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具象与抽象艺术的随想 文:王远
发起人:sanjiaowang  回复数:0   浏览数:1526   最后更新:2009/09/20 14:18:18 by sanjiaowang
[楼主] sanjiaowang 2009-09-20 14:18:18
巴黎:艺术的温度,正如夏天

王远


今年一月的巴黎我没感觉气候很冷,可能是全球温度上升的原因吧。巴黎中心城区并不大,却汇聚了大大小小几十个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博物馆。我住在四区(马莱区)塞纳河边上,河对面是著名的巴黎圣母院。蓬皮杜艺术中心、卢浮宫、奥赛等美术馆就在周围不远处,随意散步便可前去一看,不过你必须有充分的时间,这样你会从容些。另外我喜欢一个人去看博物馆,那样你的计划会自由轻松的很多,收获也会更多。

巴黎的博物馆非常多。除了大家熟悉的罗浮宫,奥赛,蓬皮杜几大博物馆,还有莫罗博物馆、马约尔博物馆、巴黎现代艺术馆、欧洲摄影博物馆、罗丹博物馆、网球场艺术博物馆、莫奈博物馆、桔园博物馆、大黄宫、小黄宫等。如果你在法国办理了艺术家证,许多博物馆就可以免费参观。


莫罗博物馆
法国艺术家莫罗(1826—1898年) 在美术史上说不上是个辉煌人物,以前看过他的画册,印象也不太深,而且和我的研究也有一定距离。所以,去莫罗博物馆之前我没抱很大希望。然而,看后感觉完全不一样,你对莫罗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说是莫罗博物馆倒不如说莫罗家庭式博物馆,整个展厅其实是一所居家三层老屋,楼梯狭窄灯光灰暗,有数间不大的房间,墙壁上的壁纸很古旧并挂满他的作品,这里其实是莫罗当年的家同时也是他的画室。古斯塔夫·莫罗出身在巴黎的一个建筑师家庭,母亲是位音乐家。他自幼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并显示出对绘画的才能。起初他的作品受到新古典主义影响,同时,崇拜浪漫派大师德拉克洛瓦,并与其过从甚密。莫罗为了自己的艺术选择了孤独的生活方式,平时只是和亲近的家人及朋友一起享受富足生活的乐趣。他是个优秀的教师,更是个具有丰富想象力和个性的艺术家。莫罗后期的作品一洗早期那种精雕细琢的作风而变得狂放洒脱,随意涂抹。他以非常强烈的色彩、猛烈的笔触和用刮刀涂抹的厚彩来作画,显得异常的生动。
莫罗的艺术反映了流行于19世纪末期的令人扑朔迷离的神秘主义,并使作品具有象征性。他声明说,我既不相信我摸到的东西,也不能相信我看到的东西,我只相信我看不到摸不到的东西。因此他所创作的作品就更加充满梦幻般的神秘效果。这引起一些象征派诗人和崇拜者的赞赏。莫罗希望创造这样一种作品:所有的爱、温情、梦幻、热情与宗教的渴望都升华到更高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任何事物都是高尚的、慈善的、有力的,都富有道德和教育意义的。在步入神圣未知的奥秘世界时,这个境界里的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富有想像力的、不可遏制的欢乐,他以对自然的看法和对艺术的信念,在一个波澜壮阔的运动里起着特有的作用。
莫罗是一位隐士,从他的画中和进入他的画室里能感受到一种幽暗·神秘·脱俗的氛围。显然与当时的社会潮流格格不入,直到1892年他才被巴黎艺术学院任命为教授。他的学生中有著名的艺术家马蒂斯等。


马约尔博物馆
博物馆位于巴黎七区离罗丹博物馆很近,在一条不起眼的弄堂里,问了几个当地人才找到,博物馆不是很大,进门就能看到粗壮的马约尔式的雕塑。展厅底楼是大件他的雕塑,二楼是他的一些绘画和陶瓷作品。马约尔(1861-1944),法国雕塑家、画家。生于法国东比利牛斯省距离西班牙仅几公里的班纳尔。1881年他到巴黎,申请进巴黎美术学院,未能如愿。他尤其仰慕高更·塞尚和莫里斯·德尼的艺术。马约尔在艺术上有自己的见解和追求,虽然在绘画方面未做出显赫地成就,这也成就了他后来在雕塑艺术上的发展。

他曾一度致力于绘画革新。因视力恶化而放弃着手雕塑创作。在希腊旅行过程中,对严谨风格的希腊雕塑留下极深的印象。他极力承袭古典希腊和罗马的雕刻传统。并在创作中加以锤炼,使他的风格与他同时代的罗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他的作品乍看并没有他的老师罗丹和师兄布代尔的作品来得强烈。他常以成熟的女性裸体为主,取稳重、浑圆的形式,其形象丰满、概括、充实、宁静,饱含着含蓄的力量和激情 ,这种形象后来成为"马约尔女性"的标志;也许视力的衰退也成就了马约尔。
一位美术权威在评论马约尔时说:“假如说罗丹的理想是把云石和青铜变成肉体,那么马约尔的理想则是将肉体化为云石和青铜”。在马约尔神奇的手中,一尊尊体态丰盈的女裸雕像简练、安详,形态饱满而转折柔和,节奏舒畅而意蕴深远。马约尔虽为罗丹的弟子,但绝不邯郸学步,他独树一帜,另辟蹊径,其艺术特色和艺术风格与罗丹迥异。他的作品不诉诸文学情节,也不刻意追求绘画效果,而是赋予一种抽象的寓言意义和象征意义。
马约尔一旦转到雕塑领域,其技艺进展神速,充分说明:他在40岁之前的绘画经历,虽未能有惊人成就,却使他成熟,待到表现手段变得更直接更单纯时,他的艺术便发生质的突变。
在卢浮宫前的协和广场的草坪上陈列着马约尔的数件女人体雕像,它们就像生来就长在这草坪上似的,与环境毫不冲突。它们不仅美化环境,起到装饰作用,而且给人精神上一种难得的享受。
马约尔的命运和历史上有贡献的艺术家罗丹、摩尔等大体相似。早年他的作品并不为世人所承认。如今,马约尔已名满天下,与其老师罗丹齐名,人们将罗丹、马约尔、布代尔誉为欧洲近代雕塑三大支柱。有人评喻说:罗丹将雕塑艺术带到20世纪的门槛,而马约尔、布代尔将它带到了20世纪。

马约尔是一位对美有独自理解的艺术家。他认为艺术与生活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也就是说两者之间要尽可能的互不相干。他所说的艺术与生活保持距离,也许是说艺术家要尽量保持内心的纯净,避免尘世的喧嚣对艺术创作的干扰 。


欧洲摄影博物馆
知道欧洲摄影博物馆是我将回国的时候,有趣的是它就在我住所的旁边,每天我都经过但都没注意到。欧洲摄影博物馆的外观很不起眼,门面也很小,摄影博物馆的招牌也没有,只是在墙上刻了很小的法文字,不走进看很难注意到这里是个摄影博物馆。
一天我又路过那里,而且终于进去看了,博物馆里正在展出电视装置艺术家白南准的回顾展以及另外两个艺术家的图片展。那次展览主要是介绍白南准。确切的讲白南准应该是视频艺术家,通常大家都知道他的电视墙,他是最早运用电视作为媒体来传达艺术观念并红红极一时。如果你看了展览会被他的电视里面的内容所吸引,同时他运用电子数码视频,动态的表现他对声音、物体、人、环境、宇宙的认识。
“视频艺术之父”——白南准(Nam June Paik)白南准于1932年7月20日,出生在汉城一个富裕之家,是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身为企业家的父亲在韩国开办有纺织厂和钢铁厂。1950年,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白南准随父母逃到香港,后来又流落到日本。1964年之后,白南准长期生活在纽约,并于1976年加入美国国籍。从1979年至1996年,白南准在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研究院担任教授。自1996年中风以后一直在轮椅上度过了生命的最后10年。2006年(1月29日)死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公寓。
40年前,他曾用四架被拆散然后又重新组装起来的钢琴和两架唱机、唱片、各种可发声物体,以及11架经过艺术改造的黑白电视机奠定了视频艺术道路上的里程碑。
素有“全方位艺术家”之称的白南准一开始是以“作曲家”的身份步入艺术圣坛的。1956年,他在东京大学完成了音乐、艺术史和哲学的学业。因为受到日本唯西方化的音乐教育影响,白南准对西方古典音乐充满迷恋,为了探寻原汁原味的欧洲文化传统,他旋即来到德国进修音乐创作。=
青年时代的白南准曾在弗莱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后经德国音乐老师沃尔夫冈·福特纳推荐进入科隆电子音乐工作室工作。由赫伯特·埃默特建立的这间电子音乐工作室是50年代重要的实验音乐中心,吸引了大批年青的欧洲作曲家。白南准来到这里之后,便了解到欧洲当代艺术的多样性,从而逐步动摇了对西方经典音乐的盲目崇拜。1958年,他遇到了来德讲学的美国前卫音乐家约翰·凯奇,自此,他的艺术生涯发生了突变。
1959年,白南准完成了他的革命性的“行动音乐”《向约翰·凯奇致敬》。在音乐的演奏过程中,他摔鸡蛋,打碎玻璃,砸毁乐器,动作象闪电一样令在场的观众感到震惊,被评论界讥讽为“文化恐怖主义”。但白南准的“行动音乐”所具有的强烈视觉效果使他逐步向视觉艺术界靠拢,从而加入了当时在欧美盛极一时的激浪艺术家阵营。同时,白南准秘密地研究将电视引入艺术实验。作为一名电子音乐家,他整日和导线、仪表、放大器、示波仪打交道,对电子声音和图像的互动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在技术人员的支持下,做起了“解构电视及其图像”的实验游戏。
六十年代中期,白南准第一次将改装后的电视机当作艺术媒介摆在观众面前。许多作品象是电子仪器或者雕塑,既有声音,又有形象,而且观众还能动手触摸作品。1965年,白南准得到了一架当时还很稀罕的便携式摄像机,他高兴得跑到纽约大街上乱拍一通,其中拍到了正在纽约公园大道的罗马教皇的几个镜头。晚上拿到纽约艺术家经常聚会的咖啡厅放映。这被后来的一些学者认为是第一件视频艺术作品。
白南准还和日本工程师一起研究如何按自己的意图改变电视画面。这样,他不仅通过解构和重组电视机的硬件来完成电视雕塑装置,同时又改变电视机的图像输出,将图像画面与电视装置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视频装置这一在当时技术含量最高的艺术形式。在以后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白南准一直努力探索视频艺术的发展空间,从而成为当代举足轻重的艺术家,作品被世界各大艺术博物馆广泛收藏。


巴黎现代艺术馆
巴黎现代艺术馆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外观是一半园凹陷的罗马式结构,它是由两个展览馆组成的:位于东面的巴黎艺术馆和位于西面的东京宫展览馆。巴黎艺术馆略大于东京宫,艺术馆展厅结构是回旋式的犹如历史的长廊很符合历史性的展览.那里确实经常举办一些现当代艺术回顾展览。有幸,我第一次去看的展览是一个从阿尔普和杜尚的达达艺术到电视装置艺术之父的白南准的展览,这个展览几乎是现代艺术的一个历史回顾展览,而且每个艺术家有数件作品,当然其中法国的激浪派艺术也是一个重头戏。的确,看大师们的群展很过瘾,你会不断的被激动,比卡比亚的作品、博依斯著名的玻璃作品、马帝斯的巨幅壁画近在眼前。你可以不耐烦的看一眼走过也可以走进仔细端详。西面的东京宫展览馆空间比较方正、开阔。据说,艺术馆刚整修完毕,展览馆常常展览一些当代艺术家群展活动也是圈内艺术家较关注的一个艺术活动场所。通常一个展览展出几个月,你不必担心得不到展览消息,在地铁站或大街上时刻你会看到有关展览讯息。


参观了欧洲许多博物馆和艺术家的作品确实感受到欧洲的强大离不开文化艺术的昌盛,艺术家的声音也反映了他们各自国家的文化。回望我们文化艺术的发展和艺术家的状态,可能有许多东西要去思考。


文章发表在《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2007.6

王远2007.6上海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