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愚蠢的证明?英国最受欢迎的艺术作品来自Banksy
发起人:不举手不发言  回复数:0   浏览数:1610   最后更新:2017/07/28 21:44:50 by 不举手不发言
[楼主] babyqueen 2017-07-28 21:44:50

来源:艺术界LEAP 刘菂



走来走去的视界——哈恩•内夫肯斯影像收藏展

地点:深圳何香凝美术馆

时间:2017年4月16日至7月9日

安里·萨拉,《1395个没有红色的日子》,2011年

影像,43 分钟


这是一个由创作于2000年之后的十二件影像作品构成的展览,所有作品时长共约166分钟,相当考验观众的耐心。展出作品风格不一,其中最短的作品为阿尔及利亚艺术家阿德尔•阿布德赛姆德(Adel Abdessemed)的《踩》(Foot On,2005),只有2秒,是一个赤脚踩扁象征资本主义的可乐罐的片段,并被无限循环播放。最长的作品为阿尔巴尼亚艺术家安里•萨拉(Anri Sala)的《1395个没有红色的日子》(1395 Days Without Red,2011),长达43分钟。这部小电影再现了1992至1996年被围城1395天的萨拉热窝,及其市民在空荡荡的街巷中小心冀冀地跑去上班或是购物。从技术层面上看,展览中既有美国艺术家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运用标志性的高速摄影加超慢速回放对一位极度哀伤的男子进行纤毫毕现的展示,也有立陶宛艺术家迪蒙塔斯•纳尔科维奇(Deimantas Narkevicius )仅用一组黑白照片对其祖国的苏维埃时代进行幻灯片式的解读。总体来说,展览中的作品都算是相对传统的叙事型影像,大都表现了对于社会历史、移民、种族等宏大议题的探讨,并带有一种深沉的忧郁。这种忧郁的情绪在展览现场也被一间间区隔开的“小黑屋”无限放大,给观众提供了可进入沉思的环境和一种浸入式体验。

比尔·维奥拉,《悲伤之人》,2001年

影像,16 分54 秒


艺术家的多元文化背景成为本次展览的最大亮点,尽管其中来自第三世界的艺术家大部分都在世界艺术中心——巴黎、伦敦、纽约等地居住。哈恩•内夫肯斯(Han Nefkens)及两位策展人都不约而同地强调透过艺术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并说明在挑选展品时看重的是具有普世意义的个人经验。这也呼应了展览的英文标题——“寻找全球诗意”(In Search of Global Poetry)。然而,面对展品对于不同地区历史文化的“深描”,“全球诗意”这一概括性名词显得轻描淡写,并试图将凝重的地区议题笼罩在一种浪漫化的世界主义下。当观众在空旷的展厅里“走来走去”观看“视界”,难道仅仅是在以一种他者的眼光去感受“诗意”吗?这样的策展陈述也许正反映了当代艺术中地区历史文化的尴尬境地:被同质化的媒介加工,被观看、进而被无足轻重地消费。

迪蒙塔斯·纳尔科维奇

《一个部落的消失》,2005年

影像,10 分钟

*全文图片由哈恩·内夫肯斯基金会提供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