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社:跑题了的“上海夏天”
发起人:猴面包树  回复数:0   浏览数:1843   最后更新:2017/07/08 20:03:13 by 猴面包树
[楼主] 毛边本 2017-07-08 20:03:13

来源:艺术界LEAP 陈曼霞


1972年,罗伯特·文丘里、丹尼丝·斯科特·布朗和史蒂文·艾泽努尔合作出版了《向拉斯维加斯学习》。这本建筑学著作,以耶鲁大学的一个设计项目为蓝本,记录了作者和学生们从这座美国城市所学习到的经验。近半个世纪后,研究者玛丽·安·欧唐奈、黄韵然和约翰森·巴赫共同推出了《向深圳学习:中国后毛时代从特区到模范都市的试验》。对于这些借鉴了拉斯维加斯研究的编辑们而言,有着近四十年发展历程的中国南方经济特区深圳,给人所带来的启发性并不亚于拉斯维加斯。60年代的拉斯维加斯,展现更多的是图象学、建筑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而经历了三十多年发展的深圳,则呈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关于城市、建筑、政治和居民的日常生活如何交织在一起的画卷。

《向深圳学习:中国后毛时代从特区到模范都市的试验》,2017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英语,360页

Learning from Shenzhen: China’s Post-Mao Experiment from Special Zone to Model City, 2017, published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nglish, 360pp.


本书的十一篇文章,由来自国际关系、社会学、人类学、公共卫生、历史建筑、和城市研究领域的学者撰写。这些文章涉及的话题包括城中村、基础设施的变化发展、农民工、公共卫生、创意产业、地缘政治关系等等。尽管每篇文章都呈现了具体和深入的研究,但话题的多样化是本书的关键,也正是这点令本书成为一本研究深圳的力作。《向深圳学习》对深圳从1979年到现在的发展史进行了梳理,对什么令深圳成为一个城市化的范例,它所面临的挑战,给中国其他地区以及世界所带来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广泛的分析。关于深圳的多重角度的叙事浓缩在一本书中,突出了这座城市的复杂和矛盾性,同时也体现了本书的原创性特色。由傅高义(Ezra Vogel)撰写的前言,令读者对深圳的发展史有了初步的了解。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于1979年建立深圳经济特区,此后深圳从一个人烟稀少之地发展成如今拥有一千万人口的城市。在概述里,傅高义强调了他本人和这座城市的关系。早在1973年,他就来过深圳,这点意味深长。可以从他的描述中看出,深圳改革开放30年的奇迹变化和成就之中不无地缘政治的张力。


深圳博物馆内改革开放史展厅一角


本书从多角度展示了深圳发展的不同时期,共同验证了一个反复出现的核心观点。如编者在前言里所示,深圳并非如官方所要求人们相信的那样,是改革开放政策所取得的单一成果。实际上,正是因为它从计划经济和控制中脱离出来,才形成了其资本主义快速和混乱的特色,造就了小规模的、平凡的英雄主义。文中也透露出这样的观点:意识形态的随意性恰恰就是深圳的特色。作者们的看法也似乎一致:为了从深圳的这种随意性中学习,应该走出基本的数字和事实框架,对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化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编者将书中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试验(1979 – 92年),例外(1992 – 2004年),扩张(2004年至今)。这三部分以编年体的形式展现了深圳的发展历程。对于读者来说,年代划分的依据并不那么一目了然,它们实际上对应的是深圳的城市化政策。1992年标志着第一阶段的城市化启动,目标是撤销特区内的行政村,将其纳入到市政管理系统中。2004年,关外的所有村庄都经历了城市化改造,深圳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农村的城市。

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内部


“试验”(1979-92年)部分,记述了深圳特区成型时期的历史。黄伟文的文章肯定了随意性和自发性对城市化的正面影响。黄探讨了在深圳快速发展的影响下,那些具有高度自治性的城中村如何变得越来越好。作者认为这些村庄的自我组织是解决深圳住房问题的一个偶然却有效的方法。这个观点和库哈斯对尼日利亚的拉各斯的分析一致。库哈斯认为拉各斯作为一个城市是完全具有自我组织性的。尽管这两位作者肯定了自发性,但却忽略了居住在这些区域的居民的日常生活的具体性以及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例外”(1992 – 2004年)部分关注的是深圳的城中村和边缘地带。当深圳发展成一个相对成熟的特区后,这些区域也随之出现。这一章节主要从一个较为广阔的视角去审视这些特殊的空间,其中的例外是薇拉·董和程昱(音译)对当地性工作者的调查,他们近距离地了解到了深圳最边缘化的群体的生活,揭露了打造深圳模式背后的高昂的人力成本。这一调查视角打破了该时期仅仅肯定发展绩效的叙述和表达。最后一章“扩张”(2004年至今)则表现了深圳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国际都市范本的野心。尽管如这一章节的作者所言,将深圳发展成一个全世界都向之学习的样本,和书中所提到的具有深圳特色的随意性发展,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麦克斯·赫什关于航空设施的文章就指出,由Fuksas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是一个“结构宏大的情色之物”,它美化了深圳跨越国界与世界相连的野心,而并未如实体现真实情况。赫什和其他人的文章都暗示了深圳在真正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之前,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同时也提出这样的问题:深圳该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这个问题涉及的面太大了,在澄清深圳语境下的“现代”究竟为何意之前,我们很难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被作者麦克斯·赫什形容为“结构宏大的情色之物”的深圳宝安国际机场


编者在结论部分写到,本书将深圳那些被主流历史遗忘的个体和组织带到了读者面前,与自上而下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宏大叙事背道而驰。此书的写作因此有了突破性的意义,成为研究经济特区模式和城市化的重要来源。然而这些文章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除了董、程二人关于性工作者的调查中的个体故事之外,书中的文章更多以宏观的角度来描述深圳现象。这难免忽略了深圳普通居民的发声,而这些人才是深圳历史上最真实却往往被遗忘的主角。


《向深圳学习》犹如一个观察城市的万花筒,它不仅仅展现了深圳作为一个经济特区卓越的一面,更为重要的是,本书的作者们走进了那些或许微妙或许并不那么光鲜的角落——对于深圳奇迹般的发展它们不可或缺。《向深圳学习》一书同时也提醒我们,关于深圳的奇迹,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待讲述


文|陈曼霞(Sylvia Chan)

译|王丹华

返回页首