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说话 | 隐匿等同于展示
发起人:灰常灰  回复数:0   浏览数:1356   最后更新:2017/07/19 17:43:17 by 灰常灰
[楼主] babyqueen 2017-07-19 17:43:17

来源:798艺术 王薇



宋佳茵个展“入位群岛”拾萬空间展览现场


如同展览题目《入位群岛》(Falling into Place)所提示的那样,宋佳茵在拾萬空间个展中的作品呈现出一种碎片化、松散化的结构特征。在看似零散的行动背后,所有作品的创作均指向一个理性的概念,即经验中的潜意识对我们今天的言行所造成的影响。以不同形式、不同材料创作的作品之间看似并无必然关联,却在一个严谨而庞杂的观念结构中各入其位。艺术家正是在作品的高低错落、轻重对比之间以感性的方式展开对某种潜意识生成痕迹线索的追踪。

上:《修改一座城》124×46×61cm 综合材料 2016 年

下:《消解一段时光》单频影像 5分18秒 2017年


悬置于空间中的雕塑作品《修改一座城》可被视为整个展览的创作起点。以颠倒形态呈现的山体暗合着作品依照上色、修补、打磨这一逆向展开的雕塑创作程序,而这样的方式使修补的痕迹清晰地显露在作品表层。如果说修补是对一个形体缺失的补充,那么艺术家似在通过对修补痕迹及修补动作的揭示与强调,提示了一个构成现存个体完整性并隐藏于内部的重要生成环节。


被安置于地面上与其相对的影像作品《消解一段时光》以另一种形式呼应了雕塑作品所传达的信息,视频中不断搓洗附着于手上用来修补雕塑的原子灰的动作,反映了一种对痕迹的觉察。正是在这一源自主体意识的觉察之下,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记忆与思考被唤醒、激活,继而生成了展览中的其它作品。洗手的动作在这里似是成为了一种先导意识的象征。

《被注解的历险-5》49×34×47cm 综合材料 2017年

《被注解的历险-1》49×34×47cm 综合材料 2017年


如果说个体的认知是被经验所塑造的,那么这种个体认知的形成必然是在一个时间的进程中实现,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散落在展览空间中的系列作品《被注解的历险》呈现了雕塑在制作过程中的翻制形态。处于“半成品”状态的雕塑显然存在着大量的缺失等待被完善,这恰似个体在被塑造过程中的一个时间切片。而一些带有认同意味的日常口语,诸如“有道理哦”、“这样啊”、“是吧”……则被粗暴地刻在石膏模具——这一承载着时间意义的物体之上,它们仿佛是潜意识生成的标记与证据,以一种不加掩饰的方式被直接提取出来。

《闪现 NO.1-18》尺寸不等 纸本水彩等 2017年


在《金色标记》这组作品中,艺术家以动物骨骼作为承载痕迹的媒介,展示了关于痕迹的另一条线索。仿照纹身的常见形式,骨骼上以铜版画及点刺效果呈现的痕迹提示了一种对痕迹的主动索取。而骨质材料所蕴含的生而有之的意味,强化了这种主动索取的痕迹所具有的难以去除的顽固性及永久性。可以说,这种深刻的联结,自生成的那一刻起,即成为了个体生命中不可逆转的现实。


不难发现,尽管试图传达一个有关个体认知生成的概念,但艺术家却始终在展览中有意回避叙事性因素。相反,被无数具体事件所塑造的潜意识才是作品所涵盖的一个关键元素,而对潜意识的表现在作品中则是以碎片化、抽象化的方式呈现的。在以小幅绘画形式呈现的作品系列《闪现》中,不具连贯叙事性的图像内容或具象或抽象,似是记忆的留痕,又更像是以意识流的方式揭示了一种在无意识的经验中生成的现实。以不具明确指向性的植物形态为背景的墙体喷绘在对画作起到衬托作用的同时,亦在非叙事层面上与之产生了微妙的呼应。对痕迹及经验的注解在这组作品中显得异常隐晦而轻盈。

《颤抖》尺寸可变 综合材料 2016年


作品《颤抖》以六件形状、构造、材料均不尽相同的物体展示了某一在现实中不具明确对应物却又隐隐留存于记忆中的略带侵略性的物体形态。它们或可被理解为是某一物体在不同时间中所呈现的不同状态。环状的呈现形式仿佛模拟了物质的游移,为静态的固体注入了一种运动感。而以若干变体呈现同一物质的创作方式与此次展览试图以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对同一概念做出表达的行动方式之间亦形成了一种巧妙而形象的呼应关系。文/王薇   图片/拾萬空间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