视的、可触摸的事物;而篝火是一种不稳定的结构,有不安全感,有毁灭性,有某种人类进化的隐喻,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带有启蒙性——普罗米修斯“火”的启蒙,同时“时间”也具有启蒙性。由此,张文心更加隐约地扩展出她作品的空间维度。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